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环境整治中河流污染治理技术集成应用论文_陆孟迎

河道水环境整治中河流污染治理技术集成应用论文_陆孟迎

广西正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快,使得我国建设工作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处置不当致使地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地表水污染的整治力度。针对河污染问题及治理方面的问题,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对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河流污染治理;技术集成

1.引言

改善地表水污染是整治工作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其治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需要多部门各行业的协同努力。不当的治理,将使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利用各类的科学的措施、技术治理河流污染,奠定河流水质全面改善的基础。

2.河流污染的危害分析

2.1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与水有关的人类疾病高达80%。受污染的地表水,会引入大量的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即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物理性污染物即悬浮物、放射性污染等;化学性污染物即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人们在通过食物链或直

接饮用或游泳嬉水时,这些污染物都会不可避免地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2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河流被污染后,水体本身及周边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变化。若水体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形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会进行暴发性繁殖,致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大幅下降,其他水生动植物大量衰亡。此外,污染物中的酸、碱、氧化性物质及重金属、环境激素类有机物等物质则直接威胁着水生物的存活。这会导致水体甚至周边动植物的数量不断减少,进而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严重的河道水污染,甚至会造成本土动植物灭绝。

2.3对水体景观资源的影响

河道水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景观以及娱乐性功能,如果其水体受到污染,不可避免的会对河道原本的功能性构成直接影响。严重的水体污染,会使河水改变颜色、气味难闻,破坏周边自然景观。

3.河流水污染的原因

3.1工业废水污染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这其中许多工厂企业设施简陋或设备缺失,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当地环保部门监管松散,使得其产生的污水不经过任何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放到河流中。而这些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化学元素,使水体无法进行自净,严重的污染了河流水质,河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2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分为2种,一是生活污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居民对于河流水体的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城乡结合地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乡镇污水设施未能有效运行,污水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水体里的化学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磷指数等严重超标,使得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二是生活固体垃圾。固体垃圾包括塑料袋、熟料薄膜、塑料餐盒等。人们在没有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垃圾的情况下,会将垃圾选择露天堆放在荒地或河边,而河道中倾倒垃圾现象比较严重,河道中的垃圾浸出液携带着大量细菌及病毒将造成水体恶劣污染,导致于人口稠密地区单位面积的污染负荷较高,河流的生态系统收到了严重的破坏。

3.3农业污染

沿河两岸大面积种植玉米和水稻,而在生产过程中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及每到秋季收割后大量玉米叶子、秸秆在田里腐烂后流人河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是施用化肥和农药量最大的国家,但研究表明,化肥和农药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仅占35%和25%左右,其余全部遗留在土壤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很多废弃装农药的袋子、瓶子被随意丢弃在田里、沟渠,经过雨水冲刷后残留在土壤及药瓶中的农药流人河道带来的污染,导致涉农河流段水质不稳定。

4.关于河流污染治理对策的思考

4.1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方法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

物理法包括截污分流、底泥疏浚、调水稀释、机械除藻等,治理效果好,但存在工程量大、费用较高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水文地理条件等。化学法投加混凝剂、吸附剂去除污染物,见效快,费用高,易形成二次污染,应用有限。还有就是生物-生态法,即利用植物或培养、接种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另外,还具有绿化及河道景观的功能,在改善河流水质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生物-生态法是目前河流治理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包括生物膜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植物净化和曝气充氧等。这些技术各具特色,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污染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要有区别的选择治理方法。

我国河流仍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是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对于有机污染物,一般采用的是人工湿地技术,不但可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对COD、总氮和总磷也有一定的治理功效;而生态浮床技术可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对降低水中氨氮、总磷、有机物等的含量有明显的作用。针对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流,需先应用物理法、化学法对其进行治理,然后再以生物-生态法进行水质净化,并修复生态系统。因此,在治理河流污染时,采用单一方法是难以达到理想治理效果的,需要根据河流的实地条件采用科学综合性的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治理,达到经济、高效、稳定、长期改善河流水质的效果。

4.2加强监管,完善考核,促进河流水质全面好转

环境监测可为环保工作提供支持。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是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网已经建成,生态环境部改变属地监测模式,以采测分离的水质监测数据作为考核各地政府的依据,地方政府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着力整治河流污染问题。此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各地的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明显改观。采测分离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国家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工作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采测分离的水样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月上旬,可以考虑将采样时间转变为不定期、无规律的模式,更好的降低“地方干预”,让监测数据更全面、客观、真实。

4.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推动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多数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效果。相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得很多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针对河道治理工作,不仅要求达标排放以及降总排放,还应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合理布局,它是一个重要的控源性手段。只有河流周边产业调整为有利于河流治理的结构模式,才能从源头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对沿河周边,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及污治代价高的企业,对已建高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或改造,压缩过剩产能,剔除落后产能。对河流污染严重的地区实施限批。农业污染源同样会导致河流污染。优先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合理利用禽畜粪便,如沼气发酵等。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河流上、中游更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化工、造纸、冶金、畜牧养殖等。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河流治理与保护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水污染的特点既复杂化又多样化,而治理河流是一项具有社会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总体来说,改善河流环境污染要从实际出发,实施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采取措施保护河流的同时,也要积极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双管齐下一定能彻底改变河流污染的现状,最终实现河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兰兰,徐群,曹建锋.曝气增氧技术治理有机污染河流的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4).

[2]赵海霞,董雅文,段学军.产业结构调整与水环境污染控制的协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张乾铄.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9(06).

论文作者:陆孟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河道水环境整治中河流污染治理技术集成应用论文_陆孟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