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特点及发展趋势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特点及发展趋势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特征论文,趋势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德国职业教育因学者倡导、政府支持、义务教育的普及、资源缺乏、科技发展等原因而发达。在发展中,德国职业教育形成了法律完备、体系完整、有系统的职业指导、充足的经费、严格的考试、在普通中学设有职业预备教育、强制而普及、有培训合同、通向大学和双元制等特征。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正走向国际化、高层化、注重基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方向。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原因 特征 趋势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519

在德国,年满18岁即就业的青年,都受过3年或以上的职业教育。德国职工的素质高,使德国产品高质量,进而使德国经济高速发展。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对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

(一)学者们的倡导和统治者的支持

1674年,贝歇尔就主张创办机械技术学校;1708年席姆勒,1747年赫克先后创办实科学校。赫克的办学还得到德皇的支持。19世纪,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倡工业教育,他说:“自然界以水力、风力、畜力和蒸汽力补充和增加人的生产力,提高产量。但是只有当人发展了必要的智力以后,他们才能利用这些自然力,建立先进的工场和工厂。他们必须受过启蒙和良好的教育,他们应该有良好的科学知识和高水平的技能。”[1]19、20世纪之交,凯兴斯泰纳提出公民教育劳作学校理论,他认为必须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他创办了实验学校,促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87年,德国联邦总理科尔在总结德国经济发达的原因时,强调指出,德国人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经济复兴的两条重要原因[2]。

(二)对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视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528年,不伦瑞克公国颁布强迫教育命令;随后,魏玛(1619)、哥达(1642)、符腾堡(1649)、法兰克福(1654)、普鲁士(1763)陆续规定强迫教育[3]。1763年法令规定特别详尽。

1806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割地赔款的《提尔西特和约》使德国上下都感到奇耻大辱,要奋力自强,非教育莫属。威廉三世提出“誓以最大的热诚,特别注意于……公共教育事业”。大臣斯太因认为,“教育是唯一的出路”[4]。哲学家费希特大声疾呼:“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拯救德国人民”[5]。教育家卡尔·威廉·冯·洪堡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由此推动了19世纪前半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大发展。1871年,德国在对法战争中获胜,毛奇元帅指出战争的胜利应归功于德国的小学教师[6]。

19世纪末,德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文盲率还不到1%[7]。在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各邦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法定为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实行9年普通和3年职业共12年义务教育。

与英法比,德国人口较多而土地较窄。法国有沃土,英国有充足的煤和铁,19世纪英国还有广大的殖民地可以倾销工业产品和安置多余的人口。德国只有加工、制造工业,因而,就有一个产品质量和销路的问题。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展品刺激德国致力于发展实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产业革命。1876年,德国产品在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仍受到嘲笑、讽刺,使德国朝野莫不为之愤慨[8],从而认识到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各种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德国青年的技术文化补习教育也在各地逐渐变成强迫入学。

科学技术、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20世纪更是如此,因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德国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完善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完备的法令

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最早的法令起于中世纪,规定了入学条件和学校义务、师资培训、修学年限、每个工种的学科设置和具体培训办法等。也正是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有了法律保障,使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历史时期看,1870年以前,主要是区域性的一些规定;1870年后,才过渡为全国性的,即强迫职业教育法令才在各地陆续颁布。由于有了各地的法令基础,到1919年,强迫条款写进宪法,而战后的有关条款一般是以前法定内容的重申或修订。

(二)职业教育体系完整

由于有法令的保障,每个青年必须受过职业教育,才能就业。因此,各种各样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国家承认的培训工种约450个,每个都有专门的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从体力劳动工人、技术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一应俱全。学制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夜校、函授等多种,修业年限1—4年不等,招生条件各异,适应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增加了主要学校。实科学校的毕业生在职业教育成为义务教育时起已不再直接就业,还必须经过专门职业训练。因此,主要学校和实科学校教育就成为一种职业预备教育。同时,在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之间又产生出高级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另外,为已进入职业教育而又想升学的学生创办了专科高中;而且,还开办了职业文科中学。为了防止职业学校教育过早专门化,设置了职业基础教育以加强职业基础教育。

1969年,专科高中的创立,使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高等学校,使职业教育更具有活力,体系也更加完善。

(三)系统的职业指导

由于青年们对劳务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适应性了解并不多,因此,在19世纪末职业补习教育成为强制的同时,职业指导也随之兴起。1920年,柏林职业指导总局成立。1922年,颁布了全国职业介绍所条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职业指导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考虑学生适合上哪类中学,然后,经过两年的观察、定向,确定究竟上哪类中学。在中学里,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到9或10年级,最后决定培训工种。这样,经历6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和家长反复了解、扩大视野,比较主动和灵活地确定将来从事的工作,时间是充裕的,指导也是系统的。

(四)充足的经费

19世纪起,德国即重视职业教育的经费问题。1848年,符腾堡工商业中央委员会决定给星期日工业补习学校提供国库补助;1849年,帝国宪法规定初级职业学校免交学费,以保证穷人的孩子不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更注重职业教育拨款。1970年,西11州职业教育(含继续教育)费用为69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2%;1990年增长为493亿马克,占GNP的2.01%;1993年,统一的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为668亿马克,占GNP的2.06%。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很受重视,研究经费的充足就可见一斑。1970年,西11州的职业教育研究经费为79亿马克,占GNP的1.17%;1993年,统一的德国的职业教育研究经费是488亿马克,占GNP的1.53%[9]。

(五)严格的考试

德国职业教育素以规定严格著称。中世纪的行会就有职业规章。1794年,普鲁士规定学徒结业时必须接受行会或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的知识水平测验。1849年,普鲁士修订职业条例,规定工匠考试、师傅考试和学徒修业年限。1885年,符腾堡实行商业学徒结业考试。1892年,德国药商工所实行商业学徒结业考试。战后,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虽然,德国的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不经过考试毕业,但是,经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的更容易找到较好的工作,而且,这个证书在整个西欧各国都承认,这样,学生反而乐意参加考试。考试使全国的职业培训标准统一,同时可以有效地制止有关机构滥发文凭,从而提高职工培训的质量。

(六)普通中学设有职业预备教育

在德国,尤其是在战后,职业教育并不是从职业学校才开始,而是中学就开始了预备教育。有了中学的预备阶段,职业教育不是突然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便于学生自然过渡,同时,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联系更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战以前,实科学校(中间学校)的毕业生都直接就业,一战后,由于普及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有关法令规定,实科学校逐渐变为进入职业学校的一种预备教育阶段。这样就使职业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二战后,高级国民学校的4年学制改为5年,由此形成主要学校。由于其学生主要进入职业学校,更是注意职业预备教育。有了这些预备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起点就比较高。

(七)强制与普及

德国职业教育从19世纪初期起,就在部分地区带有强制性。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在全国成为强迫义务教育。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18岁以下的义务补习教育。后来,经过帝国义务教育法和战后的一系列法令,在就业前接受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义务职业教育。早在1916年,我国学者就有生动的描述:“德人不长一技、不执一业者实属难得,其不事学习,而能长一技、执一业者,更不可得。因此,学校林立,帝国的、王国的、公立的、私立的,全国上下均用全力于此。”[10]

(八)培训合同

德国的初级职业教育——15~18岁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培训合同开始的,每年约70—80%的9或10年级的毕业生以培训合同开始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合同起源于中世纪的师徒合同。合同规定学习内容、达到标准、培训双方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根据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法》,培训合同不得有受训人结业后工作去向的条款,如果有,则合同无效。因此,职教效果将由国家考试和人才市场来检验。学徒必须学好本事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可能因有工作保障或不满意的工作前景而混日子,培训单位和师傅也得认真教学以保证学徒的水平和将来的发展。

(九)双元制

双元制(Dual System)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1~2天在学校学习,3~4天参加实际工作。双元制的好处是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学徒既学理论又学操作实际,既动脑又动手,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病,所学的效果好。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证书能够在整个西欧得到承认。德国工人在全世界都是一流水平。1991年,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参赛的有数十个国家,德国队在24个工种的竞赛中名列第一,获得冠军。德国总理科尔接见夺标的选手,并发表题为《双元制在统一的德国的力量》的讲话。他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料不足的国家,经济实力是以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基础的。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的最大资本,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保障。”[11]

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化

1975年以来,法国和德国为试验一种职工培训的监督和控制办法而合作。1977年,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两国颁发的学徒培训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的协议。虽然这个协议仅仅涉及3个工种:电工(设备)、维修机械工、装配机械工[12],却反映了职业培训标准趋向国际化的势头。进入80年代,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得到我国政府的承认和肯定,开始进入我国的职业培训领域。90年代中,德国的职业培训中心已在我国的沿海到内地都建立了起来,中国的年轻人正在学习德国的技术,以德国的标准培养,1995年,中国青年开始到德国接受职业教育[13]。

(二)高层化

德国职业教育的水平在逐渐提高,部分学校升格为高等学校,这在19世纪就出现过。那是1871年帝国成立后不久,部分地方工业学校升格为工业大学。1968—1971年,联邦德国的100多所工程师学校都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完全中学(即文科中学,包括5~13年级)的毕业生进入大企业当学徒,打破了历来是9或10年级学生当学徒的传统。1972年,巴符州的大企业就开始这样作。70年代,已有60多家大企业为完全中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机会。1974年,巴符州的大企业请斯图加特经济学院培训完全中学的毕业生,用公司的教材,毕业算大专,成为企业与国家合作的一种职业训练。1975年,巴符州有3个这样的职业学院(Beru-fsakadimie),10个专业;1984年已有8所,20个专业[14]。在北威州,有一种新型职业学校,直译为“学院学校”(Kollegschule)。1980年有全日制学生8300人,部分时间制学生18200人;1993年,有全日制学生17700人,部分时间制学生58100人[15]。其增长速度之快,是德国各类学校中少有的。

(三)通向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历来被一些人斥为双轨制中为劳动人民的一轨,是死胡同。1969年,联邦德国成立专科高中(Fachoberschule),使已在职业教育轨上的学生重获升大学的机会,使任何一个有天赋又希望上大学的青年不致被埋没。1970年,联邦德国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升大学或大专资格的有8000人,其中有大学资格的3700人。1983年,上升为91600人和20100人。1993年,统一的德国职业学校学生取得升大学或大专资格的94600人,其中升大学资格者24900人[16]。

(四)紧跟时代步伐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紧跟着时代的步伐。80年代以来,东部的综合技术教育已经在“向学生传授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自动化知识”,并在所有职业学校开设了“自动化基础”课[17]。1987年,约有80%的学徒根据新的大纲在进行训练。在西部,除了在课程中加入新技术课外,1984年3月14日的内阁会议主张在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信息学课[18];12月,又提出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设想。联邦教育科学部长在1983年的职业教育报告中宣布新的试验计划:《职业教育中的新技术》。1984年以来,正在实现这个计划。一方面,为各培训场所总共提供2—2.5千万马克资助20—25个项目,同时在职业学校中进行试验[19]。

1983年初,联邦德国各州学校配有计算机的在30—80%之间。主要学校(含5—9年级)也开始配备计算机[20]。同时,企业也狠抓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例如,巴伐利亚汽车厂到1986年已有27000人接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

在东部,也很注重在职业学校里开设计算机科学教育课。1986年底,东部电子计算机用于辅助设计—制造的已有24700台[21];个人和办公用电子计算机11200台。1986年秋,东部在建有计算机教学咨询中心的153所职业学校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教学。1987年,个人和办公用计算机已经增至8万台[22]。同时,又有197所职业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教育咨询中心。当时,东部的职业学校是957所[23]。

(五)注重扩大基础知识,减少培训工种

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劳务市场的变化和适应学徒就业后工作变换的需要,德国职业教育尽量扩大学徒的基础知识面。30—40年代,德国的培训工种近千个;1957年,东部的培训工种972个;到1972年,合并减少为312个;1974年,降到300个以下[24];80年代降到238个[25],并归为28类基础职业。在西部,1971年有606个培训工种,1975年降为465个,1977年为455个[26]。1984年为450个左右[27],一度曾降为432个[28],后又恢复为约450个[29],并把这些工种合并为13大类进行职业基础教育。同时,专门设立了职业基础教育年,让所有学徒开始职业培训的第一年学习职业所在大类的基础知识并接受该职业领域的基本培训。

(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

1973年,北威州的职业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结合文科中学高年级的改革……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30]。在实行中,德国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的各种职业学校中都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同时,普通中学里都有程度不等的职业教育。即使是在西部传统的文科中学里面,也开始有了技术教育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和选修课程中都在进行技术教育[31]。在职业学校中,除了语文、政治外,对希望升学的学生还另加语文、数学和外语的课时。如石荷州的专科学校在两年的学习中每周加2节英语,2年级时,每周再加语文、数学各两节。毕业生持有这样的毕业证书就有升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32]。

注释: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983年英文版),转引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3),21页。

[2]国家教委情报资料室:《教育参考资料》,第52期,22页。

[3]周谊、吴伟:《德国教育年表》,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6),116—117页。

[4]王克仁:《西洋教育史》,323—3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48。

[5] J.E.Russell,German Higher School,The History,Organiz-ation and Method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Germany,Longmans,New York,1913,p.81

[6]钟鲁斋:《德国教育》序,南京印书馆,1937。

[7] E.P.Cubberley,The History of Education,HoughtonMifflin Company,New York,1920,pp.583.714.

[8] Mar-Plan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ant and Educati-on,Between Elite and Mass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1983,p.5.

[9][15][16]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1994/95,Federal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Research and Technology,Bonn.December 1994.pp.124-125,29,41.

[10] 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第5卷(1916年)《调查》,103页。

[11] 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载《比较教育研究》,1993(1),22页。

[12][26] 国际劳工局培训部汇编:《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培训事业的10年:1968—1978》,76、160页。

[13][德]马丁·奥尔特:《“环球伙伴”:向中国年轻人提供培训位子》,《德国》1996.2.pp.34—35.

[14] 国家教委情报资料室:《教育参考资料》,第58期,12页。

[17][21] PANORAMADDR,Auslandspressagenyur GmbH,Redakti-on DDR im Uberlick,《1987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事实与数字》,Ubersetzung:Intertext,Verlag Zeit im Bild,Berlin,1987,pp.51-51,26.

[18][19][20] 杨效农主编:《日美欧苏是怎样发展科技的》,135,136,134页,北京,新华通讯社,1985。

[22]《人民日报》1988年1月27日7版。

[23]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1990/91,Federal Ministery of Education,Science,Bonn,November,1990,p.166.

[24] 国际劳工局:《东欧培训体制》,国家劳动总局培训局编译,40页,北京,劳动出版社,1981。

[25] First-h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Education in theGDR,p.41.

[27][28]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1984/85,Federal Minist-ery of Education,Science,Bonn,November,1984,p.38;1990/91Edition,P.52,1994 Editon,p.54.

[29]国家教委教育与政策研究中心编:《七十国教育发展概况》,297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

[30]约阿西姆·H·克诺尔:《西德的教育》,王德峰译,1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1][32] C.Führ,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FederalRepublic of Germany,Inter Nations,Bonn-Bad Godesberg,1979,pp.123,127

标签:;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特点及发展趋势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