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比较——SSCI、Aamp;HCI收录情况的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中日论文,人文论文,现状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中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彼此了解是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南京大学邹志仁教授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 然而,在中日两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宏观比较方面,至今未见成果问世。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高校学者发表的文献被著名的人文社科类权威引文索引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② 的收录情况的定量分析,客观揭示两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为增进两国学者之间的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提供某种启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台湾省高校未纳入本次研究的范围。本文主要涉及指标:被收录的记录数量、主题分布、文献类型分布、语种分布等。
一 研究方法
通过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中的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对SSCI和A&HCI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5年12月25日至2006年1月8日。
在对ADDRESS字段进行检索时,利用SAME算符对检索词进行布尔逻辑组配,以确保检索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址中而不仅只是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字段中,从而避免误检。为避免漏检,对于有不止一种英文拼写形式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有Peking Univ和Beijing Univ两种拼写形式),则用OR算符对检索词进行布尔逻辑组配,并在检索结果分析中加以注意。
借助检索系统现有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analyze results),对检索结果中的作者单位(field:Institution name)进行分析,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验证,剔除误检记录。
鉴于数据库中2005年、2006年的记录还在不断补充,而2004年及以前的记录已基本定型,所以本次研究着重分析本世纪最初五年即2000—2004年的收录情况。
在反复检索、验证、核对的基础上,借助EXCEL等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在2006年1月8日经过最后验证。
二 研究结果
(一)收录概况
截至2006年1月8日,包括所有类型、所有语种的文献,1975—2005年期间,中国高校被收录12025条记录,日本高校被收录32945条记录。从总量来看,中国高校被收录文献比日本高校被收录文献少63.5%。然而,进一步分析各年度的具体收录情况(见表1和图1),可以发现,两国的增长速度大不相同——中国起点低(1975年仅被收录6条记录),但增长速度快(2004年与1975年相比增长了约480倍),尤其进入本世纪以后,突飞猛进,气势如虹;日本起点高(1975年被收录501条记录),但增速缓慢(2004年与1975年相比增长了约2.8倍),并呈波浪起伏之势。
1975—1999年期间,中国高校明显落后于日本高校,平均日本高校比中国多87.90%;1978年差距最大,达99.42%。然而,一进入21世纪,中国高校与日本高校的差距迅速缩小,2000年日本高校比中国多45.08%,2001年多19.06%,2002年多21.93%,2003年多17.97%,而2004年则领先日本53.32%。
本世纪以来,中国高校被SSCI、A&HCI收录数高速增长,并且终于后来居上,从2004年起超过了日本高校。这与近年来,中国高校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研究积极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有关。与此同时,日本高校的增长趋势相对较缓,并且略有起伏波动,反映出日本高校处于基本定型状态,发展的后劲不及中国高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把“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Introduction period)、成长期(growing Period)、成熟期(maturity period)和衰退期(declining period)。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数的“生命周期”在20世纪基本处于导入期,从本世纪起进入了成长期,而日本则早已处于成熟期。鉴于20世纪中日两国高校被SSCI、A&HCI的收录情况相差过分悬殊,而从本世纪起,中日两国高校被SSCI、A&HCI的收录情况比较接近,具有可比性,因此,下面我们将对本世纪的收录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主题分析
2005年12月25日至2006年1月8日,经反复检索、核对和验证,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排序,列出了《2000—2004年中日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的前20个主题对照表》(见表2)。
在2000—2004年中日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的前20个主题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两个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的主题:综合心理学、经济学。这一统计结果无形之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中日两国高校学者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竟然惊人的一致。
在2000—2004年中日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记录中,有一些主题都出现在各自的前20个主题中,尽管各自的具体排序稍有前后差异,它们反映了两国基本相同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这些主题是:精神病学、地区研究、公共环境与职业卫生、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
在2000—2004年中日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的前20个主题中,有些并未同时出现。有的只出现在中方,有的则只出现在日方。它们反映了中日两国高校学者在某些领域有着明显不同的研究兴趣和水平。中日两国高校明显不同的主题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国高校重视而日本高校不够重视的主题;第二类是日本高校重视而中国高校不够重视的主题。中国高校重视而日本高校不够重视的主题包括:管理学、商业、教育学与教育研究、运筹学与管理学、环境研究、商业与财政学、护理学、语言与语言学理论、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
日本高校重视而中国高校不够重视的主题包括:人类学、神经系统科学、老年医学、生物心理学、行为科学、老年病学与老年医学、临床神经病学、教育心理学、社会科学与数学方法、亚洲研究、生理学,等等。
(三)文献类型分析
2006年1月8日检索发现,2000—2004年期间,中国高校被收录的7825条文献记录中,论文(article)记录有5102条,占65.20%;会议文摘(meeting abstract)有1818条,占23.23%;书评(book review)有527条,占6.73%;其他378条,占4.83%。同一时期,日本高校被收录的8659条文献记录中,论文记录有5334条,占61.60%;会议文摘有2258条,占26.08%;书评有579条,占6.69%;其他488条,占5.64%。(参见图2)相比之下,中国高校被收录的文献中论文的百分比要比日本高校多3.6%。众所周知,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要比在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献之类要求更严、难度更高,因此,3.6%的数字也许可以折射出中国高校学者的踏实学风。中国高校的会议文摘比日本少2.85%,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者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频率没有日本高。
从扩大国际影响的角度出发,建议中国高校学者应更多地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此相应,各个高校在经费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
(四)语种分析
2006年1月8日检索发现,2000—2004年,从总量来看,中国高校被收录文献记录7825条,日本高校被收录文献记录8659条,中国高校略少,日本高校比中国多9.63%。其中,英语文献,中国高校7800条,日本高校8278条,也是日本高校略占优势,日本高校比中国多5.77%。大致而言,两国高校几乎可以等量齐观。然而,法语文献,中国高校被收录1条,日本高校被收录26条;德语文献,中国高校被收录10条,日本高校则被收录30条。这两种外语的文献,中国高校明显比日本少。(参见图3)
另外,从本国语文献被收录情况来看,中国高校学者的汉语文献被收录10条,而日本高校学者的日语文献则被收录了307条,对比之下,中国明显落后于日本。
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和阿拉伯语被称为“常用外国语”。日本高校学者除了英语刊物之外,对法语、德语刊物也比较重视,相比之下,我国则重视不够。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建议我国高校的学者不妨巩固老阵地,开拓新领域——除英语刊物外,积极尝试向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等其他常用外国语刊物投稿。
(五)高校分析
2000—2004年SSCI、A&HCI中国高校前十名排行榜如下:
2000—2004年SSCI、A&HCI中国内地高校前十名排行榜如下:
在中国,不论是从被SSCI、A&HCI收录的文献记录总数来看,还是从被收录的论文记录数来看,香港的大学总体上要比内地的大学领先,而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的高校要比位于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高校领先。
在日本,无论是从被收录的记录总数,还是从被收录的论文记录数来看,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筑波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五所大学始终名列日本高校的前五名,而且,排名次序固定,从中折射出它们相对雄厚的实力。
2000—2004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前五名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记录总数为4014条,论文数为3159条;中国内地前五名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记录总数为1234条,论文数为566条;与此同时,日本前五名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总数为2767条,论文数为1712条。
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记录总数来看,中国前五名高校比日本前五名高校多45.07%;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论文数来看,中国前五名高校比日本前五名高校多84.52%——同样前五名相比,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高校明显要比日本高校强。然而,如果单独将中国内地高校与日本高校比较,则中国内地前五名高校要明显落后于日本前五名高校——记录总数少55.40%,论文数少66.94%。
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记录总数来看,中国第一名香港中文大学一所高校几乎可抵日本的前两名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两所高校;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论文数来看,中国第一名香港中文大学一所高校几乎可抵日本的前两名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另加第八名东北大学或第九名神户大学三所高校。不过,如果单独将中国内地高校与日本高校比较,则足以令中国内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平添几分忧患意识: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记录总数来看,中国内地前三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起来才能超过日本第一名东京大学;从被SSCI和A&HCI收录论文数来看,中国内地前五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五所大学合起来还不及日本第一名东京大学。
三 结论
中国高校被SSCI和A&HCI收录数的“生命周期”从本世纪起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成长期,而日本则早已处于波浪起伏、缓慢增长的成熟期。本世纪以来,中国高校后来居上,从2004年起超过了日本高校。
2000—2004年,综合心理学和经济学是中日两国高校学者最热门的研究领域,而且研究水平旗鼓相当。中日高校学者关注程度基本相似、研究水平基本接近的主题有:地区研究、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中国高校学者重视而日本高校学者不够重视的主题有:管理学、商业、教育学与教育研究、运筹学与管理学、环境研究、商业与财政学、语言与语言学理论、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日本高校学者重视而中国高校学者不够重视的主题有:人类学、生物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社会科学与数学方法、亚洲研究等。
2000—2004年,在中国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中,论文的百分比要比日本高3.6%,会议文摘的百分比则比日本低2.85%。从被收录的总量和其中的英语文献来看,两国高校差距甚微。然而,非英语文献中国高校明显比日本高校少。
北京大学任元彪等学者已经指出,SSCI和A&HCI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和自身特有的缺陷”,“国际学术界在使用SSCI和A&HCI标准时,也只是把它作为宏观粗略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质量指示器(indicator)”。③ 我们明白而且也早已注意到,大千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未必意味着其学术价值一定超过了没有被这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然而,不可否认,是否被SSCI和A&HCI收录以及被收录的数量,至少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或者与国际接轨程度。
望眼世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出现权威性超过SSCI和A&HCI的人文社科类检索系统。对中日两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总得有个共同的标准,而在扮演“中立”角色的相同的权威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这个标准毕竟是客观的。更为重要的是,SSCI和A&HCI的创办者,既非中国也非日本而是美国,是以英语而不是以汉语或日语为母语的第三方,让这样的第三方充当“裁判”,其公正性或公信力理应能被中、日双方共同接受。
另外,美国的学科、主题分类与中国的不尽相同。SSCI和A&HCI所收录的文献中包含有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④ 等分类标准应归入医药、卫生等自然科学的文献,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注释:
①范并思:《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39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B/OL],http:// www.edu.cnki.net/,2006年10月16日。
②ISI.SSCI和A&HCI[DB/OL]。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portal.cgi? DestApp=WOS&Func=Frame,2006年1月18日。
③参见任元彪、陆云峰:《SSCI和A &HCI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第63—66页。
④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247—1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