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与热点分析_农村人口论文

文科综合与热点分析_农村人口论文

文科综合与热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科目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现实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指能掌握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特别强调知识再生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基于综合能力测试的这些特点,综合试题必然选择当前理论和实际的热点、焦点作为取材背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人文学科中的政治、历史、地理应是这种综合试题要求的最佳支点。从宏观上看,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维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命题者在出文科综合卷时,首先得抓住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然后找到三者相关的结合点,最后收集素材,设置情境,编制试题。也就是说,先有认识,后有题目。本文想从一些历史亮点、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出发,分析文科综合卷,最终要得出“认识”,以供广大文科师生复习参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意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人类在反思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总体发展战略,实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综合决策,其价值观、经济观、道德观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目标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中肯定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今天很有启发意义。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在这个主题下有许多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有待我们去探索。本文着重讲两个问题。

(一)环境与资源

这是今年来综合能力测试命题中常见的内容。1998年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问题,1999年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全国卷中的“绿色食品”、“白色污染”、二滩水电站等问题,上海卷中关于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问题,这些试题多涉及到环境和资源。这说明环境与资源知识综合性强,联系面广,适宜命题。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污染、保护,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与不合理)等都反映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和思想观点。历史和今天,都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论述和举措,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有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事例。2000年3月初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极为重视,这当然应成为考试的焦点,从政、史、地三科的交叉点出发,编制此类试题的素材通常有:(1)中国古代史上的某些封建王朝的垦荒、人口政策及后果。(2)古今大规模的工程,如三峡工程等。这方面引用的材料多样,如“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全是煤和油”,“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等等。(3)丝绸之路的兴衰。(4)黄河长江的泛滥、治理与利用……这类题重点想考以下“认识”:(1)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时,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2)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态环境物质要素的支持,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而生态效益的获得则必须以保护环境、节省资源为前提。(3)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禁止盲目开荒和乱砍滥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草、还湖。(4)树立环境意识、环保观念,努力提高人类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探求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客观联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5)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的立法工作,使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6)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人口的发展

人类在发展物质生产生活以及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繁衍发展变化,如人口数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分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人口问题等。不同时期人口的变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这些都能联系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如自然条件、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历史沿革、自然灾害、战争活动、政策措施、传统的价值观念等。人口知识的表现手段除文字外,还有地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统计图表、系统联系框架图等,可考查多种能力,如分析原因、综合特征、比较异同、判断描述、发展规律……这类试题的材料通常设置的情境有:(1)人口增长与经济、生态、资源、环境带来的矛盾。(2)人口素质较低,与经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3)在我国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种接代”等传统落后思想的消极影响。(4)人口与就业、社会安定的矛盾。(5)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问题日益突出。(6)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中国古代、当代人口流动(包括改革开放后的民工潮)的特点……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分析,要形成的理性“认识”有:(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普及人口科学知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使“人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关心老年人生活。(3)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面,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4)由于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当代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对于所在国来讲,能缓和人口过多的压力,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对于移入国家讲,则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灾难、贫穷、犯罪、逃难所引发的人口迁移,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5)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边防,促进民族融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迁移,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改革开放后,民工流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力的余缺,加强了城市基本建设,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民工的劳务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民工潮的无序流动,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加重城市和交通的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要采取的相应措施有:(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使农民离土不离乡。(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使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增产增收,同时,走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之路,发展主体、高效农业,就地转化剩余劳动力。(3)合理、有序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大中城市或国外打工。

全球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

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1986年7月,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到今年,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14年,这一热点问题命题的着眼点有:(1)中国发展经济需要WTO,WTO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的具体体现。(2)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公平竞争,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出口。(3)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堪称贸易大国,缺少了中国的世界贸易组织将是不健全的。(4)中国的民族工业只有在竞争中寻找差距,才能加快发展,占领市场,尽快汇入世界经济大潮中,仅靠政府保护会失去生机和活力。(5)加入世贸组织,决不拿原则作交易,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要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经济独立。(6)要具有超前意识,入世后,会对农业等产业带来较大冲击,应拟定或采取相关措施,争取平稳过渡。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21世纪是前所未有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营造了一个人类生活物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信息开发和利用的社会。面对这个崭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寻求、探讨这场伟大变革的巨大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危机。不管怎样,正像工业文明降临一样,信息文明和知识文明的来临,势必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增强我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为此,我们必须:(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个人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可以以技术入股。(4)加大奖励科技发明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留学生、学者回国工作和从事经济、科研活动。(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关于这一热点问题,还得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1)是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发展科技教育,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分享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成果。(2)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客观要求。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奠定可靠的力量基础。

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活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观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对于这一热点问题,命题的着眼点较多较活,可以与“入世”联系起来,因为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形成的“认识”有:(1)我国农村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2)为迎接挑战,保证农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①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②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一项基本制度确立下来。③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④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⑧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农业的合作与交流。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正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活力和提高效益,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一热点问题命题着眼点有:(1)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做到:①顺应世界经济及生产力发展趋势,“抓大放小”,建立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和龙头,以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国家适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如降低利率、增发国债、扩大内需等,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③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④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科学文化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⑤选配政治强、会管理、懂经营的优秀人才担任企业领导工作。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不能以牺牲环保为代价换来经济的一时发展。企业应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美关系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扶蒋反共成为其对华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七十年代初,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出于种种利益需要,在对华政策上左右摇摆,中美关系一波三折。这一热点问题理应成为考试的焦点,命题的着眼点有:(1)全面认识中美关系。①中美关系的特点是既存在原则性分歧和矛盾,又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既有磨擦,又会改善。②由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利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任何时候,美国对台湾的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2)正确处理中美关系。①美国应慎重对待台湾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中国主权,关系到中国统一大业能否顺利实现,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它牵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感情,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美国应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两国关系,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②中美之间的各种分歧,包括人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贸易磨擦问题,地区安全问题等只能通过平等的磋商、对话和谈判来解决,这样,双方才能受益。③我国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增强综合国力,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美国的关系。

战争与和平

“冷战”局面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插手。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思潮台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和平与动荡并存。争取世界和平,仍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这一国际热点问题命题的素材很多,如:《辛德勒名单》、《东史郎日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日本核泄露、美国否决核禁试条约、德国日本对战争的态度、美国新世纪战略、北约的宗旨与行动等都可成为命题的着眼点。通过对这一热点的考查,要形成的“认识”有:(1)世界和平、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新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将成为制约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根本历史动因。(2)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要警惕某些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后,国内右翼及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3)禁止核试验,防止核扩散,要用全人类的理智,保护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4)矛头指向中国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违背了国际法及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它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是背道而驰的。它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利于中美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它实质是日美企图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冷战思维的继续。(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综合国力搞上去,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世界只有民富国强才有立身之本,强国才有外交可言,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聚精会神地发展自己。

北约与“人权”

成立于1949年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到现在,已发展到19个国家。它在科索沃的举动,说明它已由防御性的军事政治组织演变为带有进攻性的军事政治集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自己内部成堆的“人权问题”,反而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打着“人道”、“人权”、“正义”的幌子,对别人指手画脚,动不动就干涉、制裁甚至动武。1999年,北约部队悍然对南联盟轰炸,袭击我驻南使馆,充分暴露了美国“维护人权”是假,侵犯别国主权是真,其目的就是要称霸世界,充当世界霸主。从这一热点命题,需要弄清“人权”与“主权”的关系。(1)人权包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个人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其中政治权利是最基本的一项人权,对于我国人民来说,人权首先是国家的独立权和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权是不存在的。人权问题有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人权的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是十分自然的。(2)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这四个要素构成,其中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人权本质上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并通过各国的国内立法来体现。没有了主权,就没有人权。美国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等谬论,它们是以关心“人权”为借口对别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横加指责,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其实质就是要主权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放弃主权。这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也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地地道道的霸权。

批判“法轮功”

“法轮功”和“法轮大法”等歪理邪说,曾在社会上蒙骗了大量无知的群众,有些人甚至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这给社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命题,可把政、史两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程,政治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之进行批驳,命题时,在两者之间能找到多处交叉切合点。这类题目要形成的“认识”有:(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人们在无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苦闷中寻求脱世的一种精神寄托。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由于社会环境恶化、贫困、灾难、疾病等问题的存在,人们因为疑惑不解而求助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这就为迷信、邪说的产生提供了温床。(3)李洪志以给人治病、传道为名,散布伪科学,蛊惑人心,他想达到使人们绝对相信他个人,进而反对现实社会的目的。(4)宗教和迷信都是在有神论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都相信和崇拜超自然的力量。但两者也有区别,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宗教理论和宗教教规,而迷信活动则是利用人们想预卜自己命运前途的心理骗钱、坑人的一种手段。作为依法成立的宗教组织,能够发挥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并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迷信活动则只能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5)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教自由,允许人信教,也允许人不信教,爱国兴教,宗教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6)我们应认清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实质,普及和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人们提高抗腐蚀的能力,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侵害。

以上几大社会热点的分析,只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几个侧面。平时只要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多用联系、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定会发现许多可作为命题素材的着眼点,以之指导复习,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  

文科综合与热点分析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