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第三产业正处在发展阶段,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应该紧紧抓住机遇,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顺应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适应第三产业自身发展趋势, 迎接21世纪挑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阶段划分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发展状况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三次产业的发生同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并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产业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属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部门,属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属第三产业。费希尔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的科学意义在于,他指出了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三次产业结构的状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各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最突出的是第三产业。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速度。现在,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在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达到5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约占20—30%。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是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讲,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很长,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再加上一些朝代实行闭关锁国、封建割据、抑制商业、轻视服务的经济政策,使第三产业中的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经济思想和“左”倾思想结合在一起,把生产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从现实经济活动上讲,企业不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而是多多少少附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缺乏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低,对生活服务的要求不高。这些思想上、政策上、经济上和管理体制上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阻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成为生产的主要目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因为,一是企业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后,不需要也不可能继续维持“大而全”或“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模式,而要求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便集中精力进行最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经营。二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同外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要依靠第三产业为其创造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三是为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应该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做衣难”、“吃饭难”、“住店难”、“乘车难”等等困难而发展第三产业。四是目前第一、二产业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满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1992 年6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这个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说出了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今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建国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第三产业相对缓慢发展。这一阶段总的背景是,我国处于建立和维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初期。改革开放前,在力图保持农业稳定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对第三产业的人、财、物投入相对较少。重工轻商、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压抑了社会对第三产业的正常需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各单位自我封闭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模式,束缚了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1953—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只有5.3%,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1%的速度。同期农业年均实际增长约2%,工业年均实际增长约11.5%。到70年代末,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13%,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为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第三产业迅速起步发展。总的历史背景是,工业化处于从计划导向朝市场导向转变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商业、饮食、物资、外贸、运输、邮电等流通和交通部门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在过去较低的基数上迅速增长。1981—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2.3%,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3%的速度。同期农业年均实际增长6.2%,工业年均实际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4%提高到31.3%,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由13 %提高到18.6%。但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金融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1989年、1990年治理整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速度放慢为4.1%、3.8%,第三产业实际增长速度下降到5.4%、2.3%, 商业饮食业甚至出现负增长。
第三阶段为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以来,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大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步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时期。在此阶段上,物质产品生产进一步扩张,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跟进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交通、流通等传统第三产业继续较快增长,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市场、体育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崛起。199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5%,第三产业年均实际增长9.6%; 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实际提高13%左右,明显快于80年代工业劳动生产率4.6%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年均上升1.08个百分点,明显快于80年代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年均上升0.56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199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1991—1997年,在第三产业行业中,运输邮电、商业饮食、房地产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0.5%、8.6%、11.8%,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48.5%。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受历史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各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波动性
第三产业的发展,总的说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毕竟是经济社会的主宰者,决定着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中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它们的投向有力地决定着产业的发展状况。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三产业的曲折运行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建国初期,为了稳定市场,打击投机,组织城乡交流,国家积极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因而有较快发展,1952年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1958年的“大跃进”,把服务行业当成了非生产性行业,如“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从商业、服业中抽调大批人员支援工业等等,使第三产业不但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反而相对地减少。 由于“文革”的破坏和“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失误, 到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已经十分严重,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跌至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此时,第三产业必须有大的发展,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指导下,国内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均打破常规,大步前进。这种在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和经济管理体制上造成的第三产业的曲折波动运行,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并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存在一个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问题,应当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上看,第二产业较快,第一和第三产业较慢。第一产业慢于第二、第三产业是正常的。第三产业慢于第二产业就含有不尽合理的成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落后的状况是十分严重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徘徊于30%左右。 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30%,同我国毗邻的印度接近40%。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我国第二产业长期一马当先,把第三产业抛在后面,是久久盼望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局面迟迟不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是,争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90年代,要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此,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或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需要逐步提高,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处理好三大产业协调与均衡发展的正确方针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一,社会劳动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和重点不同,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从沿海到内地呈明显的层次性。
对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的衡量,除了观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外,还应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来综合分析。从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第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及其比重显示:东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造成这种层次性的主要原因有:1.第三产业的范围是商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而沿海地带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科学技术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条件优越,给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紧密的联系。东部城市文化程度高,因而服务业发展势头猛,要求高。我国主要发达的大都市集中在沿海和对外开放地带,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城市化;3.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采取了地区发展的梯度推移战略,从东到西分别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因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性。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多样性
从整体上看,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餐饮业”仍是第三产业的主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主体行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方式经营的格局。这与我国第三产业目标之一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相适应。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也是当前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新兴服务行业如房地产、信息咨询业、计算机应用业、租赁业、娱乐服务业等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因为,新兴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所以其产出率较高,效益显著。近年来从行业人均职工工资得出结论: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信息咨询、科研技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人均工资水平,基本反映新兴行业的收入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将不断变化发展,呈多样性特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对策选择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变阶段,产业发展战略的途径主要将不再是在轻工业、重工业之间进行选择,主导部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部门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上。在这一阶段,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从消费耐用消费品转向消费社会服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唯独第三产业的上述指标保持上升势头,出现“经济服务化”现象。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提高,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趋势。
1.适应居7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消费性服务业将不断增长。未来几年我国人均收入正处于600—700美元左右向1000美元左右迈进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将随收入水平提高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层次从吃、穿、用向住、行方面上升,并将进一步发展到文娱、旅游、保障、教育等领域,商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将显著提高,服务性消费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形式将日益增多。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历史上就存在差距,近些年来又有所扩大,因而我国居民的消费档次逐渐拉开,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消费品零售和批发、餐饮、居民服务、娱乐服务、住房开发、旅游、卫生、体育、教育、文艺、广播影视等与居民消费和提高居民素质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将受此带动而较快增长。
2.适应工业化进程的产业和基础产业建设进度加快,第三产业将持续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储蓄倾向呈上升趋势,社会的储蓄水平也将提高,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也会对社会间接资本产生更多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和各种生产性服务。这将促进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服务业的发展。
3.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将迅速崛起。本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突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在世界上迅速兴起,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经济水平上距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但也必须考虑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问题。进入90年代后,科技与经济在市场中求得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用引进和自我创新的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有所加快、科研应用和技术开发受到重视,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产业正在我国发展,电信服务、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会管理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相关的第三产业将在实践中有新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特别是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再就业工程实施体系,这些都与多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预见,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内外贸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各种经纪代理业、保险业、社会保障及福利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与社会管理有关的一些行业,将在客观需要、发展探索、社会规范几方面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第三产业的发展,总的说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积极发展预期效益好的第三产业、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对策是:
1.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第三产业既是商品经济的一部分,又为商品经济服务,它的命运同商品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商品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第三产业超过工农业而成为第一大产业,也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要害在于,努力推进国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国家投资须向第三产业倾斜。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社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较多投向哪一个产业,哪一个产业就会有较快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其投资倾向直接决定着各产业的发展。 国家和社会尽可能地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 在1998—2010年的整个期间都是非常必要的。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物资技术设备工业。第三和第一、第二产业是互为市场的。第三产业大发展,必然引起所需生产资料急剧增长。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出发,第三产业所需生产资料原则上应从国内第一、第二产业中满足,进口物资只能是少量的必要补充,而不能依赖进口,今后将加强国内服务性生产资料的生产。
4.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大多数第三产业机构应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经营。积极推进集团化经营,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第三产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5.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和精减人员的政策,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从机关事业单位分离出来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去。这部分人员素质高、能力强,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后充实到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6.积极开拓房地产、大众旅游、商业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潜在市场。这些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生产率上升较快,产业关联度较高,可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
7.利用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对重点行业所需贷款,在信贷计划中加以安排。对一些新办的第三产业企业,必要时可按产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征、减征所得税。
8.尽快完善第三产业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第三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也必须健全法制。第三产业企业如果脱离国家法制轨道,向消费者提供非法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国家从全社会当前和长远利益出发,从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利益出发,尽快建立和完善关系第三产业发展的各种法制,是十分重要的。
收稿日期:199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