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欠发达,基本实现现代化--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摆脱欠发达,基本实现现代化--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现代化——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发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方位论文,状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是什么?笔者在学习十五大的文件中,深感这是个很值得学习、思考、研究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江泽民在此从总体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起自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发达状态,终至于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也就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的历史任务:逐步摆脱这种不发达状态,逐步接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们现在所立足的现实国情,即不发达状态,从根本上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留下的历史遗产,是由不得我们自己来选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近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摆脱不发达状态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距离完全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路程。我们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沿着邓小平指明的道路,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胜利向前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此,江泽民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首要表现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虽说在1995、1996两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似乎我们已不是农业国,但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状况远未根本改观。1996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6%,乡村人口中无疑绝大多数属于农业人口。这个比例表明,当前在我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农业劳动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里,江泽民从经济社会化的程度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从理论方面来看,直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商品化这才取得了合法地位, 然而这还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下。 只有在1992年的十四大确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才算真正取得了完全意义上的合法地位。从实践方面来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规模经营,表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工业方面,由于占主导的国有大型企业走向市场面临重重困难,因而,“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还是一个必须经过很大努力也只是在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包括“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这一方面。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前,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以亿计,尽管我国每年以500 万人左右的速度扫除文盲,但同时每年又以百万计的人的速度产生新文盲和半文盲,仅就此而言,任务仍相当艰巨。江泽民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一个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该社会发达程度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宗旨的。邓小平新时期所以提出一条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说到底,就是要更快地让人民由穷变富,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就具体勾画了人民由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具体目标和发展进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点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从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强调“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目标,深察民心,深合民意,很好地体现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也是历史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实施“有先有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这是由总体不发达走向总体发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的现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地区间发展的相对平衡。江泽民从地区发展方面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便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江泽民从改革的视角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表明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对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我们既要坚定不移,但又切忌操之过急。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

标签:;  ;  ;  ;  

摆脱欠发达,基本实现现代化--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