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的绩效、成因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绩效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转型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数据我们可以对转型经济作出一个整体的评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多数转型国家在经历了转型初期严重的经济衰退后已经走出了经济运行的最低点,并进入了复苏性增长阶段;主要的转型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机制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是,转型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项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和协调运转尚需时日,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因此,总结转型经济的经验教训,探索其规律性,指出未来发展趋势,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转型经济绩效的判断
(一)转型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在经济转型初期,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普遍经历了一次深度的经济衰退。这次衰退主要表现为产出的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剧增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转型国家的经济运行逐渐出现了好转的趋势,中东欧一些转型较快的国家在9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波兰自1992年在东欧第一个摆脱经济衰退后国内生产总值就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并于1996年率先超过了1989年的水平,到1998年实际GDP达到1989年的118%。紧随波兰之后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于1993年实现了正的经济增长;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于1994年恢复了正的经济增长。到1998年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接近或超过了1989年转轨前的水平,它们分别为103%、100%、97%和95%。(注:EBRD.Transition Report 1998.转引自The Banker,April 1999.)俄罗斯经济增长恢复的较慢,到1997年才出现微弱的0.9%的正增长,但1998年遭遇金融动荡后GDP增长率又迅速降至-4.9%。1999年俄罗斯通过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如对银行和企业加紧重组的步伐,实行稳定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卢布贬值的影响,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当年GDP的增长率回升到5.4%,2000年GDP增长了9个百分点,2001年GDP增长5%。(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rade and Finance,September 2002.下载网址:www.imf.org.)其他大多数转型国家也先后于90年代中后期恢复了正的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状况好转的另一个表现是各转型国家的物价水平也从90年代后期(1998年)开始大幅度回落,到2001年为止,除罗马尼亚外,中东欧各国的通货膨胀率都降到了1位数,而独联体国家的物价指数也进一步回落,其中有7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位数,其余各国的物价指数都保持在两位数。通货膨胀最严重的白俄罗斯2001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也由前一年的168.9%迅速降至62.3%。(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rade and Finance,September 2002.下载网址:www.imf.org.)从以上数据看转型经济国家大多处于复苏性增长阶段。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转型经济的另一个成效就是在主要的转型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框架,市场机制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1998年的转型报告中对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的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为各转型国家转型的总体进程打分。报告显示,大多数国家向市场化转型的进程已经过半,特别是中东欧的匈牙利,波兰、捷克共和国,它们的总成绩都在80分以上,说明这些国家市场化的程度较高;独联体国家整体的转型速度和市场化程度低于中东欧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总体成绩只有59分,是比较低的。(注:EBRD.Transition Report 1998转引自The Banker,April 1999.)时隔4载,经济转型国家在1998年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的程度又有了很大的提高。2002年10月9日欧盟宣布中欧和巴尔干10个国家能在今年底以前结束所有领域的谈判,并能够在2004年加入欧盟,这十国中有8国是转型国家。(注:这十国分别是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尔它和塞浦路斯,其中前8国是转型国家(人民网10月9日电)。)欧盟认为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各市场经济国家的运作功能,有能力参加欧盟的单一市场。这说明中东欧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由于“尚未充分满足”规定的入盟条件,因此要作“进一步的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方面还与转型较快的国家存有差距。但欧盟同时指出,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加速改革步伐的前提下可望2007年入盟。
转型速度较慢的独联体国家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俄罗斯在宏观经济稳定、税制改革、银行重组、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加强执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促进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俄罗斯联邦政府经济改革工作中心主任马乌撰文指出,到90年代末俄罗斯在三个方面已经完成了转型的任务即:首先,宏观经济已趋于稳定;其次,革命性转型进程已经结束,国家政权得以恢复,政治稳定与宏观经济稳定同步进行;最后,制度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决定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本质特征的原有政治制度和国家所有制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得到彻底改造,而商品短缺已不复存在。(注:[俄]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十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四期。)在其他独联体国家面向市场化的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指出,一些转型相对落后的独联体国家(特别是塔吉克斯坦、乌克兰以及东南欧国家)在结构改革方面正在缩小与领先的转轨国家之间的差距。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01年在外汇市场自由化方面取得了进步,白俄罗斯在2000年9月统一了汇率并进一步开放了市场;2001年6月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国内的银行业务。乌兹别克在公共基础设施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发起了新一轮的私有化,这将为提高未来的私人投资奠定基础。但是,总体上这些国家的改革进度还比较慢,商业投资环境仍未完全得到改善。(注:EBRD.Annual Report 2001:Review and Financial Report.下载网址:www.ebrd.org。)
二、转型经济绩效成因的解析
(一)转型初期经济衰退的原因
在经济转型初期,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之所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由于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矛盾在转型开始阶段突然爆发,从而增加了转型初期经济运行的困难。在转型之前,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就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73~1989年捷克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3%,匈牙利为1.2%;波兰1978~198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0%以上;80年代罗马尼亚的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7%,南斯拉夫为0.5%。转型之前各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政府统一定价使价格失去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并存在着隐性通货膨胀和商品的普遍短缺;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发展过度,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对国有企业的长期补贴使财政负担沉重,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要求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导致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外贸赤字严重,债务负担沉重,东欧巨变前外贸赤字累计达420亿美元,而前苏东国家的债务就达1100多亿美元。这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弊端在制度变革的初期被大量释放,引起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动荡。
第二,在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经济转型是伴随着政治制度变革同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转型国家纷纷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向西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转变。政治体制变革引发了国内政局的动荡,隐藏在原有政治体制内部的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突现,引起了整个转型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影响了各国转型的顺利进行。在中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政权的变革虽然是以和平的方式发生的,但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政府更迭分散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纲领和解决严峻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俄罗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分歧和权力斗争导致许多改革措施无法彻底实施;在东南欧的巴尔干地区,伴随着经济转型的进行还发生了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在中亚,因民族、宗教和领土问题发生过多起武装冲突。这一切使得上述国家无法在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经济转型,因而影响了经济转型的成效。
第三,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加盟共和国内部以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封闭的分工体系(经互会)。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这一体系开展区域内贸易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来支持本国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联盟内部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经济空间被打破,原有的生产联系和贸易联系突然中断对各国的生产和贸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东欧和波罗地海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向欧盟市场,但由于经济的长期封闭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差,结果对外贸易产生了大量逆差。而广大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受联盟内部和经互会双重经济空间解体的负面影响更大。
第四,中东欧和独联体等许多转型国家采取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激进转型战略(也称作“休克疗法”或“华盛顿共识”),即希望通过同步地、快速地实施经济自由化(全面放开价格并贸易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三为一体的改革措施以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一步跨越。从“休克疗法”的实施过程来看确实在转型初期加重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放开价格的自由化措施导致物价飞涨;(2)在市场自由化条件下,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交易无效率以及企业搜寻新客户所导致的原有生产联系的中断和投资减少又大大加重了产出的下降(注:[比]热若尔·罗兰著,张帆、潘佐红译,《转型与经济学》第1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而且产出和供给的减少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3)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财政赤字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抑制了总需求,导致产出的下降;(4)产权私有化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被迫关闭造成了众多的失业,也加重了生产的缩减;(5)外贸自由化措施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外贸逆差严重。正是由于激进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转型危机,所以遭到了许多大牌经济学家的诟病。波兰前副总理、经济学家科勒德克称“休克疗法”为“巫毒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华盛顿共识”将新古典教科书的知识照搬到转轨现实中来是很大的失败。
(二)经济进入复苏性增长阶段的原因
首先,各转型国家经历了转型初期的动荡之后国内政局趋于平稳,从而为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波兰、匈牙利、捷克以及斯洛伐克等欧盟候选国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议会民主制政体,实现了政府的平稳过渡,保障了经济改革纲领能够前后一贯地得到执行。例如,波兰社会民主党和匈牙利社会党上台后反而比之前的右派政府更加快了私有化步伐并将激进转型战略的各项措施大大向前推进。在俄罗斯,经历了转型前期激烈的总统与议会间的权力争斗后政党政治也趋于稳定,早在1999年底,对政党竞选的纲领已经表明,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尽管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基本方向趋于一致,基本价值观已经不是政治斗争的对立物。正是在这种有利的前提下普京总统才有精力在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深入进行。(注:[俄]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十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其次,各转型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趋于稳定,为进行更大范围的结构改革与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阵痛期后,大多数国家成功的降低了转轨初期特有的高通货膨胀率,同时财政状况趋于好转。到2000年只有5个国家宏观经济不平衡:白俄罗斯、阿尔巴尼亚、蒙古、克罗地亚和吉尔吉斯共和国(注:[俄]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十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这些国家要么财政赤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5%,要么预期通货膨胀超过40%。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结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广泛开展,也有利于吸收国内外的投资。
再次,转型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而为建设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讲是一个制度系统,它是由各种相关的制度安排有机地构成并协调运转的。能否建立起支持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转型国家都把制度构建作为迈向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根据经济转型的实践,制度构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产权制度变革和国有企业重组、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
1.转型国家的价格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基础。(1)在大多数转型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并控制价格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大大加强。到1997年,在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几个国家,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受管制价格的比重分别下降为10.6%、15.9%、13.3%、14.4%和7%。(注: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EBRD):《转型报告1998》,转引自罗兰著,《转型与经济学》第133页。)(2)各国还加强了市场体系建设,各种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从无到有得到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例如,俄罗斯建立了国有精品市场、各类大型超市、独特的大型集贸市场、各地小型商业网点等四个层次相互衔接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在发展产品市场的同时,各转型国家还注重发展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提高配置效率。在中东欧各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迅速,例如捷克建立了众多的投资基金为私有化之后企业资本的上市流动和有效配置创造了条件。(3)转型国家在着手建立内部价格体制和市场体系的同时,还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各转型国家纷纷取消了对外贸易垄断并进行了汇率制度的改革以便参与国际贸易并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经互会解体后,中东欧国家主要将贸易从其他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向欧盟,到1997年,对于处在加入欧盟进程中的国家和其他东南欧而言,70%的出口流向了非转型国家,而独联体国家则部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一比例只上升到30%。(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聚焦转轨经济》(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转型国家在产权变革和企业重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一种有效的产权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普遍认为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私有产权可以使投入的成本与最终的收益相对称,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从而激励着人们利用自己宝贵的经济资源去从事各种最有利的经济活动,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全社会的福利。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各国都把产权私有化作为通向市场经济的第一块基石。通过私有化,转型国家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产权的私有化培育一个广泛的所有者阶层从而造成改革不可逆转的形势;二是通过产权改造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重组并改善其治理机制。经过十多年的转型进程,转型国家的第一个目的基本达到,在主要的转型国家私有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私有部门占国民生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30%、25%、10%、15%、10%、10%、15%、5%提高到1998年的65%、85%、75%、50%、75%、65%、60%、70%、55%。(注: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EBRD):《转型报告1999》,转引自罗兰著,《转型与经济学》第221页。)在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同时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加强,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从第二个目的来看转型国家并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愿望。在私有化过程中,许多国家(俄罗斯最为典型)被私有化的企业中出现了被内部经理控制的现象。掌握企业控制权的经理出于私利抵制有效率的外部人对企业的收购,而他们自身却没有对企业进行投资和重组的愿望而是在背后掠夺公司财产,这大大背离了私有化的初衷。因此,在企业重组方面转型国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最近,俄罗斯在企业重组和改善治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内部人持有股份有所下降,经营者也开始关注企业的价值增值,而不只是掠夺公司的财产。(注:EBRD.Annual Report 2001:Review and Financial Report.下载网址:www.ebrd.org。)
3.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是转型经济制度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并广泛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直接干预,这造成了经济运行的无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转变为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宏观经济调控,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以及建立公平的税收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为了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转型国家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将企业推向市场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引导市场运行;(2)政府着手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在许多转型国家都通过了宪法、公司法、商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银行法、预算法、私有化法、证券法、外国投资法等,以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3)各国政府对税收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普遍建立了分税制的国家财政体制,并对税种、税率进行调整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但是,在转型国家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政府治理失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一些转型国家,政府还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企业的经营,如对企业决策进行干预、以投资补贴和允许拖欠税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优惠以及利用权力设租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又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控制,在一些本应发挥作用的领域“缺位”,如执法不严导致偷漏税款、资本外逃、有组织犯罪以及拖延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因此各国都在进一步着手推进和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总体而言政府治理失效的现象在中东欧国家较轻,而在独联体国家较为严重。
4.转型国家还着手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型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银行体制的格局,组建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的银行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职能进行规划与管理。同时,通过引入外来资本、进行重组等方式来消除呆帐坏帐,化解金融风险并推进银行商业化进程,目前这一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并成为结构调整和制度构建的一个关键内容。
第四,在上述政治局势、宏观经济以及制度建设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东欧和独联体的主要转型国家出现了有利于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因素。
从中东欧国家来看,各国国内投资逐渐恢复,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1998年的投资率(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6.9%、28.4%、28.5%、31%、31.5%(注:国际货币与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聚焦转轨经济》2000年10月号(中文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8月版。),大大超过1991~1994年不足20%的水平(注:冯舜华:《转轨国家的经济回顾与展望》,载《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0年第1期。)。从消费需求来看家庭消费支出增长也比较平稳,1998~2001年匈牙利的消费支出分别为62.83、72.72、82.97、95.03亿富林;捷克的消费支出分别为9.66、10.19、10.74、11.57亿克郎;波兰2000年消费支出为4473.96亿兹罗提,2001年又升至4799.77亿兹罗提(注: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Volume Lv Number 9,September 2002.)。国内消费与投资的稳步增长带动了总需求的上升,使经济增长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中东欧国家结构调整与制度建设进展较快,加之加入欧盟在即,因而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1996年2月波兰吸收外资78.86亿美元,匈牙利为131亿美元,捷克为59.55亿美元,罗马尼亚为16.9亿美元,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保加利亚分别为7.31、6.64、3.97亿美元。而到2000年转轨先进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又增至102.5、192.5和73.8亿美元。(注: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Volume Lv Number 9,September 2002.)
从独联体国家来看,近期的经济增长受石油价格上涨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但是在一些国家(如俄罗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内需、外贸和外资流入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亮点。以俄罗斯为例,2000年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国家多获得15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由于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大幅度贬值使2000年的外贸赢余达到4631.7亿美元。但2001年受石油价格下跌和卢布升值的影响上述两项收入对GDP的贡献率下降,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内部需求。2001年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10.8%,实际拉动GDP增长3.77个百分点,而投资增长8.7%实际拉动GDP增长1.23个百分点两项共计拉动经济增至5个百分点(注:许新:《俄罗斯经济形式分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国际经济组织预期2002年内需仍将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对于经济的复苏和长期增长是有利的(注:OECD.Economic Outlook.Volume 2002/1 No.71,June 2002.)。另外,伴随着经济复苏和各项改革的实施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2001年1~9月俄资本外流由2000年同期的154亿美元降到141亿美元(注:陆南泉《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俄罗斯经济》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2月号。),今年第一季度还出现了资本回流的现象,而且易货贸易有所减少。由于俄罗斯是独联体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其他独联体国家与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因而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必将带动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经济的好转。
三、转型经济展望
根据国际货币金融组织(IMF)、经济合作组织(OECD)以及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EBRD)2001、2002年的研究判断,中东欧和独联体等转型国家在未来两年里经济将继续呈现出复苏性增长的趋势。从欧盟候选国(中欧和巴尔干各国)来看,在全球经济下滑的状况下总体上保持了相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率至少在2.5%~4.5%间,预计伴随着2003年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将更加强劲(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rade and Finance,September 2002.下载网址:www.imf.org.)。独联体国家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较小(反映出这一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较弱),这一地区经济的恢复受到俄罗斯国内需求增长的有利影响。俄罗斯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和卢布升值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趋缓,但由于内部各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国内需求的增长的影响,2002年和2003年仍将保持比较扎实的经济增长。由于俄罗斯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其他国家对其依赖性很强,因而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带动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尽管如此,由于转型国家在结构调整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加之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转型国家经济的增长还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中东欧国家来看,未来加入欧盟后面临着如何融入欧盟经济的任务。首先,从对外贸易来看,欧盟地区是中东欧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东欧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多数是农产品和劳动密集性产品,竞争力比较弱,因而在经常项目下长期存在赤字,这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外部平衡。而加入欧盟后中东欧国家还将面临欧盟统一贸易政策的制约,这将对这些国家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中东欧国家一方面需要改善商品的出口结构,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刺激国内需求,以弥补外需不足。其次,中东欧国家的投资率虽然有所恢复但不稳定(如波兰2002年由于过高的实际利率抑制了投资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财政拉动的因素较大(如匈牙利、捷克),这说明民间投资还比较薄弱。再次,中东欧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财政赤字,如波兰2001和2002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为-5.0和-5.4,2003年预计为-5.5;匈牙利为-5.2、-5.5和-5.4;捷克相对更高分别为-4.8、-8.7和-7.8。(注:OECD.Economic Outlook.Volume 2002/1 No.71.June 2002.)这使得各国不得不继续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减小财政赤字;最后,中东欧国家还面临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建设的任务,包括银行重组,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以及与欧盟要求相关的法律建设,以便更好地参与到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竞争与合作当中来。
对于独联体国家来说,中长期的挑战来自于加速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在制度构建和治理机制方面(包括政府和企业)。主要措施应当包括加强执法建设;公司和金融部门的重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由化等。在过去的三年里,俄罗斯在改革的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税制改革、财政管理、养老金改革、劳动法规、农业土地法规以及消除对商业投资的障碍等方面。但是在其他独联体国家,这些领域的改革进程还相对缓慢;其次,在独联体地区还面临着许多特定的挑战。特别是许多国家仍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这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虽然一些国家通过建立稳定化基金来缓解外部冲击(如哈萨克斯坦),但基金的运作存在问题,特别是缺乏透明度;最后,独联体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还大大落后于中东欧国家,因此各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商业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另外各国还需要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特别是争取早日加入WTO。
标签:独联体国家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捷克总统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