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杨 晶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摘 要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并不是零散杂乱的,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逻辑体系,它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资本与生态问题、物质变换与物质代谢断裂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蓝图的描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 :资本论;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充分说明我国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生存环境,并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遵奉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精辟论述,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起到了理论先导的作用。我们必须追本溯源,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从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系列著作中的一本巨著,《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经典代表,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本文即以《资本论》为例,试图分析研究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

当前,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国外绿色左翼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成因,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宰下,社会趋于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增长的首要目标,这种市场逻辑破坏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尊重,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转向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经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柯布认为,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环境”,把高污染工厂输出到发

展中国家,而中国不仅自己面对和解决困难,还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样板。[注]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奖的启示: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http:∥www.jhnews.com.cn/2017/1207/79228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8月6日。 我国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上的,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因此,挖掘并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否存在生态思想,国外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并不存在生态思想。美国学者奥康纳则直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着生态学方面的“理论空场”。国内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并没有关于生态思想的阐述,而是后人强加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而忽视了对生态问题的阐述,在经典著作中,这方面是空白。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包含了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环境问题并不突出。他们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矛盾,要进行斗争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因而,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中。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忘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留有大量涉及环境问题的论述。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185页。 ,并始终把这两个“和解”作为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初期就已探知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那时期的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已出现的环境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1页。 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依存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呼吁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允许的限度。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存在大量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内容,也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185页。 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文明”,是同人与人矛盾真正解决的共产主义一起实现的,“绿色”道路和“红色”道路是合二为一的。可以说,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红绿交融的本色体现。我们完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生态智慧源泉,厚植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而耕耘美丽中国。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挑选、拼凑个别话语来论证,而应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二 、《资本论 》蕴含的生态思想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资本与生态问题、物质变换与物质代谢断裂以及变革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

(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除描述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江河、森林和空气污染外,还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居住环境及工作环境的恶化现象。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8-579、490-492、215页。 马克思对伦敦的污染情况作出这样描述,“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919页。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廉价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量工人涌入城市。城市已不是人们所向往的发达之地,那里到处弥漫着有毒的烟雾,水渠中流淌着乌黑的污水,城市道路被厂房挤占,工人的工作和居住场所不仅低矮潮湿、阴暗狭小,且垃圾遍地、污浊不堪。这样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伤,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马克思对此发出沉重感叹: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傅立叶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难道不对吗?[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8-579、490-492、215页。

(二)资本与生态问题

《资本论》所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是研究的核心范畴,它既包括商品、货币等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属性,又包括土地、厂房、原材料等客观物质条件。在对资本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也意识到其与生态问题的关系,论证出生态危机源于资本扩张。马克思认为,资本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自行增值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211、58、714、271页。 为了能够无限增值,资本家们极尽所能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导致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本主义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地球造成严重的生态负担。虽然生态危机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并不是主要问题,但他们却没有忽略因资本扩张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本论》中关于生态问题的描述不在少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们“可能是一个模范公民,也许还是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会员,甚至还享有德高望重的名声,但是在你我碰面时你所代表的那个东西的里面是没有心脏跳动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211、58、714、271页。 他们不关心地球资源的不断枯竭、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工人始终处于的贫困状态,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如何利用资本最大限度地赚取剩余价值。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贯穿《资本论》始终。在谈及物质变换时,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物质代谢断裂的现象中,意识到物质变换和资源循环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价值。这是其生态思想的充分体现。如上所述,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纽带,通过劳动把自然界、人与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本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迫使劳动产生异化,破坏了其作为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本性。马克思强调,“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8-579、490-492、215页。 异化后的劳动,丧失了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物质变换的职能,人和自然、社会的纽带被人为地割裂。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异化的劳动导致人与土地的物质变换产生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919页。 ,代谢断裂问题由此引发。当代资本主义使农业人口大规模地往城市迁移,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不仅破坏城市环境,大工业的生产更破坏土地的自然肥力,由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弃物又无法回到土地,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陷入恶性循环。在农村,工业化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土地肥力在短时期内得到显著提高,但本质上只是资本家们掠夺劳动力和土地的技术进步。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肥力下降、可持续性降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引发生态危机。可以说,物质代谢断裂带来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背离,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分裂、异化的劳动关系必将带来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现实的经济发展目标应以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主,而并非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3)该设备的脱水效率为82.79%,这表征田陈矿选煤厂的尾煤压滤机达到了固液彻底分离的目的,起到了把关设备的作用。

轮滑(Roller skating),曾经有很多汉化版本,旱冰、溜冰、滑冰等等,但是今天,我们统一叫轮滑。轮滑运动可以分为,轮滑球、极限轮滑、花样轮滑、速度轮滑和自由式轮滑。被大众普遍接受还是自由式轮滑,这种集运动、休闲、娱乐一体的体育项目不断发展,融合速降、休闲、刷街、花式刹车、花式跳跃、旋转等元素而衍生出的的轮滑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将使轮滑运动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选择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关系。《资本论》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劳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211、58、714、271页。 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动物简单地依附于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同,是通过劳动这一中间纽带,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马克思肯定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处于能动的创造者的地位,认为“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211、58、714、271页。 从《资本论》中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也体现在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劳动中获得改变的对立统一。“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211、58、714、271页。 人为达到不断获取价值的目的,极有可能破坏自然。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频繁的各种活动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多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正确看待、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是《资本论》中论述的另一个重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延伸。马克思认为,人如果离开自然,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失去其物质基础。人与人也只有产生一定的关系,才能顺利地去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人与人的关系则是通过人与自然来具体实现其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通过科学技术控制自然,将自然变为自己的所有物,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无疑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只有顺应自然,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

(三)物质变换与物质代谢断裂

为了有效提高结构的刚度,将传感器支路的连接方式由铰约束改为了固支约束,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刚度[2]。然而这样就导致了传感器无法保证输入输出之间的线性关系。

(四)变革社会制度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并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违抗自然规律,我们之所以强于其他生物,就在于能充分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的整体性要求我们不能破坏其完整性,“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是一个消除各种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并掌握其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避免落入西方的机械主义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俗套陷阱中。

三 、《资本论 》中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4)课外,教师通过组织多样的课外兴趣活动,创设多元化语言环境。课程结束以后,教师在智慧课堂网站上传和英语学习相关的电影、视频等资源,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观看学习,学生与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的讨论功能进行实时鉴赏交流,拓展了课外知识,同时增加师生的沟通。组织英语角、配音秀、情景剧表演等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多元化语言环境,全面提升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四项核心素养。

《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对人与自然的论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引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新陈代谢的断裂以及生态危机的产生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们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无限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破坏。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就走向了对立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928-929页。 马克思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不知道有别的痛苦。”[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6页。 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根本途径在于变革社会制度。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在《资本论》中,他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延伸,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疯狂掠夺虽极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没有底线的不断生产,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基础。他在《资本论》中是这样阐述的:“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马克思在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描述如下:“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928-929页。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应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注]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 。

(二)对资本的批判,为我国合理开发利用资本提供逻辑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出资本的本质是:要么增长要么死亡。资本为了增值而不断进行扩张,不断扩张的后果必然会突破自然界限。恩格斯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关于这些行为在自然方面的影响,情况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利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2-563、313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等西方左翼学派正是运用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理论来批判当今的资本主义。在当代中国,我们并不排斥资本,但资本的为唯利性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内已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适当、规范地利用资本。这对于协调资本与生态的关系,有着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

(三)对物质变换的剖析,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因城乡对立,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现象进行深刻批判,并提出人类“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8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曾指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做植物的肥料。”[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2-563、313页。 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163、499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资本论》中有关物质变换、城乡融合等思想为我们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正确的行动指南。

(四)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为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提供内在尺度

《资本论》中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并不意味着人只能消极无为而活,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纯客观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163、499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163、499页。 在实践中,人必须运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要按照人的“内在的尺度”进行改造,其目的在于构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世界。生态文明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或作为一种社会要素,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或人的活动过程、活动形式。生态文明不是要求人们退回到老庄“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也不是像西方生态中心主义者所主张的放弃现代文明,放弃经济发展。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规律,要利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创造适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总之,《资本论》蕴含的思想无疑是丰富的,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思想。《资本论》中相关表述的提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既有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又有着工业文明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期的环境问题无法构成那个年代的主题,他们更多地把斗争矛头对准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自然破坏、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已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完整把握思想的具体内容,不能以偏概全。同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生态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曾错误地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苏联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了在经济和军事上赶超西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沙漠治理、围垦湿地、开荒屯田。据统计,10 年间苏联累积垦荒 6000 万公顷。[注] 李国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第53页。 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使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效,但之后的几十年间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如,湿地的大范围围垦导致土壤干化、沙尘暴频发,进而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仅 1975 到 1990 年间,由于风蚀、水蚀造成的耕地表土流失约达1.35亿英亩。[注] J.B.Foster,TheVulnerablePlanet:AShortEconomicHistoryoftheEnvironment,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99:100.这种为了经济发展,妄图控制自然的举措最终导致苏联当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曾经以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式,这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也由此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治理依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我国目前仍是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和排放大国,2017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2月14日。,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仅为29%,长三角、成渝、东北等地区季节性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注] 《生态环境部发155封督办函责令整改》,《法制日报》2018年9月12日。要实现中国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必须正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从整体上理解、辩证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遵循自然规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提高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实现业务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可靠,确保实施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和评估。商业政策可以确保商业活动有序开展。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及控制程序3个方面。会计制度占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地位,其实施内容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85(2019)01-0009-06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1.002

收稿日期 :2018-09-10

基金项目 :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同时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研究”第一子课题“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项目编号:2016MZD005),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汽车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5BKS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 晶,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 :徐 瑶 )

标签:;  ;  ;  ;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