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徐红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徐红亚

——刍议浙大学习之思、悟、行

徐红亚

摘要:教师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教师水平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学习与提升自身素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谨以浙大培训之思、悟、行与同仁共商榷教师终身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怀揣着对“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的期盼,在区领导的关怀下,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鄞州区第三期高端教师综合能力培训班学习。虽然,这是寒意料峭的冬日,却依然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通过培训,对自己重新进行了全方面的审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思想认识。在学、思、悟、行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觉得此行虽短暂,但弥足珍贵。

一、学有所思

教授们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与笔者的心灵不断碰撞。思潮起伏,激起浪花朵朵。

1.心灵的洗涤与智慧的开启,并驾齐驱

打开研修安排,扑面而来的是浙大“求是”的文化灵魂。“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是浙大校歌的首句,也是我们这次培训目的真实写照。此次,四天的学习课程安排紧凑,科学。从内容上就能让人感到此行不虚,我们必能学到许多知识。同时也能让我们以此行为载体,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智慧得以开启,妙哉,胜哉!

2.让言教插上身教的翅膀,载着知识,到达实践的彼岸

无论是儒雅博学的祝怀新教授,还是热情洋溢又彰显异国风情的韩籍宋吉缮副教授,或是循循善导,谈吐儒道的谢永能特聘教授等,都秉承身教重于言教,但又不忽视言教的重要性的原则。让我们在他们的谈笑风生、运筹帷幄间,本似枯燥、冗长的讲座,在我们还没意识到时间流逝,掌声阵阵间,就意犹未尽了。知识跳着活灵活现的舞姿,印刻在记忆的脑海中,我们就能在实践中轻车熟路地整装待发了。

二、思有所悟

教授教给我们的理论知识,犹如醍醐灌顶。令处于迷蒙摸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找到了理论依托的阳光。心灯亮起,闪出星光点点。

1.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道觉老师(即浙大谢永能特聘教授)在《道德经与人文修养》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胸怀格局眼光,以道御术。并让我们记住几句话: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他的理论与他的言语不禁让笔者想起前不久遭遇上的学生案例。学困生林某初二分班后,进入笔者的班级。据原任教师反映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他太顽冥不化,没救了。课堂上,除了讲空话,就是做小动作。空话是隔排穿越几桌讲的,小动作不发出声音那就不是小动作了。对学习无半点兴趣,做作业看书,那是他连回忆都已经没有的事情。怎么办?开学没几天,笔者一一领教了他的劣迹斑斑。笔者琢磨着切入口,该怎么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当时未想到,笔者就误打误撞的应用了道觉老师的理论,让这个其实也想学好的糟糕孩子看到了改变的曙光。调查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时发现他的亲戚都很优秀,抓住这个契机,感化教育这个没有父亲,又生活在别人光环下不断折射他缺点的可怜孩子,笔者心中有了眉目。告诉他应该继承他们家庭的优良基因,只要他有宽广的学习胸怀,学习一定能蒸蒸日上,只要把机会给了学习,一切皆有可能。刚听到这个与他平常教师完全不同的言论时,他的脸成了调色板——惊疑、迷惑、诧异、感激、窃喜等等。让笔者看到了改变他的希望。灌输给他未来的希望,然后改变他的思想,进而改变行为与习惯,最后改变他的性格与命运。他的改变是逐日逐日进行的,从拿出久违的英语课本,翻到教学中的页码并记下对他来说更显可贵的课堂笔记;从拿出英语默写本写下入学来的第一个单词(虽然只是开着书本,根据读音找出单词,记在本子里);到他的抬头挺胸与见到老师的亲切问候和那脸上无时不刻不散发着的自信、阳光、健康的笑脸,让笔者想到对他的教育是有效的。

2.悟所学之理论,协各学科老师,创“Peer Coaching”同伴互助模式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授们所教的理论知识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同时在实践中也离不开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创设“Peer Coaching”同伴互助模式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翻看自己平常教学中记下的点滴案例,笔者逐渐有了领悟,慢慢找到了相应的理论之根。这样的教育将在心间孕育,开花,结果。只要我们努力,构建出一种如祝怀新教授所言的教师文化,在同伴互助模式下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走出一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得出理论,再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科研之路,一定不是一句空话。

三、悟有所行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行进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这次的浙大学习培训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教师的心门。心门开启,绽放个性栩栩。

1.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是教师思想个性的绽放

祝怀新教授在《教师文化的构建障碍》中指出了价值取向功利化与价值目标短期化,导致教师文化出现了扭曲。我们该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笔者意识到为师者的思想需绽放其个性,并且思想须有高度,脊梁骨须有硬度。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然而,我们可能忽视了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能无意识的听凭妨碍精神成长的因素在自己身上滋长。妨碍的因素不少,祝教授例举了社会层面的,家庭层面的,学校层面的,等等。以笔者所教学科为例,最可怕的是对英语教学的不知不觉。英语是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很少去想,甚至不去想,更不用说想清楚。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怎么考就怎么教,或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一套“应试法宝”,一遍遍盲目去干。与课改的初衷越走越远。经过这次学习,结合自己平常所悟,笔者明白了我们缺失的大概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缺失思想、缺失精神、缺失学术素养,缺失了自我的个性与主体。为师者须有精湛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不能做思想行为的矮子。精神成长要从拒绝平庸、树立自信开始:我思,我想,我行才有个性。要以勤奋与智慧创造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新天地。

2.儒雅是教师最美的气质,教师需绽放自己的个性魅力,努力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

这次几位教授的言传身教,让笔者坚信:教师的儒雅形象,会化作无声的教育力量,熏陶感染每一个人。在教育教学的行进中,教师的儒雅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1)敬业奉献把课上好

教师最崇高的是师德。祝教授在《教师文化》讲座时要求我们把“学科教学”提高到“学科教育”的高度。道觉老师在《道德经与人文修养》里也提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在课堂上要以培育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的体会是,要努力让学生因为热爱自己而热爱自己任教的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取决于教师学养的深厚程度。一名教师,应有自己的个性,不能墨守成规,更要杜绝“不学无术”、轻慢课堂。同时明确课堂改革方向,立足团队、积极参与课改,从“课堂操作者”变为“课程创生者”,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保持终身学习状态的生活态度

学习是教师最好的“保养”。改变,从多看书开始,当然不局限于课本。今天的学习渠道很多,这次的浙大之行,更是可以作为我们热爱学习的起点。只要你有“钉子”精神,只要你愿意当一块“海绵”,你时刻可以获得成长的“正能量”。一个人外在的容貌基于遗传难以更改,但人的精神却可因学习而蓬勃。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那些教授学者们的谆谆教导,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象,让我们的内心漫卷云舒,让我们的心门开启。不断吸取营养,我们更能坦然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难题。让我们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的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的浙大之行让笔者悟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此次活动在时间上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对我们的影响将永远存在。如涓涓溪流,汇成了思想、行为上的活水,永驻心间。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好老师”需要“好培训”[J].人民教育,2014(22).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中学 315100)

论文作者:徐红亚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徐红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