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五) 生活方式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姣[1](2021)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系统审查、评价当前有关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指南,对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梳理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参考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与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明确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指南推荐意见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进一步促进指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2011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国内外涉及心脏康复的指南,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的筛选,基于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指南进行指南评价,提取指南中有关心脏康复的推荐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翻译、提取和综合并经专家函询论证综合后的指南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分析与质性访谈的结果拟定调查问卷初稿,通过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的完善研究工具《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随机选取天津市某8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心脏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调查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实施情况及阻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筛到19部相关的指南,采用AGREEⅡ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指南推荐级别为A级的指南有9部,B级6部,C级4部。综合AGREEⅡ评价结果及指南更新情况后最终纳入用于推荐意见提取的指南共8部,分别发布于美国、苏格兰、欧洲和新西兰,8部指南共提取103条推荐意见,综合后形成51条推荐意见,划分13个主题;经专家论证后最终考虑纳入问卷调查的综合后的推荐意见42条,划分主题12个。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以及质性访谈的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又包括两个子问卷,子问卷一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调查问卷,12个维度,29个条目;子问卷二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问卷,6个维度,43个条目。量表内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条目的I-CVI介于0.765~1.00,量表的S-CVI/UA为0.822,S-CVI/Ave为0.978。3.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与阻碍因素调查,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2个主题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百分比平均为64.87%,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危险因素管理主题(79.00%)、生活方式改变主题(75.37%)以及饮食管理主题(71.20%),排名在后三位的分别为运动及身体活动主题(52.87%)、心理社会健康主题(53.36%)以及职业康复主题(54.93%)。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阻碍因素各维度标准化均分从高到底分别为目标人群-患者相关因素(3.41±0.72)、资源相关因素(3.32±0.78)、目标人群-团队相关因素(3.12±0.85)、目标人群-卫生保健提供者相关因素(3.00±0.64)、组织相关因素(2.96±0.58)、证据相关因素(2.95±0.68)。阻碍因素各条目同意比例大于85%的分别为目前的心脏康复教育系统缺乏培训的能力资源,如教育人员、材料及经验等(88.74%)、患者对心脏康复获益得认识不足(88.10%)、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指南的实施(86.15%)、患者对心脏康复得知晓率低(85.71%)以及患者担心费用问题/经济负担(85.06%)。研究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8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纳入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指南推荐意见内容丰富,涉及运动、饮食、戒烟、心理、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为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证据基础,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文献研究与质性访谈,在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后最终形成的《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提供工具。3.42条推荐意见广泛实践于临床照护环境中,但不同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相关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尚需进一步规范化和全面化。影响心脏康复指南临床实施的阻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不足,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不足及担心费用问题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在变革中的角色不清晰等。
孙曼珊[2](2021)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现状;2.利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与常规延续性护理对比,探讨出—种更有效可行的延续性护理策略,以改善患者双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1.横断面调查: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自我管理行为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首次行急诊PCI术的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试验组40人,对照组39人。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在后续的随访中,动态关注患者的双心健康,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躯体症状,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及定期推送资料进行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周、—月、三月、六月进行随访。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横断面调查:300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34.33%和41.00%,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1、-0.2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指出,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文化程度、吸烟、住院次数是影响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2.随机对照试验: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均收入、医保、地区、支架个数、合并症、吸烟、喝酒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服药依从性、SBP、DBP、HR、TC、TG、HDL-C、LDL-C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SAS/SD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生活质量SF-36得分高,除生理职能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率、收缩压降低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及血脂的控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且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4.33%和41.00%。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情况及住院次数是影响PCI术后患者疾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可能因素。2.双心医学模式下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心功能情况,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双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杜志[3](2021)在《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和死亡原因。个体风险的准确评估对指导和促进ASCVD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常用的预测模型大多是以西方人群为基础建立,最近我国开发的ASCVD预测模型(China-PAR模型)在人群中,尤其是东北农村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适用性并未充分评价。目前部分以西方人群为基础的证据已经支持某些心电图(ECG)指标能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评估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成为新兴风险因素的潜力。考虑到人群、种族及区域等差异,在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中各常见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前瞻性关系尚未充分探讨。此外,在常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添加ECG常见指标建模能否更好的预测ASCVD的证据不足。本研究以东北农村一般人群随访数据为基础,旨在评价China-PAR模型在该地区的拟合度;并在充分评估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基础上,结合传统风险因素和常见ECG指标,开发并验证适合该地区一般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新模型。方法:第一部分:在2013年1月至8月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11,956名35岁及以上有代表性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东北农村心血管健康研究”(NCRCHS)队列,该队列于2015-2018年进行了随访。本部分选择目前研究较为关注的ECG指标[PR间期,QTc间期,QRS-T夹角以及心电图左室肥厚(ECG-LVH)]进行评估,分析各ECG指标异常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并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各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独立相关性。第二部分:根据NCRCHS队列数据重新校准China-PAR模型以获得4年ASCVD预测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来估计4年ASCVD事件累积发病率和实际发生数,通过校正的China-PAR模型估计4年预测的事件数量。采用C统计量评估校准的China-PAR模型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的预测模型的校准度。此外,我们还计算了预测风险与观察事件的比率以及绘制校准图评价该方程的预测性能。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使用China-PAR预测模型的开发队列的数据校正后再次评价其预测ASCVD的能力。第三部分:以NCRCHS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随机选取2/3的参与者组成训练数据集,剩余1/3的参与者为验证数据集。采用多重插补对缺失变量进行填补。采用Cox回归评估传统风险与ASCVD的关系,选取多因素回归分析中P<0.05或具有临床意义的传统风险因素纳入模型。选取常见心电图指标经过单因素Cox、传统风险因素校正的多因素Cox以及预测增量评估,确定最终入选的ECG指标。将确定的传统风险因素和常见ECG指标依据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模型,不同变量取值通过垂直线的投影对应列线图顶端的相应积分(总分100分),随后将各变量对应积分累计得到总分,再根据总分在列线图底部预测线上找到对应ASCVD发病概率。为减少列线图模型的过度拟合,内部验证使用Bootstrap自助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次数500次)。模型的外部验证在验证数据集进行。模型区分度使用C-index以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价,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进行展示,并使用决策分析曲线评估模型的净收益。结果:第一部分:来自NRCRCHS队列中共计9,633人的数据被分析。在当前研究中,QTc延长、ECG-LVH、平面QRS-T夹角异常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VB)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3.0%(95%CI,12.2%-13.7%)、8.4%(95%CI,7.8%-9.0%)、2.6%(95%CI,2.3%-2.9%)和1.3%(95%CI,1.1%-1.5%)。在Cox分析中调整传统风险因素后显示:CVP、QTc间期和QRS-T夹角每增加1 SD,CVD的风险分别增加10%(HR,1.10;95%CI,1.04–1.16),18%(1.18;1.09–1.28)和12%(1.12;1.04–1.20);全因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3%(1.13;1.05–1.21),25%(1.25;1.14–1.36)和19%(1.19;1.11–1.29)。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心电图指标作为分类变量带入多因素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ECG-LVH、平面QRS-T夹角异常和QTc延长仍是CVD和全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即使我们调整了LVMI,ECG-LVH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R间期仅作为分类变量时(即First-degree AVB)与CVD有统计学意义[CVD:HR(95%CI),1.90(1.15–3.13)]。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排除基线CVD患者后再次分析,以上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第二部分:在总随访时间39,736.46人年(平均随访4.32±0.93年)中,共计359人发生ASCVD事件。通过NCRCHS校准后的China-PAR模型的区分度较好,在男女性中C统计量均大于0.7[男性:0.789,95%CI(0.762-0.816);女性:0.771,95%CI(0.738-0.803)]。但该校正模型的较准度不理想,在男女性中均高估了4年ASCVD的发病风险。校正的China-PAR模型估计4年性别特异性事件发生数(男性:233.04;女性:231.06)均显着高于Kaplan-Meier法计算的实际事件发生数(男性:184.45;女性:154.26)。在男性中该校正模型高估了32.3%,女性中高估了49.8%。在男女性中校准度χ2值分别为29.646(P<0.05)和27.176(P<0.0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较差。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使用开发队列校正的4年China-PAR预测模型再次评价预测能力,上述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第三部分:训练数据集(n=5,983)和验证数据集(n=3,096)基线特征相似。选取多因素调整的Cox回归分析中P值<0.05或具有临床意义的变量作为传统风险因素纳入最终疾病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性别、腰围、教育水平、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吸烟。我们选取NRI和IDI均有统计学意义或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的心电图指标,并充分考虑共线性后,将QTc间期、Sv1+Rv5/Rv6以及QRS-T夹角以分类变量的形式纳入疾病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得分从0到100逐渐增加,65岁时得分50分;同样,随着腰围的增加,得分从0到35.81分逐渐增加;尽管性别是ASCVD常见的传统风险,但在当前模型中男性仅得分2.66分;吸烟得分3.97分;教育水平中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得分分别为7.63和12.92;高血压得分11.46分;糖尿病得分6.28分;QRS-T夹角0-45度、46-90度以及136-180度得分分别是17.87、17.84和39.22分。电压(Sv1+Rv5/Rv6)在1.81-2.20、2.21-2.60、2.61-3.0以及>3.0mv各组中得分分别是4.14、10.48、11.20和19.55;QTc间期在400-424、425-449以及≥450 ms的各组中得分分别是10.68、15.91和17.89分;随着模型总分升高,未来1年、2年、3年及4年的ASCVD发病风险显着上升。通过计算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在训练数据集中C-index(95%CI):0.795(0.769-0.821);在验证数据集中C-index(95%CI):0.767(0.732-0.802)。在训练数据集中1年、2年、3年及4年预测风险截断概率值分别为0.009270561、0.02013694、0.02214208和0.02800091;AUC分别为0.829、0.827、0.803和0.797。在验证数据集中1年、2年、3年及4年预测风险截断概率值分别为0.007401116、0.01560465、0.02331485和0.0306784;AUC分别为0.769、0.741、0.755和0.782。在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在不同随访时间均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分析曲线显示4年ASCVD发病率小于13%时,该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均具有良好的判断力。按照该预测模型对高危个体进行干预可以获得较好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报道了我国一般人群中各常见ECG指标异常的患病率,前瞻性证实了ECG常见指标和不良结局的独立相关性;首次验证了China-PAR模型在东北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并结合ECG指标和传统风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中国首个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模型,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ASCVD方程。并利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图示化、可视化,为ASCVD的预防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4](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5](2020)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本指南主要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针对膳食与饮料、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
靳景璐[6](2020)在《糖脂代谢异常临床意义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既往研究已证实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均为心血管风险的预测因子。然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未探讨。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们连续入选了 1579例发作胸痛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收集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我们在1282名合并新发、稳定性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患者随访时间为3846人次年。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再住院。共160名(12.5%)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并各自根据年龄、性别、降脂药物使用情况及随访时长与640名对照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进行配对。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计算公式为ln[空腹甘油三酯(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mg/dL)]。糖化血红蛋白指数计算公式根据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线性关系推算而来,具体为糖化血红蛋白(%)-0.012*空腹血浆葡萄糖(mg/dL)-5.175。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在160名(12.5%)事件组患者当中,20人死亡,26人卒中,17人非致死性心梗,73人血运重建,24人因不稳定心绞痛再住院。和非事件组(n=640)相比,事件组(n=160)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均明显升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三分位中的最高分位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2与p=0.036)。校正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血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冠脉狭窄严重程度评分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均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风险比:1.693,95%置信区间:1.238-2.316 和风险比:1.215,95%置信区间:1.046-1.411)。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将c统计量提高至0.638(95%置信区间:0.595-0.683,p=0.002)而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不显着增加c统计量(p=0.240)。结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的均可预测心血管风险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预测效果更为显着。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游离脂肪酸在合并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中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在此项研究中,自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我们连续入选了5433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收集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脉造影提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入选患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制定的标准评定糖代谢状态(糖代谢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并结合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低中高三组,切点定为0.3和0.5mmol/L)分为九组。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随访终点包括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游离脂肪酸水平及糖代谢状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经过中位数6.7年的随访,共发生608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155例死亡,209例卒中,71例非致死性心梗和173例血运重建。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糖尿病组明显升高而糖尿病前期组与糖代谢正常组游离脂肪酸水平无明显差异[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糖尿病组:0.46(0.35-0.57)mmol/L,糖尿病前期组:0.40(0.29-0.49)mmol/L,糖代谢正常组:0.40(0.30-0.48)mmol/L]。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Gensin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基线他汀使用其他混杂因素后,游离脂肪酸水平每2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2%(风险比:1.693,95%置信区间:1.238-2.316和风险比:1.242,95%置信区间:1.084-1.424)。游离脂肪酸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将c统计量提高0.015(0.005-0.027)。糖代谢正常组和糖尿病前期组事件发生并无显着差异(p>0.05)。当患者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分组时,糖尿病前期合并中、高水平游离脂肪酸[1.736(1.018-2.959),1.779(1.012-3.126),p值均<0.05]及糖尿病合并中、高水平游离脂肪酸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明显上升[2.017(1.164-3.494),2.795(1.619-4.824),p值均<0.05]。结论:当前研究提示基线游离脂肪酸水平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预后相关,提示游离脂肪酸在糖代谢异常患者中是一种有价值的标志物。目的:既往研究已证实,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具有相关性。在糖尿病患者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同样显着升高。当前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在此项前瞻性研究中,我们纳入了4148名冠心病患者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最长随访年限8.5年。冠心病通过冠脉造影诊断并记录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及不稳定心绞痛再入院。血运重建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位患者的血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得。患者以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四分位切点分为四组并且对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糖代谢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评估。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水平及糖代谢状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共记录了 464(11.2%)个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70人死亡,108人卒中,49人非致死性心梗,158人血运重建和79人不稳定心绞痛再住院)。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均提示与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四分位中的最低分位相比较,最高分位而非第二或第三分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与糖代谢正常组相比较,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前期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而糖尿病组与糖尿病前期组sdL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当分别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对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时,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Gensini评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基线他汀使用)后,升高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合并糖尿病与不良的预后具有相关性(风险比:1.83,95%置信区间:1.24-2.70,p<0.05)而增高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在糖尿病前期及糖代谢正常状态下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无预测价值。结论:本想研究第首次报道,升高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水平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作用,提示这类脂代谢异常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既往研究已证实,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预测因子。现有指南强调了在冠心病风险中高危、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人群中测定血浆Lp(a)的重要性。然而,Lp(a)在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未探讨。本研究的旨在明确Lp(a)的增高在合并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稳定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中对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s)的预测价值。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自2011年3月至2015年2月连续纳入了 5143名稳定性CA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收集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CAD诊断标准为冠脉造影提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血浆Lp(a)的水平通过过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re-DM)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糖代谢状态[DM,Pre-DM,糖代谢正常(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NGR)将总体人群分为3组并进一步根据血浆 Lp(a)水平(<10mg/dL,10≤Lp(a)<30mg/dL,30≤Lp(a)<50m/dL,Lp(a)≥50mg/dL)将这些患者分为12组。CVEs的终点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心血管死亡。经过严格培训的医师或护士每6个月通过电话或当面询问病史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Lp(a)及糖代谢状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评价。通过计算c统计量来评价模型预测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在5143名患者当中,分别有18.8%,43.5%和37.6%的患者被诊断为NGR,Pre-DM和DM。血浆Lp(a)水平在NGR,Pre-DM和DM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位时间6.1年的随访过程中,共有435例CVEs发生(154例死亡,76例非致死性心梗及205例中风)。在NGR,Pre-DM和DM患者中CVEs的比例分别为5.8%,7.7%和10.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Pre-DM不增加患者CVEs发生率,DM患者CVEs风险明显增高。以L(a)水平分组时,Lp(a)≥50mg/dL CVEs风险最高。当将糖代谢状态作为危险分层因素同时探究Lp(a)对CVEs影响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Gensin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基线他汀使用这些混杂因素后,Pre-DM 合并 30≤Lp(a)<50mg/dL 和 DM 合并 30≤Lp(a)<50mg/dL,分别较对照组(NGR合并 Lp(a)<10mg/dL)CVEs 风险增加至 2.181(1.099-4.327)和 3.088(1.535-5.895)倍,p均<0.05。Lp(a)>50mg/dL的患者在合并Pre-DM及DM的组别中分别较对照组CVEs 风险增加 2.668(1.383-5.415)和 3.470(1.801-6.686)倍,p 均<0.05。并且,将 Lp(a)加入到Cox模型中时,模型对Pre-DM和DM患者发生CVEs的预测效能明显提高[Pre-DM:ΔC 统计量:0.022(0.003-0.046),P=0.043;DM:△C 统计量:0.029(0.013-0.048),P=0.001],而对NGR患者的预测效能无明显变化。结论: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DM及Pre-DM人群中Lp(a)对CVEs的预测作用独立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示Lp(a)可能用于DM及Pre-DM合并CAD患者的危险分层。
邵海锐[7](2020)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包括慢性稳定型冠心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计划内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机对左心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且行计划内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982例,其中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组59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1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68例。分别随机选择不同时机进行计划内二次PCI术,每组再根据二次PCI术间隔的时间(T)分为多个亚组。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组分为5个亚组:A组T<3天、B组3天≤T≤6天、C组7天≤T≤10天、D组11天≤T≤14天、E组T≥15天;STEMI及NSTEMI组分为3个亚组:A组3天≤T<7天、B组7天≤T≤10天、C组T>10天。随访观察并比较以上不同组别患者行二次PCI术后的中远期预后,包括左心室功能、生存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各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研究结果:1.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组:对研究对象平均随访(41.85±17.94)个月,其5个不同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值(?LVEF)分别为:-0.42±0.47%、0.19±0.26%、2.32±0.71%、-1.09±1.81%和0.68±1.1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5个亚组分别为:75.7%、77.9%、78.4%、4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比较患者二次PCI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显示:C组>B组>E组>D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95%CI:0.423-0.892,P=0.010)、总胆固醇水平(95%CI:1.024-1.538,P=0.02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95%CI:0.197-0.828,P=0.013)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95%CI:0.478-0.806,P<0.001)。2.STEMI组:对入选患者平均随访(42.54±15.6)个月,其三个不同亚组的?LVEF分别为:2.91%±0.79%、0.30%±0.58%和-0.12%±1.9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0.0%、67.2%和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各组患者二次PCI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显示:A组高于B组及C组(P=0.021,P=0.01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有总胆固醇水平(95%CI:1.058-2.783,P=0.02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95%CI:0.309-0.924,P=0.025)和血肌酐水平(95%CI:0.985-1.030,P=0.013)。3.NSTEMI组:对入选患者平均随访(39.85±16.19)个月,其三个不同亚组的?LVEF分别为1.73%±0.50%、0.10%±0.71%及-1.5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0%、59.7%和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各组患者二次PCI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显示:A组高于B组及C组(P=0.032,P=0.012)。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可影响N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结论:选择不同时机行二次PCI术可影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左室功能及累积无事件生存率;血脂异常可增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发生中远期不良事件的风险。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ypertension,ChinaInternationalExchangeandPromotionAssociationforMedicalandHealthcare;CommunityHealthAssociationofChina[8](2020)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本指南主要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针对膳食与饮料、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
顾东风,翁建平,鲁向锋[9](2020)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文中认为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本指南主要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针对膳食与饮料、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ypertension,ChinaInternationalExchangeandPromotionAssociationforMedicalandHealthcare;CommunityHealthAssociationofChina[10](2020)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本指南主要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针对膳食与饮料、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
二、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五) 生活方式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五) 生活方式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 |
5 理论基础 |
5.1 KTA知识转化框架 |
5.2 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RANO-BPG) |
5.3 KTA知识转化框架及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证据综合-心脏康复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意见 |
1 研究内容 |
2 指南的检索与筛选 |
2.1 指南的检索 |
2.2 指南的筛选 |
2.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筛选流程及筛选结果 |
3 指南的质量评价 |
3.1 指南质量评价方法 |
3.2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
4 纳入指南的一般资料及推荐意见的提取 |
4.1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及推荐意见的提取方法 |
4.2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结果 |
4.3 推荐意见的提取结果 |
5 推荐意见的翻译 |
5.1 推荐意见翻译过程 |
5.2 推荐意见的翻译校审 |
6 推荐意见的综合 |
6.1 推荐意见综合过程 |
6.2 推荐意见综合结果 |
7 专家论证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 |
7.1 设计专家咨询表 |
7.2 专家咨询结果 |
7.3 专家论证结果 |
8 文献研究部分的质量控制 |
9 讨论 |
9.1 涉及心脏康复内容的指南数量较多,专门针对心脏康复的指南相对较少 |
9.2 纳入心脏康复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但指南制定及报告方法仍有待提高 |
9.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内容丰富 |
9.4 应用科学方法构建或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指南意义重大 |
10 小结 |
第二部分 问卷编制--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践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 |
1 研究内容 |
2 问卷初稿的编制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访谈结果 |
2.5 问卷初稿 |
3 专家函询 |
3.1 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 |
3.2 专家纳入标准 |
3.3 专家函询过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专家函询结果 |
4 预调查 |
4.1 预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
4.2 预调查结果 |
5 问卷终稿 |
5.1 问卷结构 |
5.2 问卷的维度及条目 |
5.3 问卷评分方式 |
6 问卷内容效度测评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问卷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分析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方法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结果 |
7.1 医院一般资料 |
7.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7.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
7.4 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 |
8 讨论 |
8.1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现状结果分析 |
8.2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阻碍因素结果分析 |
8.3 促进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对策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合推荐意见专家函询表(节选) |
附录2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附录4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
附录5 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 |
综述 心脏康复及指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相关定义 |
2 研究背景 |
3 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审查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的确定 |
3 研究工具 |
4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研究对象 |
2 干预方案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基本情况 |
2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3 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两者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
4 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5 影响PCI术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得分情况比较 |
3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4 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
5 患者心率、血压、血脂比较 |
6 两组患者心功能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情况分析 |
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3 影响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
4 启示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2 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外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一般信息登记表 |
附录二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 |
附录四 中文版SF-36量表 |
附录五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六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七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中文修订版) |
附录八 ACS患者健康教育随访手册 |
附录九 互联网健康教育资料 |
附录十 互联网平台呈现形式 |
附录十一 知情同意书(Ⅰ) |
附录十二 知情同意书(Ⅱ) |
缩写词表 |
综述: 冠心病双心护理的慢病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心电图PR间期、QTc间期、QRS-T夹角及左室肥厚与不良结局的发病关系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数据采集 |
2.3 基线资料诊断标准及定义 |
2.3.1 高血压诊断标准 |
2.3.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3 吸烟及饮酒定义 |
2.3.4 心电图相关诊断标准 |
2.3.5 心彩超左室肥厚诊断标准 |
2.4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3.2 各心电图异常的基线患病率 |
3.3 研究人群CVD人时发病率 |
3.4 常见心电图指标与CVD及全因性死亡的发病风险 |
4 讨论 |
4.1 PR间期或First-degree AVB |
4.2 ECG-LVH |
4.3 平面QRS-T夹角 |
4.4 QTc间期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方程的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数据采集 |
2.3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4 风险预测模型校正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3.2 研究人群ASCVD事件 |
3.3 China-PAR模型的外部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基于体表心电图的ASCVD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 |
2.3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缺失数据的插补 |
2.6 模型参数的选择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基线特征 |
3.2 训练数据集传统风险因素筛选 |
3.3 训练数据集中ECG相关指标的筛选 |
3.4 训练数据集风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 |
3.5 列线图绘制及模型评价 |
3.5.1 原始模型列线图绘制 |
3.5.2 模型区分度评价 |
3.5.3 模型校准度评价 |
3.6 DCA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表心电图常见指标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糖脂代谢异常临床意义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游离脂肪酸在冠心病合并不同糖代谢状态的患者中预后价值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合糖尿病的患者中预后价值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脂蛋白(a)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预后价值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脂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基线资料的收集 |
2.2 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行二次PCI术 |
2.3 随访期间药物治疗情况 |
2.4 临床随访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
4.2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比较 |
4.3 中远期临床事件及心功能的比较 |
4.4 不同组别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生存曲线的比较 |
4.5 影响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术后生存率的析因分析 |
5 讨论 |
第三章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基线资料的收集 |
2.2 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行二次PCI术 |
2.3 随访期间药物治疗情况 |
2.4 临床随访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
4.2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比较 |
4.3 中远期临床事件及心功能的比较 |
4.4 二次PCI后生存曲线的比较 |
4.5 二次PCI术后生存率的析因分析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膳食营养推荐 |
1.1 平衡膳食模式 |
1.2 膳食营养 |
1.2.1 谷薯类 |
1.2.2 蔬菜与水果 |
1.2.3 鱼类和禽畜肉类 |
1.2.4 蛋类 |
1.2.5 大豆及坚果类 |
1.2.6 奶类及乳制品 |
1.2.7 茶、含糖饮料和咖啡 |
1.2.8 钠盐 |
1.2.9 辣椒素及辣膳食 |
1.3 复合维生素及脂肪酸 |
1.4 特定人群膳食推荐 |
1.4.1 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膳食指导 |
1.4.2 对代谢风险升高人群的膳食指导 |
1.4.2. 1 腹型肥胖个体: |
1.4.2. 2 血压升高个体: |
1.4.2. 3 血脂异常个体: |
1.4.2. 4 糖代谢异常个体: |
2 身体活动推荐 |
2.1 身体活动的基本概念 |
2.1.1 身体活动的类型 |
2.1.1. 1 有氧运动: |
2.1.1. 2 增强肌肉型身体活动: |
2.1.1. 3 增强骨骼型身体活动: |
2.1.1. 4 平衡型活动: |
2.1.2 身体活动的强度 |
2.2 增加身体活动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总体关系及证据 |
2.3 对健康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推荐 |
2.3.1 减少久坐 |
2.3.2 有氧运动的强度和频次 |
2.3.3 增强肌肉型运动的强度和频次 |
2.3.4 其他类型运动的获益 |
2.4 睡眠 |
2.5 对特定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 |
2.5.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身体活动 |
2.5.2 患有慢性病者或残障人士的身体活动 |
2.6 增强身体活动与避免运动损伤 |
3 戒烟 |
4 限制饮酒 |
5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干预策略 |
5.1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策略 |
5.1.1 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评估 |
5.1.2 促进健康膳食的人群策略 |
5.1.3 增加身体活动的人群策略 |
5.1.4 戒烟的人群策略 |
5.1.5 限制酒精滥用的人群策略 |
5.1.6 重视并促进心理健康 |
5.1.7 重视环境保护的健康效应 |
5.2 通过健康咨询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
5.3 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主动健康 |
6 小结 |
四、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五) 生活方式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李文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D]. 孙曼珊. 汕头大学, 2021(02)
- [3]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D]. 杜志.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5]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J].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0(02)
- [6]糖脂代谢异常临床意义的系列研究[D]. 靳景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二次PCI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D]. 邵海锐. 江苏大学, 2020(02)
- [8]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J].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ypertension,ChinaInternationalExchangeandPromotionAssociationforMedicalandHealthcare;CommunityHealthAssociationofChina.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03)
- [9]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J]. 顾东风,翁建平,鲁向锋.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3)
- [10]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J]. 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ear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DiabetesSociety;BranchofStrok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HealthManagementSociety;BranchofNon-communicabl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BranchofHypertension,ChinaInternationalExchangeandPromotionAssociationforMedicalandHealthcare;CommunityHealthAssociationofChina.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