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探究论文_李方,闫斌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科 650032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纳入且参与诊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来全面阐述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SSMI-C总分(54.21±3.21)分,SAS评分(57.87±5.32)分,CDSS评分(14.21±1.32)分。不同年龄阶段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积极效应因子评分、SSMI-C总分之间,非抑郁组和抑郁组积极效应因子、歧视因子、SSMI-C总分对比,P<0.05,统计学显示数据参比意义。SAS评分、CDSS评分和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SSMI-C总分表现出正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比较高,抑郁情绪较为容易发生,需要降低歧视的影响,予以患者更多关怀和支持,有利于预防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疾病存在较高致残率和复发率,病耻感会严重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预后、求医方式、治疗依从性[1],对患者生存质量和后期康复带来影响,且会持续影响患者的病情。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纳入且参与诊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目标,报道和评估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数据研究的62例样本资料均来源为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纳入且参与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32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53.21±3.33)岁,最长病程33年,最短病程2年,中位病程(16.21±2.32)年。

纳入标准:均满足国际疾病分类判断精神病标准,且已经恢复自知力,年龄均超过18岁,病程均超过1年,患者存在完整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以及家属均自愿签署同意书,在上报伦理委员会之后得到认可。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躯体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调查问卷主要有焦虑自评量表(SAS)、卡尔加里抑郁症状评定量表(CDSS)、自制问卷以及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IM-C)。自制调查问卷主要有患者婚姻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以卡尔加里抑郁症状评定量表(CDSS)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估,0.798至0.810为全量表Cronbach α系数,0.639至0.831为重测信度,是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抑郁情况评估工具,数值越大,表示存在越严重的症状,判断抑郁界限为数值超过6分。以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IM-C)对病耻感进行评估,包括三个因子,即为病情掩饰因子、歧视因子、积极效应因子,数值越高,表示存在越强的病耻感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研究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焦虑、病耻感、抑郁情绪的情况,阐述不同人口学特征下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情况,患者病耻感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纳入且诊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涉及的数据均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百分率(n,%)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均数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数据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且研究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焦虑、病耻感、抑郁情绪的情况

数据显示,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SSMI-C总分(54.21±3.21)分,包括病情掩饰因子评分(17.54±6.21)分、歧视因子评分(22.32±3.21)分、积极效应因子评分(13.89±6.21)分;SAS评分(57.87±5.32)分,CDSS评分(14.21±1.32)分。

2.2 比较且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下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情况

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阶段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积极效应因子评分、SSMI-C总分之间,P<0.05,统计学具有显著分析意义;但不同婚姻情况、性别、病程下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积极效应因子评分、SSMI-C总分之间,P>0.05,统计学不显示数据研究意义。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情况对比

2.4 研究且分析6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数据研究显示,CDSS评分和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SSMI-C总分(r=0.556、0.308、0.227,P=0.018/0.042/0.033),SAS评分和和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SSMI-C总分(r=0.417、0.425、0.234,P=0.025/0.022/0.032),SAS评分、CDSS评分和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SSMI-C总分之间具有正相关性;SAS评分、CDSS评分和积极效应因子评分(r=0.145、0.005,P=0.666/0.089),SAS评分、CDSS评分和积极效应因子评分之间不显示相关性。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不明确病因的重性精神障碍,思维异常、情感异常以及意志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存在较高发病率[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异常经常导致公众出现隔离和回避的现象,严重的可能产生歧视,进而促使患者发生病耻感[3-4]。

本次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阶段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积极效应因子评分、SSMI-C总分之间,非抑郁组和抑郁组积极效应因子、歧视因子、SSMI-C总分对比,统计学显示数据参比意义。年龄超过54岁人群存在较高社会威望以及人际关系,所以,歧视也可能严重损伤社会功能和人机关系,并且因各种角色影响,会增加歧视的社会敏感度。SAS评分、CDSS评分和病情掩饰因子评分、歧视因子评分、SSMI-C总分表现出正相关性。病耻感和抑郁属于危险因素,大部分患者都曾经患过抑郁,此外,焦虑和抑郁都可能恶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进而导致发生恶性循环,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严重影响[5-7]。

综合以上结论,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认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态度,防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造成歧视,进而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降低,有利于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刘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16-3719.

[2]赵巍峰,彭敏,谢博,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影响的持续性[J].四川精神卫生,2017(6):519-523.

[3]石颖,孙皎,王守琦,等.基于病耻感内涵视角探讨患者病耻感量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4):42-45.

[4]刘富会.首次与多次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病耻感的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21):215-215.

[5]李艳莲,熊爱莲,侯凌峰,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应用行为治疗的作用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3):430-432.

[6]石颖,孙皎,王守琦,等.基于病耻感内涵视角探讨患者病耻感量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4):42-45.

[7]于文斗,陈云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抑郁情绪的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20-3621.

论文作者:李方,闫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探究论文_李方,闫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