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道路交通诸要素中,驾驶人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驾驶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其交通安全就把握在驾驶人手中。研究驾驶人的交通特性,对于保证交通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驾驶人;交通特性;交通安全
驾驶人的交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生理和心理特性上。我国在驾驶人管理相关规定中,规定了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身体条件这些生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实,除了视力、色觉、听力、身高以外,驾驶人的神经系统机能、脉搏、心率、体力机能与疲劳、视野、血型、操纵机能等,这些反映驾驶人生理素质的项目指标,在交通安全管理和研究时也需要关注。
研究驾驶人的心理特性可从驾驶人的知觉特性、注意特性、反应特性、操纵特性等诸多心理学特性方面入手。对驾驶人心理素质的要求,目前国家还没有规定,但是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驾驶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宣传教育的途径,提高或改善驾驶人的心理素质。下面针对驾驶人的交通特性进行论述。
一、视觉特性
眼是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器官,视觉为驾驶人提供约80%的交通信息。因此,驾驶人的视觉机能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和行车安全。
1.视力。在驶过程中,与交通安全相的视力主要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视力三种。
(1)静视力。根据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申请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或者有轨电车准驾车型的,两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应达到对数视力表5.0以上;申请其他准驾车型的,两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应达到对数视力表4.9以上。
(2)动视力。是指机动车运行过程中驾驶人的视力。机动车在行驶中,驾驶人观察道路上的任何障得物都是在一定相对速度条件下进行的,架势人的动视力是随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的,且年龄越大,动视力越差。
(3)夜视力。据研究,照度与视力呈线性关系,即照度减小,视力下降。太阳落山前,道路上的照度较高,驾驶人能准确地判明车况和路况。日落后的黄昏时刻,照度明显降低,驾驶人的暗适应还没充分形成,易导致交通事故。夜间行车在无外部照明、只用汽车前灯照明的条件下,驾驶人能发现各种颜色的距离各异。
2.视力适应。由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这种暗适应要经过3~6min才能基本适应。由暗处来到明亮处,这种明适应明适应则可在1min内达到完全适应,视觉才能恢复正常。
3.视野。视野可分为静视野和动视野。由于驾驶人是乘坐在驾驶室内操纵车辆,故其视野范围受到驾驶室挡风玻璃的结构以及机动车发动机安装形式的影响。动视野随机动车速度的增大而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机动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动视野越低。
4.眩目。眩目是刺目光源对眼球中角膜及视网膜间介质产生作用所引起的散乱现象。当受到对向车灯强烈照射时,驾驶人要闭目或是移开视线,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眩目。另一种是由于路灯照明反射所产生的眩目,它导致驾驶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心理性眩目。
5.颜色视觉。驾驶人对不同颜色的光的辨认和感觉是不一样的。红色光刺激性强、易见性高、会使人产生兴奋、警觉:黄色光亮度高,反射强度大,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绿色光比较柔和,给人以平静和安全的感觉。因此,交通工程中通行信号采用上述三色,为了保证对交通信号识别的准确性,驾驶人视觉不得有红绿色盲。
二、反应特性
机动车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从交通环境中不断地感知各种信息刺激,经判断而进行各种驾驶操作,故驾驶车辆时的反应多系感知--动作反应。通常,驾驶人通过接收器(视觉、听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刺激,经由神经系统传给大脑进行加工,然后大脑将命令下达给效果器(手、脚),使之进行各种驾驶操作。这种反应过程受年龄、性别、经验的影响,也受驾驶人的态度和性格的影响。与机动车安全行驶有关的驾驶人反应操作特性如下:
1.反应时间。人的机体接受刺激,认知到这种刺激,并尽快做出反应动作,反应时间与行车安全有密切关系。某一种动作对单一信号的反应简单反应时间视觉是015~0.20s,听觉是0.12~0.16s,触觉是0.11s。刺激信号若偏离视野中心,反应时间会变长些。反应时间与性别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女性的反应时间明显比男性长;从年龄来看,20岁左右反应时间最短,年龄过低或过高均有较长的反应时间。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感知、判断与行车有关的信息,由此所发生的反应时间称选择反应时间。选择反应与简单反应相比,其反应时间要长些,而且这个时间与刺激信息的数量有关,刺激信息越多,选择反应时间则越长。
2.驾驶人的感知--反应时间。就车辆驾驶而言,对一个特定刺激产生感知、识别、判断并对它做出反应的总时间称为感知--反应时间。
3.驾驶人的制动操作过程。对于驾驶人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制动反应时间。这里以紧急制动为例:驾驶人从发现紧急情况到车辆完全停住的时间包括制动反应时间、制动器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在这三个时间内机动车运行的距离为机动车制动非安全区。缩短制动器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涉及设计和制造技术问题,在实际驾驶操作中关键问题是如何缩短和控制制动反应时间。
对于制动反应时间,理论上认为确认危险(反射)时间为0.4s,将脚从加速板移到制动踏板为0.2s,脚接触制动踏板和将踏板睬下为0.1s,共计0.7s、。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际驾驶时,外界刺激进人眼中,眼球转动需要时间,人的思维判断也需要时网,这些可能导致制动反应时间增加。
三、驾驶疲劳
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的腰酸背疼、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迟缓、判断不准等驾驶机能低下的现象为驾驶疲劳现象。睡眠不足、驾驶时间过长是引起驾驶人驾驶疲劳的重要因素。消除驾驶疲劳的方法很多,如稍感困倦时可以打开玻璃窗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打开收音机听听轻音乐等驱散疲劳感。或是科学地安排驾驶时间,尽量做到劳逸结合。目前在客货运车辆上安装行驶记录仪,监控驾驶人的驾驶情况,对遏制疲劳驾驶、保障车辆行驶安全也有很好的作用。
四、注意品质
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注意是驾驶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指标。对驾驶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看见目标,而是要了解看见的目标。不注意的驾驶人,可能看见危险情况,而不理解它的状态。不注意是做出错误决定的原因之一,将导致交通事故。衡量一个人的注意好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1.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知觉到对象的数量。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讲,即在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时间内(1/10s)所能接收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认识的高度选择状态能够延续多长时间,即将注意长时间保特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人的感受性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能不断向驾驶人提供新鲜信息,唤起注意,保持注意力稳定。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们能否同时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认识活动。试验表明,人们不能同时注意两件事情,即俗话说的“一心不能二用”。
4.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即用对一种事物的随意注意、去替代对另一种事物的不随意注意。驾驶人能把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从各种现象的总体中分辨出最本质的、首要的现象,对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五、酒后驾驶
驾驶人饮酒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感觉模糊、判断失误、反应不当,对安全行车是非常有害的。
1.饮酒对人的影响。当大脑及其他神经组织内的酒精浓度增高时、中枢神经的活动逐渐迟钝,并延至脊髓神经,使判断力发生障碍,进而手脚迟缓,同时脉搏加快。酒精对人体的麻醉作用会造成记忆障碍。饮酒者的记忆和认知能力低落,往住对饮酒时自己的言行健忘。习惯饮酒者在饮酒后30min,体内血液酒精浓度达到顶点。不大习惯饮酒者和禁酒者,要在60~90min才能达到顶点。
2.酒后驾驶的鉴别。
(1)观察驾驶状态。酒精达到一定浓度后,驾驶有异样表现,如在路上缓慢行驶,该快不快,该慢不慢,该停不停,过路口时停车时间过长,绿灯亮后迟迟不启动,超车时跨越中线过度,换挡有声响,以及因其他原因汽车被管理人员制止时,驾驶人态度异常等。
(2)心理、生理试验。用一些简单试验检核行动的灵敏程度,如平衡试验、步行及回转试验、指鼻试验、拾硬币试验、书写试验、言语试验、光照试验等。
(3)直接检查酒精含量。用仪器检测驾驶人呼气中的酒精含量或直接检验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3.酒后驾驶的界定。目前,不同国家对酒后驾驶的界定不尽相同,按照GB19522《车辆据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网值与检验》规定,驾驶人驾驶车辆时,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20~80mg/mL时,为酒后驾驶;大于大于8mg/mL时,为醉酒驾驶。
六、总结
据调查统计可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80%~90%直接或间接与驾驶人有关。因此,研究驾驶人特性,分析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基于驾驶人特性的交通安全对策,避免或控制因驾驶人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改善我国道路安全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建,陈伟伟,范红静.基于驾驶员视觉特性的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1).doi:10.3969/j.issn.1003-7985.2009.01.025.
[2]张开冉,李国芳.新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8).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8.08.019.
[3]李江.驾驶经验对交通流特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4]蔡果,何树林.道路交通工程[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6.
基金项目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重点项目(XN2018ZDB37):“城市道路结构对交通管理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芳琴(1979--),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交通管理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建筑技术、交通工程研究。
论文作者:赵芳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驾驶人论文; 时间论文; 视力论文; 特性论文; 机动车论文; 交通安全论文; 酒精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