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使用现状分析及教学思考_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材使用现状分析及教学思考_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科书使用的现状分析与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现状分析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教科书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而编制的课程载体,是课程理念和价值标准的一种表达,它是以文本的形式来展现物理知识和文化成果的教学媒介。区别于一般的专业图书,教科书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教学特性,即具有鲜明的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功能,是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基本资源。

教科书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教学素材集合体,而这种静态性会导致语义解读的多样性,人们注意到不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科书的使用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各个栏目的价值能否得到应有的重视?对课程实施起到怎样的影响?这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物理教科书使用的现状分析

围绕教科书的使用问题,我们对吉林省初中物理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针对一些问题与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分别以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物理学思想的渗透、时代特征的把握等三个维度为核心,设置了包括教科书的选用、教科书的作用、栏目的设置、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若干问题,将分析归纳如下。

(一)教科书的使用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从现有研究来看,“机械地转述”、“生硬地摘抄”教科书的“目的型”[1]教材观普遍地受到质疑。人们不再将教科书的内容作为物理课程的全部,不再将掌握教科书的知识看做教学任务的终极目标,而是提倡“工具型”或者“材料式”[2]的教材观,即将教科书看做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认为它是可以进行有机地加工、整理和适度替代的,更加重视教师在使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张从“基础性、材料性”的视角进行适当拓展和整合、调整内容以提升教科书的实际功效。

在针对“您是否会完全依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中,绝大多数教师表示“经常有调整和变化”,说明物理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具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然而,在进一步询问“您使用的初中物理教科书总体上设计了几个栏目?”的问题时,鲜有教师能够顺利地回答正确,少数教师甚至表示“没注意、不清楚”,这与先前的态度出现了反差,反映出教师对教科书的钻研不够深刻。

(二)对关涉教科书的有关课程问题缺乏系统关注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赞同物理课程改革,并认为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一致或者基本一致,反映出一线教师对现行的物理课程呈现赞同、支持的态度,这种理念上的共识值得我们欣慰。然而,在问及是否知晓所用的教科书版本是如何被确定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含糊不清,表示“不清楚”和“不关心”。对教科书的编制、审查、选择、使用的环节没有清晰的概念,这种忽视教科书选用制度知情权的现状,反映了基层学校教师的课程权处于被动、弱化的状态。在涉及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管理体制的问题中,除了人教版的教科书外,多数物理教师表示基本没有涉猎过其他版本,不熟悉其他版本的教科书编制内容,对国外的物理教科书更是知之甚少。反映出物理教师的视野较狭窄,不能进行横向的课程资源开发。

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全面、对教材编制与选用的淡化以及对教科书结构的模糊不清,将导致教师在钻研教科书过程中充斥着“经验性”、“随意性”。在此机制下,不利于践行课程理念,对教科书的使用产生着不利影响。

(三)教科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陈丽妃等人的研究,具有专精的学科知识的教师,比较可能挑战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侦测学生的迷思概念以及经营课堂活动;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则常常会依赖教科书,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表达教科书的内容,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访谈发现,专业知识水平高、拥有较充足课程资源的教师,对于那些觉得物理太难或背景知识不足的学生,更倾向于酌情调换教学方式或重新组织教科书中的活动。

从学历背景来看,农村中学物理教师的学历水平、学科知识水平总体偏低。我们以近3年参加吉林省农村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物理教师共计425名为对象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0.3%的教师是物理学的专业背景,其中的非师范专业又占据了3.85%。物理学科知识的匮乏以及本应在师范阶段习得的教材研究能力的缺失都会使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产生“短板”效应。调研发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教师对教科书中栏目价值的开发、活动设计的落实有着较大的区别。从物理教科书中“想想做做”一栏活动内容的重视程度来看,与农村中学相比,办学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能够提供较为优质信息资源和实验设施,能更充分地开发和落实教科书中的实验资源。

(四)教科书的价值展现受到评价方式的影响

理想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即便是认可课程理念、赞同教科书的价值定位,但在执行的时候还是会产生行动上的差距。根据Alverman等人的研究[3],与教科书相关的课程理解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尤其是对其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一方面,教师普遍认同教科书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珍视其内在的品质,认为其课程地位是其他教辅资料(习题册等)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认为教科书不能满足考核方面需要,无法起到全面提供考试范围的作用,不能覆盖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实用技术内容偏少,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很多教师不满意教科书中思想文化的含量较匮乏,需要补充必要的内容。

教科书中的栏目“科学世界”向学生介绍了最新的物理科学与相关技术,呈现的是物理学的时代进展,尤其是部分内容含有时代感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STS主题,这些应该受到重视。然而,部分教师反映该部分的考试要求很低,只有少数教师表示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或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余教师均表示“象征性地讲解”或者“不做讲解”。忽略“科学世界”等前沿内容的学习,将使物理课堂远离科学进展,弱化了教科书的时代特征。

同时,由于巨大的教学惯性,导致物理教师在现实的冲击下,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追求。片面、单一的考核制度常使教师偏离了教科书的最初设计意图,教育目标越来越模糊,甚至产生了背离。多年的应试思维阻碍了物理中“物”的因素,而过多关注着“理”的落实,使物理科学失去了现实的生命力。

二、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

实践研究表明,即使教科书的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但若其编制理念和内涵不能被理解、其栏目价值不能被教师认同,便无法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包括教师课程观念在内的课程知识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学者Beard指出,几乎所有教师对于教科书在教学中的角色都有明确的观念,存在着一个观念的参照框架。此架构不仅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的看法有关,而且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息息相关。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教科书使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即教育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一)遵循课程标准,体现教科书的教育性

物理教科书是物理课程的文本表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是课程标准得以落实的主要手段。利思伍德(Leithwood)认为,有效的课程实施能够缩短现状与理想间的差距,是实现课程理念的实践过程,教科书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根据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物理教科书的结构性质:(1)深层结构由物理知识要素、技能要素、价值情感要素、研究方法要素、文化道德要素体系组成,该体系包含着教与学的内容,体现了教科书的内容特性;(2)表层结构包括文字、插图、语言风格、图表呈现、栏目设计等,旨在提高对深层结构的开发与利用,表层结构对深层结构进行着解读和设计,引导着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方式,体现了教科书活动特性。

课程标准以教科书为载体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活动方向,教师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各个栏目的特点,设计能够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活动。在两个层次的交互渗透与彼此促进中,充分展示教科书的教育特性。

(二)注重物理思想,完善教科书的科学性

教科书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事实为基础、以激发思维为途径、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质疑精神为旨归。因受到版式篇幅、课程性质和学时等条件的限制,物理教科书是以间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载体,书中所呈现的大多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文字叙述,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有时会被无意地疏漏和无奈地筛掉。于是,物理教科书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知识结构严谨、文字表述规范,集合了物理学的经典规律和稳定的学术成果,较少含有不切实际的猜想和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从科学性上能够经得起推敲。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物理教科书并不是原始科学成果的简单收录和介绍,更不是精确无误的数据、毋庸置疑的结论的堆砌。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始终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主题。教学中,应该辩证地使用教科书中的资源,秉承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不能仅仅满足书中定理和定律的获得,更要注重在教学中体现物理思想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拘泥于固定的结论和公式的记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消解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热情,而这却恰恰严重背离了物理科学的本意和物理课程的初衷。

(三)提升教育品质,突出教科书的时代性

物理教科书凝聚着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要经过多位学科教育专家的精心论证,需要一线物理教师严密地考量和反复地实践,它包含了最新的教育元素和物理思想,具备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智慧。物理教科书不但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组织策略、实验方法、主题活动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教科书隶属于所在的时代,体现着时代特征,是科学文化的一种展示和传承。因此,教师应该在使用过程中诠释课程理念、渗透学科思想,在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活动的交互式的融合中,寻求高品质的教育理解:展现主流的教育价值导向,体现物理科学的最新成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丰富的栏目中展现物理科学的魅力,提升教育的品质。

教科书的功能和价值能否被彰显,有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精神。以严谨的态度理解物理课程标准,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教科书的内容,以时代文化的视角解读教科书的价值,是我们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课程理念层面、学科教学层面和文化品质层面的彼此呼应,为完成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再到“高质量地使用教科书”的转变提供了努力方向。

标签:;  ;  ;  ;  

初中物理教材使用现状分析及教学思考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