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中美技术创新的差距与对策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中美技术创新的差距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新经济论文,对策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61(2001)04-0291-04

美国自从摆脱战后九次经济衰退以后,经过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经济扩张,开始了“一个新的有力增长期”。其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持续、通货膨胀逐年走低、失业保持较低水平。这种“一高二低”的经济增长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1](见表1)。而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7年,由1993年的13.3%下降到1999年的7.2%。虽然在已呈现新转机的情况下,但与美国相比,差距甚大。为此,我们根据美国技术创新为其新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分析我国与美国技术创新中的存在的差距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表1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

年份

GDP增长率

 失业率

 生产率指数

 通货膨胀率

  (%)  (%)  (%)

(%)

19901.7 5.6  1.1

 5.4

1991-0.26.9  1.6

 4.2

19923.3 7.5  4.1

 3.0

19932.4 6.9  0.1

 3.0

19944.0 6.1  1.3

 2.6

19952.7 5.6  1.0

 2.8

19963.7 5.4  2.7

 3.0

19974.5 4.9  2.0

 2.3

19984.3 4.5  2.8

 1.6

19994.0 4.2  2.9

 2.2

数据来源:White House Economic Statistics Briefing Room

注:GDP增长率以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

一、技术创新对美经济促进作用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和爱德华·丹尼森等人根据生产函数理论提出的经济增长核算方式,即:经济增长%=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对美国1948~1981年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计算,发现实际增长比理论增长多了66%。经分析,额外增长的60%来源于技术进步等因素(见表2)。在接下来的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技术进步对GDP的增长产生了更大的正面影响。仅其IT产业的技术创新就在1995~1999年为美国实际GDP增长作了30%贡献[2]。

表2 增长源泉[2](1948~1981年)

要素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

%(每年)

占总体%

实际GDP  3.2

100

投入的贡献1.1

34

资本

 0.5

15

劳动

 0.6

19

技术进步指数

 2.1

66

从以上理论我们便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技术进步是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新经济理论提出者格林斯潘认为“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在技术层次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传统产业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之后将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限制;但如果较多资金投资于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其边际效率则不会受此限制”[3]。就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1]。这种“蜂聚”式的创新,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它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突破的创新,就会带动消费需求,并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研究与开发。这使得增长不易出现“过热”的迹象,反而形成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9年高科技创新项目及其产业化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了420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15%。这种技术创新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既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又构成“新经济”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中美技术创新的差别及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我国,虽然科技实力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某一些领域上也高于“亚洲四小龙”和一些发达国家,但科技成果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廉价的资源和大量资本所换取的。据测算,目前技术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4]。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相比于其它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技术创新投入的差距

技术创新尤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行为具有高风险性。作为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美国企业技术创新之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在融资方式上为技术创新运作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80年代以来,美国在融资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广大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投资主体;二是美国通过立法为他们用储蓄进行的投资活动提供了保障;三是为了迎合这种投资需求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非传统的金融机构或投资方式。尤其重要的是美国纳斯达克的运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通过初始上市(IPO)的形式为大批刚刚诞生的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有关资料显示:到1999年12月底,纳斯达克市场共有4800家上市公司,市值达5.2万亿美元。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经济转型不久,市场经济不发达,相应的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从而不能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这是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我国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上与美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见表3)。

表3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与美国在技术创新投入各方面指标的对比

国家

 R&D(亿美元)

 R&D/GDP(%) P.I/R.I

中国

 25~27

 <1.0

 1:1.1

美国

 450~600

2.5%~3.0 1:10

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

技术创新过程一般会经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阶段。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创新在第二个阶段资金非常缺乏,迫切需要加大其投资力度。虽然我国已创建各类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近百家,总资本达几十亿元,但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贡献率仅为2.3%[5]。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完整的风险投资机制规则,使得风险投资市场不能有效地建立以及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没有资金撤出机制,使得风险投资不能良性运作,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二) 技术创新主体的差别

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在美国,从技术创新主导力量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投入主体两方面来看,企业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许多的公司拥有自己由多个技术中心构成的研发机构,进行中长期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以及市场所急需改进的短期开发性研究。美国许多企业还在其它国家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如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在德、法、西班牙等国均设有研发机构,从而使这些企业能迅速掌握各个地方的科技研究成果,增加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另外,美国企业始终站在高科技前沿,一直对其自身发展投入了大量和稳定的资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统计,美国企业R&D经费开支中工业研究部门占72%,而通用汽车公司在1997年所投入的R&D经费为140亿美元,这比我国在同期投入的R&D经费总额(58亿美元)高出两倍[5]。但我国尤其是站在市场最前沿的企业,却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的错位是使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体制下,技术创新主体本末倒置,政府及其研究和开发机构成了创新的主体,由政府直接组织科技规则、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直接管理科研机构,对科研机构的人力、经费、物质等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而企业却扮演着次要的角色。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完全是被动发生和取得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逐步获得了自主权,但由于产权仍旧模糊,企业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 技术创新中介信息服务系统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系统。技术、经济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与放散性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性,使得技术供求双方仅仅依靠主观渠道实现创新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确定创新什么、何时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效益如何时,市场并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就必须有中介信息系统搭起一座桥梁以补不足。美国具有先进的中介信息服务系统。90年代初期,在个人电脑应用大众化进入美国的家庭之后,Internet技术也逐步商业化。1993年以来,Internet的用户大幅度增大,短短的几年间美国的Internet用户上升到以千万计,从而形成了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解决传统供应链和信息链的低效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抢占竞争制高点。美国建设全国性“信息高速公路”(NII)是美国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关键一环。NII为美国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消费者社会中提供全球快捷的信息,使得创新开发、研究、产品化到生产销售的时间尽量缩短。美国这种通过中介信息机构的联系,使创新企业与其它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链环模式,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稳定的支撑系统(见图1)。而在我国,对中介信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重视,创新企业与外界形成的是单向线性模式结构(见图2)。这样,高校和科研所与市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直接进入市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它一方面就造成高校和科研所的创新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过程也受到了较大限制。

图1 链环模式结构

图2 线性模式结构

(四) 技术创新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差距

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企业从事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还要有意识主动地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美国的创新企业在长期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创新:一是管理组织的创新,如建立了事业部制;二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企业股份制改造;三是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如技术上的量化管理。美国许多的企业在把技术创新放在竞争战略的核心地位上,设有专门负责技术创新管理的副总裁或者由总裁亲自抓这项工作,对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过程成果设有准确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具体的考核和评价。对应于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体制与企业所要求进行的技术创新的节奏相脱离,这也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我们有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机构臃肿、层次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有的管理者思想守旧,缺乏理性战略性眼光,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制约,在传播与应用空间上受到限制。

三、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 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战略

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一是模仿创新战略,一是自主创新战略。美国就是典型的自主型创新[6]。由于自主创新的高投资、高风险的特征和我国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企业目前不能普遍实行自主创新战略。而应以模仿创新为主,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然后逐步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采取模仿创新战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R&D经费,降低市场开发风险;以最快的速度增加技术实力,获得收益,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自主创新转化。

(二) 完善金融市场,开拓融资渠道

技术创新必须有相配套的金融市场,并为其提供广阔的融资渠道,否则创新也只是无米之炊。虽然我国没有美国所拥有的以美元的特殊地位而形成的金融优势,但在许多的方面我国可借鉴美国的经验进行融资方式创新。如我国有60000亿元的民间储蓄,我国可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把这部分巨大资金引导到投资中去,通过立法为其进行投资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非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方式,改变金融体系的格局,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如我国创业板在吸取纳斯达克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加快上市,为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保障。

(三) 推行“官、产、学、研”的创新模式

美国成功的推行自主型创新战略,除了资金优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施集团型的科研体制,把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其技术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技术来源。我国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仿效美国加快推行“官、产、学、研”的合作开发方式[7]。我国大部分科研所特别是大学的科研所在许多研究领域上都与国际保持着紧密联系,拥有一流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水平,这样可以把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所紧密联合起来,使得技术创新在资金、政策、技术等资源上共享。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在西方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因。美国在制度创新中一直没有止步,其中包括了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职能转变、科研体制改革[1,8]。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因此,在解决制度问题制约我国技术创新方面,政府需花大力气改善企业创新的宏观环境。当然,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在我国形成成功的“官、产、学、研”的创新模式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

(四) 完善中介信息机构

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快中介信息机构的建立。这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美国互联网形成的信息机构,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其本身也是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很快,截止2000年1月我国在CN下注册的域名有48695个,WWW站点有15153个,但是我国的互联网存在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等方面的缺点[9]。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互联网的建设,全方位的建立一个适应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中介信息机构。

收稿日期:2001-06-14;修回日期:2001-09-10

标签:;  ;  ;  ;  

新经济:中美技术创新的差距与对策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