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拔出后致胆漏2例临床分析论文_向宏畔1(通讯作者),杨昕1,胡智强1,贺小俭1,王

T管拔出后致胆漏2例临床分析论文_向宏畔1(通讯作者),杨昕1,胡智强1,贺小俭1,王

向宏畔1(通讯作者) 杨昕1 胡智强1 贺小俭1 王伟华1 曾德军1 陈群芳2

(1湖南长沙市第三医院普外科 湖南 长沙 410000)

(2佛冈县人民医院 广东 清远 511600)

【关键词】 胆漏

【中图分类号】R6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94-02

T管引流术后根据常规时间拔管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生窦道缺损,从而引发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现就我科应用纤维胆道镜引导下T管拔出后所致胆漏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05月至2015年04月行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201例,2例拔T管后出现胆漏,胆漏发生率为0.995%。2例胆漏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6与70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拔管时间均为术后6周余,出院后每周均予以甲硝唑或者庆大霉素缓慢冲洗T管,无明显渗出及腹部不适症状。

1.2 仪器设备

OLYMPUS CLE--10纤维胆道镜及其配件、导丝、电视视频系统、导尿管(各类型)、T管或者输液器导管。

1.3 胆道镜检查及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纤维胆道镜经皮肤外口缓慢进入,边进入边观察。发现窦道不规则扩大,窦道壁组织疏松,可见窦道通向胆道路径途中小裂口,冲洗液由此流入腹腔。此时可置入导丝,并循导丝仔细、轻柔进镜到达胆总管,切忌粗暴,以免再损伤或者扩大损伤,同时将导丝引入肝内胆管,记录窦道长度并保留导丝位置,退出胆道镜,并将输尿管或者输液器导管沿导丝置入,缓慢轻柔将导管置入测量长度,见有胆汁引流出后予以固定。

2.结果

2例病人通过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置管均成功,其中1例病人置管后胆汁引流通畅,12d后予以闭管,6周后经造影见胆道通畅后拔除引流管;1例病人置管后3d不慎拖出,B超引导下经窦道置管不理想,胆汁引流欠佳,出现局限性腹膜炎体征;即于右肋缘下腋中线位置,在B超定位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于肝下缘处,引流胆汁通畅,腹膜炎体征减轻并消失,多次复查B超未见明显腹腔积液,1周后未见胆汁引流出,2周后拔管痊愈。

3.讨论

T管引流术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手段和方法,在常规时间里拔出T管仍发生胆漏,目前普遍认为的影响因素为:营养不良、肝硬化、年老体弱、糖尿病、贫血、腹水、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激素等。

3.1 T管窦道缺损的预防

(1)手术中正确地留置T管,首选乳胶管,同时遵循“粗、短、直”的原则,用大网膜包绕T管周围。(2)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利因素积极予以处理,适当延长拔管时间。(3)某些特殊情况时可考虑拔管前行窦道造影以了解窦道形成情况。本组2例患者术后6周余拔管致胆漏,均为老年病人,原因为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3.2 T管窦道缺损致胆漏及腹膜炎的相关治疗

治疗方式有手术与非手术两种。(1)非手术治疗:立即沿窦道置入粗细相当的导管引流,并予以对症营养治疗,观察病情变化。(2)手术治疗:若病情无明显缓解并且加重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寻找窦道缺如处,重新置管,冲洗净腹腔,置入肝下引流及盆底引流管。若患者情况不适宜手术治疗,亦可考虑内镜治疗处理。但患者多不愿意接受再次手术,虽然疗效确切。

总而言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优先选择经原T管窦道置管治疗,充分引流及积极治疗,必要时可配合行鼻胆管引流(ENBD),若上述方法无效,则不可避免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学志,武西国,薛永寿.T管拔出后胆漏31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361-362.

论文作者:向宏畔1(通讯作者),杨昕1,胡智强1,贺小俭1,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T管拔出后致胆漏2例临床分析论文_向宏畔1(通讯作者),杨昕1,胡智强1,贺小俭1,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