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报纸发行业面对入世的挑战与对策

国内报纸发行业面对入世的挑战与对策

张云宽[1]2002年在《国内报纸发行业面对入世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经过13年时间的艰苦谈判,2001年,我国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碰撞,必将给国内很多领域带来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外发行公司的进入,我国的报纸发行业也会受到冲击。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作出应对之策。 根据世贸组织相关条款,入世3年内,我国将允许外资服务提供者从事书报杂志的批发,并允许外资控股。入世后1年内,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书报杂志的零售。这意味着,传统的报纸发行业由邮局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不仅如此,由于国外发行公司的进入,报刊发行零售市场的竞争也会更趋激烈。 解放后,我国的报纸发行业经历了报社自发、邮发合一、报社自发的螺旋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报社自发与邮发共存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种发行方式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并在有国外发行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形下,化解压力、迎接挑战,是国内报纸发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与国外发行公司相比,无论是资金、规模、物流水平还是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上,国内现有的发行业均无法匹敌。虽然我国出台的政策法规可以减缓国外发行公司进入的力度与速度,为国内发行业的发展赢得时间,但最终会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竞争。通过更新观念与体制改革,是我们应对挑战、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对策。 在分析世贸组织相关条款、国内报纸发行现状及国外报纸发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发行公司,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应对策略。并认为当前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着力整顿发行环境,实现规模化发展,建立全国性联合发行网络。只有这样,国内报纸发行业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坦然应对入世的挑战。

张春林[2]2004年在《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传媒发展水平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受众对传媒的消费能力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抉择转化,传媒的运作机制从计划配置向市场调节转化,这叁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我国传媒策略的调整从传者中心时代向受众中心时代过渡。再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传媒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个最终面向市场的问题。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讲,面向市场就是面向消费者,对于传媒来说,就是要面向受众。在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大环境中,受众将是影响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集中研究。 本文研究受众策略,不是孤立地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来剖析。受众身份是把握受众的一把钥匙,也是传媒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社会因素入手,主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主体层面与客体层面”,“群体层面与个体层面”这叁个维度对受众身份进行了深入分析。 因为受众身份在变,所以传媒的受众策略要调整。本文首先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历时性考察。在前市场化阶段,传媒无视受众的存在,受众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不能也没法对传媒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传媒运作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做法。在半市场化阶段,传媒开始重视受众,受众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开始萌动,对传媒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还不至于决定传媒的生死,这个时期传媒的受众策略是一种服务型、满足型的。在市场化阶段,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传媒重视受众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受众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日益凸现,受众对传媒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个时期传媒的受众策略是一种细分型、精细型的。 其次,本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共时性考察。在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变化趋势和受众身份的衍化规律的基础_L,木文对传媒策略要解决的儿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大众化一与小众化的问题,中心城市受众、周边城市受众与农村受众的问题,全国性媒体、区域性媒体与地方性媒体的问题,细分受众的度与量的问题,信息短缺、信息饱和与信息过剩的问题等等;分析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四类媒体的受众格局变化,认为我国这四类媒体发展都还不充分,相互之户lJ的林代性竞争还没有完全形成,各自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媒介全球化问题不「iJ’回避,全球媒体必然对我囚传媒的发展构成威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再次,本文对一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分类考察。中国传媒的l卜场化首先在报业取得成功,虽然报业发展红红火火,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小容回避。都市类报纸可谓全面走向市场的先行者,但是其同质化竞争一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媒资源浪费,并进而影响了都市类报纸的深度发展。木文没有对同质化竞争一味贬斥,而是认为同质化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都市类报纸应该寻找其长远发展的受众支撑,办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党报是报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深层次分析党报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党报也有一个面向市场的问题;党报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受众而有待拓宽,二是市场压力驱动必然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党报的传统优势正在削弱,党报改革的关键在于和川;J创新,建立一套与市场接轨的运作机丁}jl]。免费报纸在我国刚刚起步,但是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本文认为,尽管日前的政策环境尚不适宜免费报纸的大规模发展,不过一旦报、}仁价格政策放开,更多的市场化报纸肯定会卷入价格竞争的激流,必然会带来报业11,场的洗牌与爪组。 J~播虽不是一种强势媒体,但依然有巨大的发展式‘间。木文认为,在人众化策略日趋萎缩的背景卜,)’‘播可以右小众化思路卜人(j’f乍为,“窄播”是)“播发展的必然选择;广播且有接受地点的流动性、接受!_生七的轻便性、{_麦受行为的随意性等适‘l’l:“窄播”的优点,J、‘播完个liJ一以在“窄播”‘!,}!工‘1二。)”播的“石‘播”策略,实质1几就是·个如},」实现频率分业化的问题;我!l;l)’‘播的频率七业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化还很不充分,频率专业化,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就是受众细分化;广播可以从受众群体、受众需求、接受时间等维度来细分受众,在专业频率中凸现贴近性、服务性和参与性。在其他媒体的市场挤压中,广播要“突出重围”,仅靠其自身那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借助电视、J一及纸、口_联网等媒体平台,实现广播的跨时空延伸。 电视是己成为实实在在的第一媒体,不过其日子也不好过。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些传媒研究者为电视开出的济世良方。在分析频道专业化的诸多制约因素的基础__匕本文认为频道专业化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l一匕视受众的专业化接受需求;专业频道的经济来源靠什么支撑;专业特色靠什么来维持;提防专业化程度_卜的同质化。木文指出,在频道专业化的同时,中国电视大众化的文章并没有做足。要缩小收视率理论数据与实?

丁永芳[3]2003年在《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运转失灵严重束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全国上下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作了艰苦的摸索和实践。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叁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的经济理论;十叁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党和国家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演进,使中国的媒介获得了走向市场的土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媒介从单纯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机构向信息传播机构的转化不断与媒介的产业化相伴发生,并且成为了媒介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行过两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革为标志;另一次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是历史上时间最长,改革范围最广,迄今仍持续进行着的的新闻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变革,如出版系列报纸,自办发行,扩大广告业务,更新部分设备,以及扩大许多非本业经营项目等。有些变革对中国媒体走向商业化和集团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变革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暂时搁浅。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五个结论。 1.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新闻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营分配的制度的改革,少部分涉及采编运作制度的改革,从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极少。 2.中国报业创收收入主要靠发行、广告和多种经营这叁种,尤其是广告收入是目前中国报业主要财源,至1997年占报社收入的60%,中国政府希望到2010年,广告收入能提高到70%,报社多种经营由于是非本业经济和缺乏人才,以及体制限制,多数报社的多种经营项目不是达到规模经济,处于亏损状况可能高达七成。中国报社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报社有万全准备,否则投入非本业经济,可能绝大数是会亏本的。目前政府要求国有报社自2000年起要自负盈亏,中国主要报业集团的作法,多是自办发行,希望能提高自费报,增加发行数量,带动广告收入,多方增加收入。 3.一般而言,国家在逐渐减少对报社财政拨款后,各报社必须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而为增加创收,各报社商业化的走向将越趋向市场经济,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报社也势必走向集团化的道路;只要报社走向商业化、集团化,在经济上将越独立,将创造中国报社走向新闻自由的必要条件。中国报社走向报业集团化,其运作不无与其现行制度产生矛盾。例如报业集团如何面对政府的行政干预、主报与子报子刊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主报是否有权支配附属单位的大部分利润等。报业集团化就是国家要逐步摆脱对媒体担负的经济责任,并维持其政治控制,所以新闻自由化的理想,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4.中国报纸在互联网冲击下,为避免被淘汰,也纷纷开设新闻网站。据统计,报纸上网的达到上千家,而且数目还一直在增长。不过,大多数的报纸的新闻网站,因为投资或报社领导重视不够,大多是把报纸版面新闻照搬上网页而已,除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较大的网站外,很少有滚动新闻,只能称为报纸的电子版。目前,国家为规范网络新闻,正积极制定新的新闻法规,同时为争回网络新闻的发言权,也规划五家中央级新闻网站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入口网站。中国媒体看到了未来网路的征重要性,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但在反映上,受政策和财力的限制,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5.随着中国加入w TO,国外传媒资本将逐渐进入中国,西方的传媒产业己经是一种发育成熟的产业,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世界知名传媒集团。一旦这些传媒进入中国,利用其品牌优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抢占市场。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媒体必须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后的保护期,培育和发展报业产业,从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等方面提高自己,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经营,以增强中国媒体与国外媒体抗衡的实力。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节奏的控制上逐步实现中国媒体与国际水平的平稳接轨。 6.21世纪,中国将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更为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中国报纸的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大报的“霸主”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面对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挑战,中国报纸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严峻。而随着媒体竞争的有序化,强大的报纸将向集团化方向顺利发展。同时,报纸将进一步在内容上和服务形式上为读者着想,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也将日趋多样化和高科技化。

王国珍[4]2005年在《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传媒市场生态选题,在分析我国入世承诺和传媒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两大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传媒市场作了现状分析、问题探究和对策思考。 在入世承诺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入世时与传媒相关的承诺,深入分析了我国的入世身份、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等问题。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可享受一些优惠待遇,而承担相对较少的义务。“发展中国家身份”,就成为我国入世时争取到的权利和义务平衡支点。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将被要求接纳WTO较为完整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而这才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真正支点。WTO所倡导的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等原则,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外来的参照。就我国传媒业而言,虽然入世承诺十分有限,但开放趋势还是端倪可见。鉴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考虑国情因素,但过多的媒体保护显然不利于传媒业的活力激发。 在传媒生存环境方面,主要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传媒与政府、市场关系模式的相应变化。WTO要求其成员能够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尊重市场机制,尊重贸易自由,这推动了我国入世后相应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我国传媒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赋予传媒相对独立地位。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调适,是传媒与市场关系达致和谐的保障。 在传媒市场主体方面,分析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探究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缺失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需要具备叁大内涵:产权独立、拥有自主决策权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产权独立是核心内涵。产权具有一个本质特征:排他性。而我国传媒的国有产权却具有“共享性”特征,是一种虚置产权,容易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只有赋予传媒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内涵,我国传媒才能激发出进一步的生机和活力。 在传媒市场竞争方面,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会努力进取,以避免产权转移到其他竞争者手中。市场准入的自由度,是衡量竞争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只要市场准入之门不被关闭,潜在争胜者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市场垄断者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我国传媒市场,呈现一种垄断竞争态势,市场准入控制也十分严格。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我国传媒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健全: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传媒不应通过政治庇护获得竞争优势,而应更多地引入WTO公平竞争理念。 入世之路,我国走了漫漫15年。“入市”(争取WTO其他成员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还要走多久呢?这无疑取决于我国破除深层障碍的改革决心。我国的传媒改革,已落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进程。鉴此,以一定的学术勇气和理性,就传媒市场相关问题进行深刻独到的剖析,就显示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王秋苹[5]2010年在《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期以来,在第叁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报业被推向了竞争的前台,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变化要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经济思想史上对竞争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分析当代主要国家和地区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对我国当代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特征及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报业竞争力的环境,同时以《福建经济快报》兴衰为例证,分析了报业竞争环境变化对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和实现报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途径,并对未来报业竞争的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新时期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吴立斌[6]2011年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但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不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中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基本上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它们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涉华舆论传播的强势,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任务。这一战略任务能否完成考验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时崛起的大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崛起的世界性强国。70年代所谓苏联的崛起(军事崛起),以及80年代所谓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都只是硬实力的崛起,都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崛起,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解体、一个停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两个力——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媒体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媒体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媒体系。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欠缺。在国际传播力方面,中国媒体的传播基础实力、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与世界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传播基础实力近年来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传媒产业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两方面仍相当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国际公信力、“走出去”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媒体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传而不通”,中国媒体拥有与西方一流媒体相差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却只拥有为数不多的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收读率;“通而不受”,在为数不多的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背后,更难见有实质性地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所面临的这种“有覆盖率而没接触率,有接触率而没公信度”的情况,将长时期得到维持,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高。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交互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仔细梳理制约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辩证的问题单。第一,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中国综合实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国际传播力。第二,在当代国际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地国际传播战略。第叁,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媒体传播体制,明显落后于国际传播发展现实,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空间。第四,当代中国媒体所走的发展路线主要还是一种内向型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发展路线。第五,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缺乏敏锐的机遇意识,面对突发性地重大事件时,还不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变危机为契机。鉴于以上五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媒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需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视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现实,适应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趋势,适应当今世界信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依托现阶段的中国媒体格局、媒体资源分布,以核心、骨干媒体为建设重点、为有效抓手,紧紧围绕骨干媒体,调动各种政治、经济力量进行传媒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重新整合,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建设并重,中央媒体与非中央媒体并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重,坚持媒体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并重,大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信息播发能力、产业经营实力、国际竞争力,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未来5-10年,构建若干个语种多、技术先进、信息量大、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跨国传媒集团,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我国重点媒体集团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第二,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体制和政策,提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涉华舆论和国际重要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首发报道、独家报道、全面报道和权威报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实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善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价值观念融汇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加大对对象国和本土事务的报道力度,努力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全球视野”传播力作,积极创新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建设,打破束缚国际传播能力发展、国际传播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中国媒体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完善媒体报道机制与信息发布体制,加强媒体危机传播体制机制的持久性和柔韧性建设,为中国媒体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陈乐[7]2009年在《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传播技术网络化重塑了我国传媒的媒介生态,媒介的功能和角色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作为这种变迁的缩影,我国的报纸发行在发行渠道、理念、机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经历了巨大变革。检视和反思这个变革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发展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向,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从研究背景和发行理论出发,以报刊发行学、报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学中的相关知识,聚焦于国内报业集团发行体制、发行模式和发行策略,采取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析我国报业集团发行竞争的态势和经营对策。并以江西日报报业集团为案例,从江西省报业发行市场的角度分析当前江西日报报业集团发行改革实践,并针对分析中所得到的启示,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六章。针对目前国内报业集团的发行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以及报业集团现行的多种发行模式,笔者以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寻报纸发行更佳的建构与运作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发行策略和经营措施。特别是从江西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状况的分析来看,由于国内报业发行的改革创新开始时间不长且深度不广,因此国内报业市场上现有的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模式以及发行竞争格局仍将维持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相应的各报业集团发行策略和发行渠道的建设将在以适应各自发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各自自成一派,形成相对比较健全的自办发行网络体系。未来我国报业集团在对自身发行道路的探索与健全的过程中,将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加大对发行的资金投入以及拓宽发行渠道,同时积极培养既懂发行又懂经营的复合型发行人才,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报业集团的先进发行模式和发行策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报纸发行理论,健立健全报刊发行量公证制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发行。如此以来,才能使我国报业集团发行真正朝进健康有序的方向上前进,向国际化发展。

倪娟[8]2003年在《加入WTO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分析我国加入WTO协议入手,对WTO协议中和中国出版业的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出版业现行状况,总结我国出版业和国外先进出版业的差距,国外出版业对我国出版业的冲击,包括图书零售业、音像出版业、印刷业、知识产权保护、网上书店、电子商务等方面,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对策,从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出版强国之路。

彭昌林[9]2002年在《论21世纪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国的传统媒体而言,有两件事将对他们在21世纪的发展进程和趋势产生深远影响,那就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中国“加入世贸”。 网络媒体以其即时互动、海量信息、超级链接等优势带给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中国的“加入世贸”则将大大地改变媒体竞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中国传统媒体而言,它们一方面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却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好好的把握机遇,对症下药,使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得到更大的发展,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新世纪传统媒体业面临的新形势,分析了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情形和中国加入世贸将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变化和深远的影响。第二和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分析了网络媒体和“加入世贸”对中国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对策。第四部分为结束语。 本文认为网络媒体的崛起和“加入世贸”对中国传统新闻媒体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发展机遇;指出传统新闻媒体要积极探索与网络媒体融合的道路,实现传统媒体新闻优势与网络媒体技术优势的最佳整合;要积极探索传媒产业化的可行性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以适应“加入世贸”后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指出在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新闻信息的传播、争取更多受众是媒体最终制胜的关键。 本文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融发展为切入点兼论WTO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主要用传播学、发展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观点论述网络经济与媒体产业、网络与社会之辨证关系,阐明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前瞻性地提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共同发展的具体策略。

路小静[10]2010年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叁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叁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叁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叁是利用叁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内报纸发行业面对入世的挑战与对策[D]. 张云宽.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 张春林. 四川大学. 2004

[3]. 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 丁永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4]. 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D]. 王国珍. 复旦大学. 2005

[5].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 王秋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6].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 吴立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7]. 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研究[D]. 陈乐. 南昌大学. 2009

[8]. 加入WTO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和对策[D]. 倪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9]. 论21世纪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D]. 彭昌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10].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国内报纸发行业面对入世的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