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的探讨_英语论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的探讨_英语论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阅读论文,课堂论文,技巧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我们常称之为Question-through阅读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通过提问与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完整的篇章信息和准确的信息分布,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英语的语言美,从而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目的。同时,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大量的言语交流活动,这无疑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下面笔者从四方面着手,谈谈自己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据《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分析,一堂阅读课平均提问45人次。目前有人统计,优秀教师课堂提问可高达150人次。课堂提问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的数量与提问效果的好坏并无直接的联系。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要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量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

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及技巧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提的主要是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不同要求,课文理解型问题可以细分为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参照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和评价型问题(comment question)。

(一)展示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是教师就课文的具体内容提问,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的。学生只需凭表层理解,通过快读或跳读找出答案。这样的封闭式提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这类问题在课堂提问中不应占很大的比例,只适用于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阶段(第一遍阅读,2-5分钟),有时为了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提问,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达到浅层理解的目的。

如快速阅读SEFC Book 2B,Lesson 74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Martin Luther King的生平,要涵盖相关的要点,教师必须提以下8个展示型问题:

1) When and where was King born?

2) What was his job?

3) What did he like best when he was a boy?

4) What did he win at the age of 15?

5) What did he do in 1948?

6) What did he do from 1948 to 1951?

7) What did he receive in 1964?

8) What happened to King in 1968?

学生听清楚这些问题已属不易,要记住这些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获得准确的信息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候若改用Note-making的形式,不但省时而且效果更佳。教师可把Note-making的项目写在黑板:

Birth time and place:

Profession:

Hobbies:

Experience:

at the age of 15

1948

1948-1951

1964

1968

让学生根据这些项目快速阅读全文,捕捉相关信息。在学生给出答案时教师还可以写下key words为阅读后的group work,复述或课文缩写提供方便。

(二)参照型问题

参照型问题指教师为让学生了解课文细节及与课文相关的新信息而向学生提问。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对课文进行分段细读或部分研读,积极思维,自由发挥,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概括出完整的答案。

如在表层理解了SEFC Book 2B,Lesson 74之后,教师可提出这样2个参照型问题:

1)Abraham Lincoln ended slavery in 1865,but the blacks were not treated as equal citizens.Would you please show us some examples?

2)King disliked fighting in any form.He believed that they could achieve their goal by peaceful revolution,not by fighting and killing.What was their goal?

问题(1)是非限答式提问,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可以得出一些答案,也可以根据各自背景知识的差异补允更多的答案。问题(2)是限答式提问,但学生必须积极思维,用准确的语言把答案概括出来。得出问题(2)的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乘胜追击,提出第(3)个参照型问题:After their Peaceful revolution,what are the improvements?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言知识,把握细节。

参照型问题是课堂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重要环节,通过这类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去揣摩作者的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能说、会说。

(三)评价型问题

评价型问题指教师为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的背景知识及思维观念紧密联系而向学生发问。此类问题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交流语境,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交流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的目的。

解决了SEFC Book 2B,Lesson 74的3个参照型问题后,教师可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样的评价型问题供学生思维讨论:Which way is better to solve the Taiwan Problem,by peaceful revolution or by fighting?Give your reasons.

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依据课文内容及自身的知识面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并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没有机会或能力抒发自己见解的同学,也可以在聆听不同见解的同时开阔视野,丰富词汇。

另外,评价型问题并非都要放在参照型问题之后。例如,问完SEFC Book 2B,Lesson 74的2个参照型问题后教师可以穿插这样的评价型问题:Do you think the blacks can achieve their goal by peaceful revolution?Why or why not?讨论这一问题后再提问参照型问题(3),然后再涉及台湾问题的讨论,这样层层推进,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总之,展示型、参照型和评价型问题之间没有固定的分水岭,展示型问题中可穿插参照型和评价型问题,参照型和评价型问题也可以相间进行,广大教师在运用时要把握时机,注意逻辑性,适时发问。

三、学生提问

依照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发现问题向学生提出,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始终是提问者,学生是应答者。如果组织学生互问互答,效果又会如何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还是以SEFC Book 2B,Lesson 74为例,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一个记者招待会,自荐或推选出一个学生扮演Martin Luther King,其他学生扮演电视台记者就课文内容采访Mr.King。学生们明白活动要求后便积极地去发现问题,组织问题,接二连三地站起来发问:

1)What was your childhood like?

2)What did you do after college?

3)What was the situaton like in the Southern states?

4)Why do you think you can achieve your goal by peaceful revolution?

5)You have made so many enemies.Are you afraid of them? Are you afraid of death?

6)What do you think the situation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必然要再次浏览全文,找到提问的根据,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正确的句型结构把问题组织出来。掌握课文知识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不期而至。除interview这种公开提问和作答的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问相互提问作答。在这种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容易消除拘谨、紧张的心理障碍,那些沉默、害羞的同学也可能积极勇敢地发言,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错误或感受成功。

另外,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是可行的。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要求每个学生找出三至五个问题,可以是文化意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知识方面的,第二天课堂上提出来让教师解答。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也不错,但教师备课要相当充分。

四、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问应当难易适度,合乎逻辑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过易激发不起学生兴趣,过难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答不了,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二)提问要面向全班,注意层次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班同学,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要学生回答。如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不必主动去思考。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有所提高。

(三)恰当运用信息修饰策略

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提问的方式和学生理解水平、预习程度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时教师应积极采用重复、改用选择问句、大问题化小问题、多给学生waittime等信息修饰策略,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

如在呈现SEFC Book 2B,Lesson 26“Canada”一文时,为了借助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话可说,笔者提出:Would you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Canada?学生明明对Canada有所了解,但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出现了短时的冷场。这时,教师可将大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

Where is Canada?

Is it large?

What is its capital?

What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Canada?

学生能很快地解答这些问题,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Canada这一话题,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要准备参考答案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要事先思考一下所提的问题,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会给的多种答案,有时甚至要准备一个完整的答案,以便定向点拨。SEFC Book 2B,Lesson 50提到Albert Einstein was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一事,有的老师就此提问:Do you know anv Chinese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而且击中了学生的兴趣点,有些同学立刻回答出“杨振宁”,“李政道”,但答不完整,而老师自己也没有上网搜索或查阅资料,对此了解得不全面,沉默片刻之后,这一问题便不了了之,转入下一个话题。可学生们意犹未尽,他们还在头脑中搜索着那些伟人的名字。这时教师若给出其他一些人名,如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并告知这些人获奖的时间(1976、1997、1998),既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确保接下去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能借助这些材料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同学们这些人获奖表明中国人是杰出的,但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是华裔外籍人士,希望同学们当中能有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走上诺贝尔领奖台。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真正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的探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