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框架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框架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框架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工会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序言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和15年的奋斗目标,特别强调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搞好两个根本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中国工会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转变时期。

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工会来说,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所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它需要工会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如果没有一个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强大的工会的存在和积极参与,就很难建立起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和经济腾飞。这种客观的社会需要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决定工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提高工会的地位,强化工会的作用,从而给工会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中国工会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果工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作用,就会脱离群众,甚至也有可能被职工群众所抛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工会九大的致词中提出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纲领和方针,开始了工会的改革。十多年来,中国工会经历了从产品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探索。现在又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工会的性质、身份、地位、职能、作用、任务、目标、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江泽民同志在工会十二大提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子,努力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工会在历史转型期光荣的历史任务。

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要我们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作指导,遵循党中央有关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论述,总结工会工作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实践经验,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格局,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体系的框架建立起来。

第一部分 工会理论的出发点

(一)工会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据——劳动关系、产权关系

1.工会是一定历史阶段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更具体地说,是特定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直接产生和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矛盾之中。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特别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会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之所以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源也只有在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中去寻找。其一:劳动关系的变化。工会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离开了劳动关系,工会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3.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工会理论的逻辑起点。

4.劳动关系是工会活动最直接的依据。

第二部分 工会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我们对工会的研究,在研究了客体以后,过渡到研究主体,研究主体的本质。职工群众及作为其代表者的工会组织,是工会运动的主体;工人阶级理论和工会性质的理论,是工会理论的主体本质论,占有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工会的社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职工状况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5.工人阶级群众的状况是工会运动真正的基础。工会作为工人阶级最基本、最广泛的组织形式,工人阶级群众是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载体。因而,工会理论的研究应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和工人阶级理论的基础之上。

6.社会转型期工人阶级队伍的社会分化与整合。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变化与工会的关系。

7.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依据。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原则。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更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点。

8.确认和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中,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式,必须确认职工群众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其一:所谓主人,就是权力和财产的所有者,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对其政治经济地位和权利的集中体现。其二: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人地位,首先是一种政治地位。其三:职工是国有产权的共同主人。其四:职工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其五:职工群众的两重身份,既是主人翁,又是劳动者。其六:在国有企业中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都是企业主人。

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要求和客观标准。工会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应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利益上维护、素质上提高。

(三)工会性质的新特点——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10.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的统一,是工会的本质属性。

11.工会是职工利益代表者的组织。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劳动关系主体日益明晰化,促使工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社会角色:它应当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组织。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近二、三百年来市场经济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遍规律,并日益得到这些国家法律的认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既是工会性质的回归,也是中国工会性质的新特点、新发展。

第三部分 工会理论的主线

在分析了工会这个社会团体的本质,回答了工会是什么以后,应进一步研究工会这个主体的实践,它的行为,考虑和回答它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即研究工会的基本任务和社会职能。这是贯穿工会理论的主线,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四)突出维护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核心

12.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其一,维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工会的客观要求。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关系的明晰,党、政府和职工群众都迫切需要工会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二,维护的基本原则。工会的性质和社会角色决定它必须为职工说话办事,更多地从表达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角度提出和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维护的立足点,对此,应当十分明确。但是,突出维护绝不能只搞一个维护,即只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而必须是对职工具体利益的维护有利于总体利益的发展,至少不能损害总体利益,工会要坚持“两个维护”的统一。

其三,维权的内容。工会要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要更多地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这将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要求工会更加重视,着力加以维护。诚然,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是团结职工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动,而不是单纯的劳权运动。然而毕竟劳权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劳权是职工最基本的权利,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没有劳权,生存权也就没有保障。因而它是职工最具体、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是保障其主人翁权益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其他权益的基础。

其四,维权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会要在坚持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同时,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以开展集体谈判和签定集体合同为牛鼻子,带动工会的各项工作。

13.新时期工会的基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突出维护,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团结动员全国职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工会的基本任务。其一,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其二,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维护职能的关系;其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工会的维护职能和其他职能的关系。强调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工会只有维护一个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都是重要的社会职能。这些职能是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只有全面地履行各项职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维护。

(五)工会的社会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要全面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社会职能

14.工会的建设职能。吸引和组织职工群众参加建设和改革,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又是职工具体利益实现的可靠保证。不热心经济建设,不仅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也必然脱离广大职工群众。工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工会履行建设职能的特点,不是代替行政来组织生产和直接管理经济活动,它主要是着眼于做好人的工作,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以自己特有的手段和方式,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通过参与调节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工会的基本作用。②通过开展群众生产技术活动,来促进经济发展。③兴办工会企事业,直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④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工作。工会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是工会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直接手段。这就要求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生产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15.工会的参与职能。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更好地发挥工会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的民主参与,只是从政治的角度予以论证,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政治活动来理解和开展的,这适应当时经济体制的特点。向市场经济转变,工会的这种参与,是一种基于经济目的的政治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劳动问题政治化的结果。“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工会的民主参与,主要是由劳动问题所引发,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劳动问题和其他经济利益问题。但是,这种参与的内容,又绝不局限于劳动问题,它还涉及市场的宏观调控,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当家作主的政治民主权利等。工会对企业和产业的参与,基本上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带有政治意义。工会在地方和国家级别上的参与,这主要是一种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通过参与来反映和表达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并通过影响国家的立法和决策来维护和保障职工群众的权益。

16.工会的教育职能。工会是职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新时期,工会履行教育职能,就是要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做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工会履行教育职能的特点是:①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诱导职工,它不同于一般的正规学校以系统的课堂教育为主。②教育对象广泛,面向全体职工。其教育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它不同于党校教育,只限于先进分子和领导干部。③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④拥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教育阵地,有一支宏大的以业余为主的工会活动积极分子队伍。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工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形式,切实搞好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

17.工会的社会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引起社会利益格局、权力结构的重大调整,其中大量涉及职工利益。市场失灵使社会矛盾增多,磨擦和冲突在所难免。表现为劳动争议案明显增加,集体上访、罢工等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按照市场经济各国一般的历史规律,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关系各方在利益上的矛盾、磨擦、冲突不但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在一定阶段还呈现某种上升趋势。当然,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的加强和健全,又可能逐步趋于缓和。但在我国目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增多,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面对这些矛盾,不但需要政府的干预,而且需要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以全面实现劳动者的利益和价值,维护劳动关系和社会的稳定。工会作为社会“衡定系统”的调节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这种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六)职工民主管理与集体协商谈判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重点工作

18.坚持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根本区别。要调整、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努力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新途径。

19.建立集体协商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签订集体合同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主体独立原则,②权利对等原则,③工会代表原则,④双方合作原则。

(七)工会活动法制化——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0.工会需要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经济。工会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工会与其他社会主体发生的关系,都应有法律规范,法律保障。工会的所有活动都必须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这是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可靠保证。

21.工会的法律依据。首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最直接的基本法是《工会法》和《劳动法》。相关的有《企业法》、《公司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等等。之外还有产业或行业的立法。

22.实现工会活动进一步法制化的主要任务。①加强立法参与。②充分运用法律武器。③加强群众性的执法监督。④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⑤提高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⑥培养和造就一支为职工服务的法律专门人才队伍。

(八)工会模式的多样性——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与企业工会的不同任务

23.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使得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主要有:公司化的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外资和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劳资关系,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同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也不完全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劳资关系。

24.工会与企业行政关系的实质。工会和企业行政的关系,实质上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关系,即职工群众与经营者的关系。企业工会是职工群众的社团法人。企业行政是企业法人。在劳动关系的处理中,工会是劳动者的代表,企业行政是用人单位的代表。这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的组织,其地位是平等的或对等的。两者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权责分明、团结合作、相互制约的正确关系。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权益、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工会与企业行政的关系也是有区别的。

25.各类企业工会的任务。在公司制的国有企业里,工会的任务重点是抓好三项基本制度和一个组织保证: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实现形式;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一个组织保证就是工会的组织建设。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是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投资者合作共事,共谋企业发展。要求工会以维护和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把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作为中心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工会一些成功有益的经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

第四部分 工会理论的环境论

主体只能在客体提供的舞台上从事实践活动。工会这个社会团体实现自己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的实践,不能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受到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它离不开同各种社会组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了主体实践活动以后,要进一步研究工会在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及其与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这里涉及的体制决定和体制创新理论是工会理论的环境论,也是主体实践的客体制约论。

(九)工会的特殊地位——以其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为基点,反映和体现职工群众的地位

26.工会在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中的地位是工会地位的基点。

27.工会地位的实质。这是工人阶级中职工群众地位的反映和体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职工的地位和身份具有四重化的特点:既是国家和国有企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因此,工会的地位也相应地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在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中,工会是劳动者一方的代表,是集体劳权的代表;在政治关系中,工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而是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群众性阶级组织,是国家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它反映和代表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身份,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和组织职工参政议政的社会政治团体。

28.工会的地位通过其权利体现出来。权利是地位的实现和保障,没有权利就无所谓地位。工会权利的最大外延,不可能超过职工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公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众作为主人翁和劳动者的双重地位,至少应享有五项基本权利:①知情权;②民主参与权;③民主管理权;④监督权;⑤集体谈判权。与此相适应工会的权利可概括为:①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②工会的代表权利;③工会的维护权利;④工会的参与权利;⑤工会的法人权利。

29.工会地位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地位总的发展趋势,将是不断提高。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是职工群众也是党和政府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十)工会与党——党的领导与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统一是工会活动的根本准则

30.工会与党相互关系的实质。这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与本阶级大多数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31.党领导工会的必然性。这是由这两个组织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工会的历史选择。我们要以党的纲领为工会的纲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会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工会活动和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中国工会决不能独立于党。

32.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必须充分体现群众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会组织不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党委不包办代替工会的日常工作,不干涉其生活。党支持工会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工会提高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

3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劳动关系变化的特点,研究企业党委和上级工会领导企业工会的体制,工会干部的管理方式,等等。

34.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与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这两者统一于工会全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要警惕和防止企图摆脱或削弱党的领导的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忽视工会是群众组织的这个特点,削弱工会的作用,甚至取消工会的现象。

(十一)工会与政府——支持合作和参与监督相统一的平等伙伴关系

35.工会与政府关系的实质。工会与政府相互合作支持,工会对政府工作实行参与监督。这是工人阶级群众与自己阶级的国家行政权力机关的关系。

26.工会与政府相互合作支持同工会对政府工作的参与监督是内在统一的。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既是一个合作支持的系统,又是一个监督制约的系统,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中国工会是政府的重要社会支柱,决不可成为政府的“对手”、反对派,但它又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或一个工作部门,而应该作为政府一个平等的伙伴。

第五部分 工会理论的归结

工会这个社会主体,能否实现自己的基本任务和职能,除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外,归根结底,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主体的状况,关系到实践的性质和成效。因此,我们要接着研究工会自身的体制更新,即工会自身的改革和建设。这是整个工会理论体系的归结,是实践主体的自我更新理论。

(十二)工会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坚持工会的团结统一

37.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通过工会,把职工群众尽可能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坚强整体,这是工会的重要职责。

38.加快新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的步伐。

39.形成和完善新经济组织的工会领导体制。

40.工会的力量在于团结统一。要坚决反对别有用心的人以任何借口在职工中组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危害国家政权的非法工人组织。在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全国统一的工会,维护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反对搞工会多元化,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工人运动团结统一自身的要求,是工会运动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工会的力量所在。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

(十三)工会实践的主体——工会会员

41.要树立会员主体观念。工会是代表职工利益由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广大工会会员是工会的主人,是工会实践的主体。离开主体的实践是难以想像的。工会的存在和发展,工会的实践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会员群众的信任、参与和支持,取决于工会能否真正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以及代表和维护的程度。

42.会员权利的保障。这是工会内部生活民主化的关键。要认真落实工会章程规定的会员的六项权利。特别是要健全工会内部的民主生活制度,保障会员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工会12大章程还特别补充了会员享有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旅游、休养等事业的优惠待遇,享受工会给予的各种奖励等方面的权利。这些权利,目的是为了使会员与非会员有所区别,培养职工的工会意识和会员意识,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

43.加强会员的教育和管理。教育会员树立工会意识,增强会员观念,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健全会员管理、考核、激励的制度和机制。

(十四)工会的自我更新——自身改革和建设

44.工会自身改革的根本目标。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把工会建设成为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45.转变工会领导机关的运动机制和活动方式是改革的重点。

46.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47.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自身建设的关键。

(十五)工会运动的国际性——国外工会的基本实践和理论

48.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会的剧变、现状及经验教训。

49.西方工会运动的特点和主要理论观点。

50.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动标准。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框架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