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平衡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能否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决定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只有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Ecological 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jia Xiulan)
Abstract Wheth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lopment and enviroment can be well delt with is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few minority areas are faced with some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maintain and protect ecological balance.Only with a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can coordinated growth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balance be reached.
关键词: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民族地区 协调发展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economy,minority areas,coordinated growth
中图法分类号:F127.8 F124.5 C912.5 (F127.8 F124.5 C91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能否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决定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样,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帮助和内地人民的支持下,为振兴民族经济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生态规律就是客观规律之一,发展民族经济,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就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本文仅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物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相互间的依存关系。生态规律乃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依存、联系和作用的规律。所谓生命系统就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如动物(包括人类)、植物和微生物。所谓环境系统,就是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和土壤中的各种有机与无机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空间。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就构成了生态系统。以地球为例,地球表层里的空气、水分、土壤和岩石等无生命因素维持着生物的生命,一切地球上的生命就存在于这表层环境中。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间、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它们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相互联系和作用,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是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环境因素随时改变,生态系统也随之改变。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影响有一定的弹性,小的干扰和改变虽然可以使生态系统暂时失去平衡,但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以消除外来的干扰和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状态。然而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时就会遭到破坏而无法恢复平衡。而且,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最基本的一条是你从这个系统里取走什么,你就要在适当时间归还什么,反之也一样。否则,就将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人类活动难免存在着盲目性和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造成了人类活动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一定时间里保持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平衡状态,是社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如果盲目追求和滥用资源,无视生态规律,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从世界范围看,历史上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伊拉克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我国黄河流域,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垦,很久以来已经深受干旱和沙化袭击,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这些年来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环境,破坏或降低了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如滥伐森林草原、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过度利用和掠夺性开发某些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不合理的大型工程项目导致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等。以往的西北草原地区,由于毁草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了草原局部沙化;在西南亚热带地区,由于不顾当地自然地理状况,毁掉了原有郁郁的森林植被,以致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冲刷、气候失调和生产大幅下降等严重现象。“长江正在变成第二条黄河”,这不是恐吓之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能否走向繁荣发展。无数实践的经验教训说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
二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不存在生态失衡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最主要的产业,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占的比例都很高。又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较为落后,不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着吃资源、卖资源的情况。这一现状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保护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森林生态问题、草原生态问题和农田生态问题。
森林是民族地区的重要资源,全国民族自治地区森林面积474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2.4亿立方米,占全国57.3%。森林生态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森林有着很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等。其次,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极端重要的原料基地之一。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能提供多种农副产品,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现在的森林生态则出现了森林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严重失衡,巨大的索取与微小的给予间出现了惊人的差距。长期以来人们忽视森林生态规律,严重过度砍伐,破坏了森林生态的平衡。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据资料表明,50年代年采伐量未超过12万立方米,而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注重建设需要忽视生态保护,注重木材砍伐忽视更新的作法。由于采取了“剃光头”的错误方法,森林年采伐量由原来的12万立方米猛增到年均150万立方米左右。森林“赤字”居高不下。以松潘县来说,全年森林生长量为71.2万立方米,年生长量只有21万立方米,而森林消耗总量年为85.9万立方米,赤字达14.7万立方米,致使岷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30%下降到70年代末的18.8%;阿坝州森林实际保存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20万公顷下降到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4.1%。
森林的严重减少,致使生态严重失衡,不仅造成森林本身发展困难,而且还直接影响农田生态和草原生态的平衡,影响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洪、风、雹、霜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以松潘县为例,由于森林植被锐减,洪灾频繁,1986—1990年间,发生洪灾近40起,冲毁公路100余公里,良田3000亩,桥梁50余座,小水电站9座等,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水土流失面积40万亩,比50年代增加了两倍多。而不断发生的风灾、霜灾、雹灾也使农田牲畜遭到极大损害。1961年周恩来同志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视察时,对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现象给予了尖锐批评:“西双版纳号称美丽富饶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也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会责骂我们的”。
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的现象也是很严重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各种动植物和人类之间构成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网络关系。它是人类食物、衣着消费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食物链”不断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使人类不断获得利益。同时草原生态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草原植被的覆盖可减轻土地干燥、风蚀、沙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达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94%,所以草原生态在民族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致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一是草原退化严重。由于草原牲畜严重超载放牧,使草原生态系统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失去平衡。据统计我国10个牧业省区这种超载放牧的现象都十分严重。据内蒙古伊克昭盟调查,该地区养1只羊需14亩草场,而实际只有6.6亩,仅占47%。超载放牧,使草原退化,再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单位面积草产量下降,毒草、杂草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奶产品、毛产品质量下降。二是草原沙化严重,内蒙古伊克昭盟从60年代中期后的20多年间弃牧开荒600多万亩,而造成沙化面积达1800万亩,是开垦荒地的三倍。三是能量流失严重。因草原植被减少,而牲畜又超载放牧,则往往造成牲畜的大批死亡和掉膘。草原退化、沙化和能量流失等生态破坏,结果必然造成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乃至数量质量的下降。
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失衡问题是严重的,保护生态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要加强对生态规律的认识,强化协调发展意识、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生态规律认识不足,在长期经济建设过程中,没有把改变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缺乏同步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千秋万代的大事,自觉地投入到维护生态平衡的工作中去。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和条件,但距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三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原料消耗高,综合利用低,所以虽然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也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之一。
当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亦是如此。由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落后,所以保护生态平衡、控制环境的经济实力不足。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较少,不少地区是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较大,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国家拨给的费用与现实需求又相差甚远。以阿坝州松潘县为例,1986—1990年五年间上级拨给的专项费用不足50万元,而县内防洪、防滑坡等工程就需近千万元。所以国家应继续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增加优惠信贷,使民族地区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强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应加强其宏观治理规划的指导。由于生态平衡的维护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方能奏效。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继续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维护治理工作,并给予宏观指导,以改变盲目性、单项性、短期性的行为,减少森林砍伐,减轻草原压力,搞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采取资源节约型的资源战略,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增加环保投资,提高环保投资效率,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就能够防止自然生态的恶化,逐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能够使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收稿日期:199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