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转换及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世界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模式为主体的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扩展开来。到本世纪50、60年代,这一运动发展到最高潮,先后建立了14个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占了世界的1/3, 幅员占了世界陆地面积的1/4,经济实力占了全球的2/5,共产党发展到120 多个,党员8000多万。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共鸣,对世界各国的未来走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许许多多的资产阶级民族政党和改良政党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旗帜上打上社会主义的印章,从而使社会主义一度发展成为20世纪最强大的政治潮流和时代的主旋律。

然而,就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社会主义的全球胜利似乎已成为指日可待,不可逆转的现实的同时,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却在实践中逐步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愈来愈慢,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人民的不满日渐增多。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必然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几乎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比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困难得多、复杂得多。第二,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趋势所做的科学设想和列宁关于当时时代特征的论述,以及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基础上产生的大工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这一理论对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从根本上是超阶段的;同时,对于二战后以微电子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政治、观念的巨大变化以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的新变化来讲,这一理论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又长期固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这一理论所建立起来的绝对化了的产品经济和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就难免不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日益陷入困境。第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在这些国家还根深蒂固的大量存在着各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观念及其变形。这些东西,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没有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得到彻底地清理,反而因为这些国家所实行的,没有充分商品化、社会化大生产所支撑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重新复活,从而导致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破坏,导致了官僚主义和特权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国家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和变形。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从50年代初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开端,其间几经波折,到80年代初,终于被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肯定,成为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的深度也从对旧体制的修补、完善发展到根本变革旧体制,探索建立新体制;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同程度地革除掉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完善和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就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改革初见成效,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新局面初步形成的时候,却骤然风云突变。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短短一两年时间,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地改变了颜色,这些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流血牺牲、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一夜之间付诸东流。苏东剧变不仅使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极大削弱,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运动也一并受到猛烈冲击。当代社会主义三大家之三(共产党是第一大家)的民族社会主义多数改换了旗号,去掉了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之二的民主社会主义队伍也发生了猛烈分化,处于飘摇动荡之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挫折和失败。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和改革事业的夭折,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病太重太深,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社会主义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些国家党的领导集团偏离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演变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革命”,终于自掘坟墓,既埋葬了社会主义,也埋葬了自己。但是,就在苏联东欧的改革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事业却一枝独秀,大放异彩。从1979年到199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9.3%的速度增长,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6.3%,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8.5%,国家综合国力由11位升到第5位。与苏联、东欧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环境、改革任务、改革难度一点也不轻松。如果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看,中国的改革只会更加艰巨。中国的改革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坚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采取了正确的改革策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使得中国能够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潜力和优越性来克服其体制上的弊端,来赢得人民群众对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支持,从而保证了中国改革事业的成功。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首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从本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构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为主的前提下,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从而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超阶段冒进和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纯洁性的错误;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具有充分生机和活力的微观经济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排斥商品和市场,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的产品经济的错误;第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对外开放,强调加强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流,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关起门来进行封闭式建设的狭隘做法;第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以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允许和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多样化发展,承认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鼓励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因素,过分拔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水平的“左”的做法;第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注重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人治现象严重的缺陷。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双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既使社会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之上,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给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如果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宣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历史使命的结束的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兴起,则昭示着社会主义的新生,并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巨大能力,说明了社会主义确实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

当前,人类正处在又一个世纪交汇点上,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走向21世纪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是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挑战。世界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内部重重危机和本世纪多次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的冲击之后,通过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福利政策,积极应用新科技革命成果,调整产业结构,于50年代后期逐步稳定下来。经济有了新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阶级对抗趋向缓和。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陷入又一轮经济萧条。但从1994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开始全面恢复。1994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7%,比1993年高出1.4个百分点。1995年预计可达3%左右,通货膨胀率则保持在3%以下。这些数据表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走出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开始进入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亚太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势头更猛,可望达到8%以上。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国本来就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落后很大一截,现在它们又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这无疑给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更大的压力。第二是新科技革命挑战。战后发端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创造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70年代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竞赛中逐渐输给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的前夕,这一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在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群体化趋势;二是智能化趋势;三是加速化趋势。可以预料,在新世纪,新科技革命必将促进生产力更迅猛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变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将不可避免地接受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检验。谁能在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竞争中取得胜利,谁就能取得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证明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由于经济、科技发展的起点本来就很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因为“文革”的耽搁起步又较晚,因此,新科技革命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挑战,形势更为严峻。第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国际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展起来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虽也给民主社会主义造成一定冲击,但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三大家中,它的损失最小,而且很快恢复了元气。现在,民主社会主义已再次在东欧和前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重新得势,成为执政党。在他们的领导下,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开始进入恢复增长期。这些国家原本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有着比较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它们在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决不可以低估的。

世纪之交出现的三大挑战,对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面对21世纪的发展势头,富强的社会主义,第一,应该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生产力水平相对速度比较高的社会主义,这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决定因素;第二,应该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构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这既是富强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富强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第三,应该是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实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社会主义,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第四,应该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的社会主义,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其次它要求走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是民主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一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第一,应该是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和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保证的社会主义;第二,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运转灵活、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第三,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国家政务活动透明度大大增加,人民可以充分了解和监督的社会主义;第四,应该是基层民主管理和社会自治大大发展,民意渠道畅通无阻,人民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的社会主义。再次,它要求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是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标准。所谓文明社会主义,第一,应当是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得到普遍遵守和自觉维护,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与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生活观和谐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进步的人生观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第二,应当是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精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各种健康的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追求科学知识成为时尚,人们的创造精神得到大大发扬,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主义;第三,应当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社会和睦,犯罪现象大大减少,丑恶现象人人诛之,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此外,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还应该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主义,虽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不仅是时代对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总体性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基本含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种全面性首先表现为社会主体的全面性,即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而是全体人民;其次表现为社会主体发展的全面性,也就是马克思说的“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再次是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才能全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面恢复和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才能全面提高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才能全面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高涨,彻底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远不只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而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垮,世界社会主义就有希望。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苏东剧变后,中国客观上成了社会主义最大、最有活力的一块阵地;二是以富强、民主、文明为奋斗目标的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反映了时代的特征,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和自豪,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奋斗,艰苦创业,逐步把我为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