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普通高中《生物》(苏教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苏教版论文,精神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教育部2003年批准立项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由南京师范大学生物教学研究所所长汪忠教授主持主编,依托高校生命科学学院专家教授和中学特、高级教师,经过全体编审人员的共同努力,2004年已经正式出版发行,正在部分实验区使用。现做简单介绍。
一、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总体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统帅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
具体指导思想
根本依据:全面体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等。
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基本出发点:综合考虑高中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方面,妥善解决高中生物学教科书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有机结合。
主要突破口:以“学科中心”“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为主要突破口。新高中教科书的体系和呈现方式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教科书的编写体系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6大“模块”为课程主线,此教材忠实地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各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标准转化为高中生物6册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确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全面达成。
高中生物教科书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6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模块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
三、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1.教科书编写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表现形式体现图文并茂
此教科书凡能用“图和图群”表示的内容都用“图和图群”表示,文字尽可能精炼。我们认为:
(1)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旨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读”生物科学的“图和图群”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最终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标。
(2)长期以来,生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学科。而通过“读”反映生物、生物生理过程、生物科学实验过程的“图和图群”,将能表现栩栩如生的生物、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感受生物科学探究的魅力。在“读”那些注入“教育意义”的图和图群的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全都可能像是“延伸出来的枝蔓”深深地、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清晰的图片,逼真的色彩,使读图能让人流连忘返,记忆深刻。“读图”将使生物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艰辛但更有欢乐,有知识条文但更有思维过程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过程。
2.教科书编写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二——课文主体体现自主学习
教科书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
和初中生物教科书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栏目也有所不同,结合高中教学内容和高中学生思维水平等特点,高中生物教科书则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
(1)积极思维 这是课文的主要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在这一栏目中,提供了生物科学发展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感受“历史使人聪明”的哲理。集中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2)边做边学 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集中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3)课题研究 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4)放眼社会 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
(5)回眸历史 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史,了解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旨在落实《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课程目标。
(6)评价指南 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
(1)继续探究 这一栏目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
(2)走近职业 这一栏目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
(3)拓展视野 这一栏目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教科书编写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三——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
编写组认真研究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形成了共识,认为:
(1)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仍然属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范畴,不是“生物专业”教育。因此不应该将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教育中的内容“下放”到高中阶段;本教科书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减少核心概念的数量;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不是仅从理论上界定核心概念,同时也要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核心概念及其应用等。
(2)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内容的难度应和国际上主要国家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难度相当。鉴于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基础研究(体现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最新的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本课题组采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不应该太难或太易的基本原则。本教科书在难度方面基本上和上述美国、英国或新西兰高中生物教科书的难度持平,而在广度上还适当的更加放宽。
(3)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内容应该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的重点是为学生走向生活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强调基础性;选修模块的重点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拓展视野创造条件,也为有志于在将来从事生物科学或理科工作的学生拓展基础。所以,讲授的有关内容应该涉及生物科学的前沿,但是,“涉及”的内涵是指重视广度而淡化深度。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的技术和应用问题,重视技术的“一般过程”而不是技术的“原理剖析”;重视技术的“应用举例”而不是技术应用的“面面俱到”。本教科书一般都是通过由图群构成的技术的“一般过程”和由几幅图简要概括的技术的“应用举例”。
由于选修的三个模块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求学习的,多数学生可能只会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而且生物科学的基础核心内容主要是建筑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因而三个选修模块的内容之间有部分重合,但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同样讲授基因工程的内容,选修1侧重实践,选修2侧重与社会的关系和技术的应用,选修3侧重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