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教育的星空:康德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论文

仰望教育的星空:康德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论文

仰望教育的星空:康德论教育是一门艺术

王玉龙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他从教育要合乎人性的理念、教育是在世代完善中人类盈科而进的过程、裁断法则才是实现育人之本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总结了教育的理想应该在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中实现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康德;论教育;理想教育

“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在其经典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结尾写下的。仰望星空是对未知世界的遐想,让人浮想联翩,让人相信在那深邃的宇宙间储藏着人类的理想。同样地,我们仰望教育的星空,群星璀璨,诸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后继的教育者也憧憬着教育的未来,坚信教育的艺术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人类的发展更加完善。在教育的星空里,康德未必是最明亮的一颗,但他建立在自己系统的批判哲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想,却时常给教育以新的启发,不断地推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城一个普通的马鞍匠家庭。他先后就读于王室腓特烈学校(1732—1740)和格尼斯堡大学(1740—1746),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了他九年的家庭教师生活,这是他从事教师职业的发端,为日后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755年康德完成学位论文《论火》,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又以论文《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获得大学授课资格,开启了他在大学终生教学与研究的事业。授课期间,他有四个学期主讲教育学。这也是教育史上,大学第一次开设教育学的课程。康德采用的教材虽为巴西多的《教育方法手册》,但他多加批注,表达了对教育的独到认识和见解。晚年,这些内容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即《论教育》。[1]该书集中体现了康德的教育思想,也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总结。

近年来对康德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多集中在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领域,关注他对教育内涵解读研究方面的学者较少。他在《论教育》开篇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指出教育对于人之为人的必要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为实现人的这一本质要求,需要保育、规训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应用教育的艺术来达到人所追求的境界。康德认为,“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而且人们对它们的理念还处在争论之中。”[2]人们对教育艺术理念的争论,实质上是对教育内涵的不同见解和不同立场。任何一项活动实现其艺术的境界都是不易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亦是如此。康德说,“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他的崇高。人们不要把理念看作是幻想,要是因为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就把它看成是黄粱美梦,那就败坏了它的名誉。”[2]为了澄清观点,康德从原理、过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对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看法。

一、合乎人性的理念为重要原理

“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那些指定教育规划的人士尤其应该注意它,就是: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2]这段话中涉及教育规划者和受教育者即儿童教育中有关人的要素与进行教育的准则。若要实现教育艺术的境界,则依靠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来实施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合乎人性的理念”,在康德看来是人性具备善的禀赋,在人的内部有向善的萌芽,通过后天教育的培养能将善的萌芽生长成人的善果,使受教育者成为有道德的人。康德相信“一个理念无非是关于一种在经验中无法遇见的完美性概念”,教育活动要遵循合乎人性的理念这一准则。尽管这在现实中没有现成的学习对象和对未来指向的不确定性,但仍然有着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合乎人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顺应自然,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把教育只看成是灌输和管束的过程,要给受教育者自我活动的自由,让他们自然地运用自己的各种器官,诸如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肌肤去接触、四肢去活动、大脑去思考等,从而均衡地有目的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3]这一原理对教育艺术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的生活世界。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逐渐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一种静止状态。合乎人性的教育需要教育规划者不仅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因素,还要认识到教育理念应当是超越当前社会需要的,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对这些相关因素恰到好处地应用。

裁断性法则是在机械性法则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由教育者不断提炼概括的结果。裁断教育的形式如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裁断教育的理念如卢梭的自然人的追求、裁断教育的方法如杜威在做种学等都是裁断法则的实践应用,这些裁断也成了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教育作为一门艺术,需要裁断法则来保证其实现的可能,如果没有了裁断法则,教育的过程也将是盲目的。衡量裁断法则是否有效的标准则由其裁断的内容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开发是否起到了好的效果来判断。可见,科学的裁断法则是育人的根本法则,教育艺术的境界依赖于裁断法则的保驾护航。

不论是机械法则还是裁断法则都是人类教育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任意决定和选择,人类思维水平决定了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所谓机械性的起源,指的是教育的内容仅仅来自我们偶然得到的经验对于我们的利弊。任何仅仅是机械地发生的教育艺术,都必然带有非常多的错误和缺陷,因为他们没有规划作为根据。”[2]翻开人类教育史,不难发现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教育初期,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带有很强的机械性。“教育艺术中机械性的东西必须转变成科学,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连贯的努力,而某一代人就可以毁掉前人已有的成果。”[2]人类对教育艺术问题的认识如同其思维发展一样由低级到高级、粗浅到精密、机械到裁断,一步一步地前进,在不断尝试错误、反思教训中朝着更高一级努力。

二、在世代完善中人类盈科而进

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如果缺少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只有政府部门一方面开展,很难取得突出成效。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做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宣传工作,在全社会上下形成节水的好习惯、好风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农业用水价格进行调整,制定完善的鼓励机制,促建社会大众更加重视水资源,科学利用,从而有效促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广大基层地区得到切实推广应用。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对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育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受到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在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盈科而进的过程。当下的教育状态是以过往经验为基础和前提的,是在不断修正完善中不断发展的。今日的社会现状是过去教育的体现,而将来的社会现状也取决于今日的教育。[4]教育的艺术境界影响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虽然不是历史这列火车的发动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向前发展。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世代完善。教育作为艺术的历史过程,实则是指导人向善发展,最终实现道德人的进程。教育应该做的是不断改善人类自身,培养人类自身,剔除人性恶的方面,使人类越来越有道德。不难发现,对于人性的改造比实现科学的跨越要困难得多。对人类而言,面临最大、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科学研究一般为线性式发展,但人的发展却多为螺旋式或反复式发展,这也决定了培养教育者活动的不断重复。每一个人的教育都是从零开始,虽然可以借鉴学习,但教育的经验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深刻体验,没有这些教育体验也就无法达到个人教育艺术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提高其教育艺术的境界而无法实现整个教育的艺术提升,教育艺术的困境在教育者个体历史实践中具体显现。

教育的艺术不是依靠一个人的才智和努力所能达成的,而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车轮向前发展的结果。“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应用必须经由许多世代才能逐步完善。由于配备了前人的认识,每一代人总是能更好地推进一种均衡且和目的,并把人类带向其本质规定。”[2]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如同其他活动作为一门艺术有着类似的地方,它将会伴随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这一过程不是几个包括英雄人才辈出的时代,不是几部著作包括几部智者的经典著作所能实现和完成的,而是无数的后继者在前辈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越来越接近教育艺术的追求。就算这一过程需要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挡教育者的步伐。

三、裁断法则才是实现育人之本

“由于自然禀赋的发展在人这里不是自行发生的,所以教育完全是一种艺术。”[2]自然没有给人设置任何直接强大的本能,使得教育的存在成为可能,使得教育成为一门艺术变成了必要。人的自然禀赋如果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凭借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给人提供的都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人类无法控制且只能积极适应。人类对教育的影响则有较多的主动权,如何让教育影响人的自然禀赋就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因此,教育这门艺术的起源及其进步,要么是机械的,即没有规划、完全依据当前的环境的,要么是裁断性的。

花卉种类,明代苏州便是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从春至冬的兰花、海棠、月季、牡丹、芍药、荷花、桂花、石榴、菊花、梅花、山茶、水仙等传统名花[1]。此外,《闲情偶寄》中记录花木68种,明确建议室内摆放的有含秋海棠、山茶、绣球、石榴、茉莉、兰、蕙、水仙、菊、虎刺等10种[3]。无独有偶,《长物志》花木卷47种植物中,明确建议了茉莉、素馨、夜合、杜鹃、菊、兰、水仙等7种花卉适于室内摆放[4]。

在具体的实践中,康德指出了经常遇到的两个障碍:一种情况是父母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孩子在世上过得好不好,另一种情况是王侯们只把他们的臣民看作达成自己各种意图的工具。父母们操心的是“家”,王侯们操心的是“国”。[2]问题就在于两者都没有把世界之至善大善和人自身的规定性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但这却是教育艺术的题中之意、内涵之所在。教育的本质不是被利用成为世俗的工具和主观臆想,而是发掘、发展全部善的禀赋,成就人之为人的状态。为了避免家长、掌权者的不良干涉,学校这一教育组织应该拥有最开明专家的判断和指导,将先进、科学的认识传播开来,人类之本性才有可能逐步地接近教育艺术的境界,所以康德要求人性的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当中应接受规训、培养。

7) 对开裂的填充墙的处理:由于填充墙的裂缝可能会损坏相关配电设备,因此对裂缝表面涂抹环氧树脂,并在墙体外侧进行防水处理,可用防水卷材.

四、教育的理想在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中实现超越

教育不是实现预期社会的工具,而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理想是人类理想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然表现。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脱离不了科学和艺术这两个方面,犹如前行的车马脱离不了两个车轮一样。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是共生关系,也是互补关系,“在科学不能效力的地方,艺术会发挥作用”说明了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证明,教育活动中是存在客观规律的,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需要遵守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教育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在遵循科学原则,使用科学手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即艺术地表现科学。康德在论述自己的教育是一门艺术的时候虽突出了艺术的价值,但他却未曾忽视理性的科学,他强调的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表现教育艺术的境界,因为失去了科学基础的教育艺术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吕型伟先生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教育要有奉献的精神;教育是科学,要有钻研的精神;教育是艺术,要有创新的精神。[5]教育是一项事业,它是贯穿人类整个历史的过程,是一条永恒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两侧有着科学和艺术的双翼,科学的要旨在于专研但也要创新,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但也离不开专研,二者是互生互长不可分割的。康德指出教育艺术境界的实现是在世代完善中最终求得盈科而进的一个历史过程。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需要从事教育事业者的境界有所超越,因为教育不直接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带给人类的是精神的充实富有。对教师而言,从专业学习到职场新手再到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大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感悟教育理论的价值,在经验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也只有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更好地展现教育的艺术与魅力。但是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外,掌握教育艺术还必须有第三种因素,即对教育艺术的掌握必须怀有教育的终极关怀。教育的终极关怀是指对人类心灵的净化,这也是康德说“人是教育的目”的缘由。教育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获得安身立命之本,这是教育的初级目标也是最低一级的境界;教育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了解世界获得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认同,这是教育的中级目标即高一级境界;教育让人净化心灵、达到大善至善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义务教育工作关乎国计民生,财政投入教育资金的有效运用是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由此,唯有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国家教育资金更好地惠及于民。笔者通过联系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包括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相关的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配置困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最后针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调整方法及完善措施,这为内部控制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方面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财政投入基础教育资金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郑伊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30.

[2]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52.

[3]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2-184.

[4] 江畅.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评述[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5):120-129.

[5] 顾明远.在教育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中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2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31-0142-03

[基金项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8年课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持续学习现状研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8年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痕迹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yb201829)。

[作者简介] 王玉龙(1988—),男,河南鹤壁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 2019-08-17

标签:;  ;  ;  ;  

仰望教育的星空:康德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