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是文化最好的载体。
人作为景观的主体,其自身具有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再创造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承受环境。作为景观设计,创造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往往比简单复制更有积极意义。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尽善尽美,反而束缚了包括人在内的生长动力。
学校作为教育产业,在城市经济构架中产出部门的重要一环,校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孤立的功能区,是城市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校园景观作为提高学校产出效能的有机环节,景观规划设计就凸显其必要性了。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场所与活动的辩证统一,对校园景观的文化营造和诗意构筑,正逐渐取代传统式的仪式性空间布局,成为当下校园设计的趋势。
合肥师范学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创建于1955年,前身为安徽教育学院。为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要,拟于巢湖黄麓镇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近800亩,建成后在校生规模14000人。
每个高校校园的设计都必须从其自身的文化、地域、办校特色和地形条件出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校园。首先,从文化、历史出发,注重地域建筑文化在校园中的延续,将合肥师范学院设计成为充满人文和学术气氛、有自身师范院校特色的现代书院,创造诗情画意的读书育人环境。其次,应用独特的地形条件,注重建筑与地形、景观的紧密契合,建设人与自然互生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校园。再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之一,“生活即教育”,创造适合生活、学习的校园,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们本着“以自然为本”的前提,充分利用基地地形、水文等特点,合理组织校园建筑布局,将建筑群与自然山水地形有机融合,追求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度自由表现,并通过两条景观轴线增强校园的秩序感,实现浪漫与理性的统一。校园规划充分贯彻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理念,使生态景观区以柔媚蜿蜒的形态糅合于严谨理性的整体规划之中,构成富有个性、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生态绿化、水体景观渗透到教学区、宿舍区、住宅区内部,使建筑、水体、景观更紧密地融合字一起,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空间。
气候影响建筑的形式和围护结构,同时也影响着不同地域的景观规划及生活形态。合肥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参考当地的气候条件,在规划中着重强调“环境友好”的概念,在建筑布置中注重建筑自身良好的朝向以获得最佳的日照、通风效果以适应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在景观上,结合地形条件,我们在校区南北轴线上依次设置了三个人工湖,形成校园中心区域的景观湖面,构成层次丰富的水景。湖面标高自北向南初级递减,水体聚则开阔,窄则蜿蜒,丰富的水体在校园内起到了灵动婉约的载体,携之绿林、湿地,更显空间深远与情趣盎然。为解决校内雨水排放问题,减少地块内土方填埋,在尽保持原有坡度的情况下进行土地平整,部分雨水经净化后作为人工湖的重要水源之一。道路两侧结合环境设置集水的景观小品,使景观水可做绿化灌溉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条景观绿化带,茂盛浓阴的绿带遮蔽阳光、阻隔噪音;布置丰富的绿化物种,多样的色相变化,形成春季赏花,夏季观叶,秋季结果,冬季品干的四季美景,成为学校师生休憩、交往、阅读的良好场所。
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的景观设计依据保护性、创造性及系统性原则:保持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基地条件,基地内部的地形、地貌基本保留下来;创造性原则是充分挖掘先天自然景观的潜力,创造出自然生动的景观效果,根据地形特点布置了绿化步行带及中心湖区等一系列的景观节点;系统性原则既是把整个校园景观作为一个系统,关注其整体性、层次性,而不仅仅关心某个景观节点的塑造,因而设计提出多个组群,系统规划,整体发展的设计理念。
“在总体设计中先建构一个环境生态的网络,而后建筑布局方式则自然而然的形成”。通过对规划与景观的分析,构件两轴两带的布局结构。校园采用轴线控制:主轴线东西走向,由东大门、校前广场,到教学实验区、中心景观带,以文科教学组团作为结束,构成了校园最主要的核心空间。次轴线南北走向,北起学生宿舍区中心景观带,沿水面传过绿化景观轴到达校园教学中心区和中心湖面,再往南穿过景观湖畔的学生活动广场,到达校园在治中路上的南大门。南校园为实验实训区,校门与北校园相对,形成完整的南北向轴线。在中心教学区与南北两个学生生活区间,设计了两条三十多米宽的景观绿化带,即减少了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干扰,又丰富了校园的自然景观。
中心广场空间开阔,铺地开敞,强调了校区空间轴线的仪式感,凸显校园形象。建筑与中心广场间设置多层次的绿化及水体,形成建筑实体与广场之间的柔性过渡。在东西方向景观轴线上,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银杏树、国槐树、香樟树等基调树种为主的绿化入口,以花岗石与透水砖结合搭配铺设的求知大道,形态规矩的水体与美国红枫树阵组成的知行广场,搭配玉兰。海棠等特色树种的配植,树种选型挺拔优美,铺地形式整体统一,满足师生日常典礼集会的要求,达到中心广场区域设计层次丰富而有细节,形成中心校区秩序严谨大气的校园礼仪主通道。
分隔中心教学区与南北两个学生生活区的景观绿化带,是师生交流休憩的中心,布置了咖啡小筑、下沉庭院、花池座椅等空间及设施,即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亦可成为校园的生态名片。密林绿化带以一条连续的东西向路径贯穿,创造一条完整的观赏路线,数条南北向短径穿插其间,划分各个功能区域的同时,方便了师生学习与休息区域的交通。在路径的交叉分隔处布置了多种景观节点。林区中央的咖啡屋方便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位于交通交汇处的下沉庭院,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书院传道授业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早读空间,满足了平时的小型社团活动,灰色的大理石梯级与自由分散的防腐木座椅提供充裕的休憩场所;赏花观叶物种满植于景区,繁盛的树冠、优美的落花,利用植物形成幽静的空间;适当种植红檵木、碧桃、鸢尾等灌木,围合半封闭空间,易于学生学习、纳凉,在观赏视线上也取得最佳效果。
合肥师范学院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作为校训,倡导博爱情怀和知行合一的精神,景观设计深受其启发。一个具备文化底蕴的景观设计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在校园内习作的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个聚集人气的景观设计能够将师生从室内引向室外,从分散引向集聚;一个功能完善的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使用者多方式的需求。景观设计围绕学院的校风、教风、学风的理念内涵,力求营造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及舒适宜人的休闲场所。将新校区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文化气息浓郁的新型校园。
论文作者:陈天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景观论文; 校园论文; 建筑论文; 轴线论文; 师生论文; 地形论文; 水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