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蒙古族中学 131199
摘 要: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的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有助于学生借助问题载体,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与能力。本文以苏教版初中数学“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为例,浅要谈谈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一般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引领 构建策略
一、备教问题,做好问题预设
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必须重视问题的自然生成,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只有认真备问题,不断优化问题生成的途径,才能发挥问题的载体作用。问题生成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教师自主设计、从生活现象中生成、根据学情生成。教师自主设计问题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将知识点渗透在问题中。这种问题生成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生活现象生成问题是指教师通过延引生活中包含数学知识的现象生成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生活现象入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 这种问题生成的方式,情境性较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内化。根据学情生成问题是指从学生中发现问题,例如借助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问题、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或者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生成问题等。 这种问题生成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具有较强的引领性。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以下几个:
1.体会随机事件在实验中发生机会的大小,通过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学习方式,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
2.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事件进行分类。
3.了解机会不总是均等的,理解随机事件发生机会并非总是5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本课教学问题设计采取第三种问题生成的方式,即根据学情生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生成下列问题:根据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确定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低于0 ℃时,水结成冰。
2.老师刚才在操场上100米跑了5秒。
3.据天气预报,苏州明天的最高气温是10℃。
4.朱启南射击一次,命中10环。
5.小明在玩抛硬币的游戏,共抛了10次,5次正面朝上,5次背面朝上。
通过联系旧知,既达到了巩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又为引起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以一个问题为辐射点,引出其他问题的探究,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
二、创设情境,优化呈现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是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一种优化。传统课堂导入开门见山,较为单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积累。 创设问题情境则通过生动情境,激起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有助于学生从现象入手,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触及事物的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种问题呈现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进入课堂。比如“可能性的大小”的问题呈现,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利用第⑤个子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抛硬币的游戏同学们都会玩,也许不少同学玩过,其结果是不是正如题目所表述的那样,抛10次,硬币的正面5次朝上、5次朝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自然地引出探究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三、问题探究,突出学生体验
问题探究是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重点,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课堂角色,从课堂权威中走出来,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重在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最深刻,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是无止境的,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个问题的结束既是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中走出来,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延伸的问题,既可以是对课堂问题的外延(延伸),从个别现象向一般现象延伸;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变式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
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教条,要具有开创精神,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真正发挥问题的载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一线串珠的效果,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使初中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论文作者:郑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情境论文; 事件论文; 方式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