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论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者的本质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党建论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文,属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者的唯一宗旨。它与其他职业的服务有着明显差别。领导者的服务是买不到,也不能出卖的,它只能奉献。领导者的服务表现为角色职能性,对象整体性,内容全方位性,目的双重性,动机利他性,主观自觉性。
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对领导者本质的最精辟概括。服务,是指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但领导者的服务不同于其他工作的服务,它有着特殊的要求。它既买不到,也不能出卖,只能奉献。因此,江泽民要求各级领导者要划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权谋私的界限,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一)服务是领导者的根本职责,不是过份的要求,它表现为一种角色职能性
对各级领导者来说,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责任;不是一种恩赐和施舍,而是一种奉献;不是一时的要求,而是终身的追求。正像李瑞环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和我们党的生命共存的,只要共产党在,就不能改变它。变了这一条,就会脱离群众,就会丧失力量,就叫变质、变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终身的追求,是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情。
正由于此,不能把领导者的服务简单地理解为做好事,也不能把领导者对部属的关心、爱护、帮助等行为视为雷锋式的好人好事。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认定的好人好事,从一般意义上讲,不失为一种服务。但这种服务是人们高尚道德品质的行为体现,它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一般公民,不关心别人,不乐意帮助他人,只能认为是一种道德水准不高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一种失职行为。虽然领导者作为一个公民,应像其他人一样乐做好事,但如果仅是偶而为之,却是远远不够的,也称不上是领导者的服务。因为领导者为人民服务,是其职能的内在要求,是一切正常的领导行为的本质属性和必然结果。因此,所有领导者都应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服务是一种天职,是一切领导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不是对领导工作的过份的额外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领导者道德品质和精神风格的发扬,它是领导者一生一世所追求的。正像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李国安所说的:参加革命,为了人民;手中有权,服务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
(二)领导者的服务是面向所领导的全体成员,而不是为其中部分人或个别人的,它表现为一种对象整体性
领导就是服务,是指任何领导行为都是为被领导的群体或个体服务。离开被领导者这个既定的服务对象,就谈不上领导的服务了。然而在其他领域,如营业员、售票员等服务的对象是顾客,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临时的,主客体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一旦确立,就具有法律契约关系。它要求:领导者必须为他所领导的群体负全面责任,同时还要为他所领导的群体的所有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领导者服务的对象是他所直接领导的群体的全体成员及其整体利益,不允许领导者只为群体中的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利益服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的深层原因。但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者在谈到权力时,知道是代表全体成员去行使,但在服务时却自觉不自觉地看人下菜碟,结果形成小圈子,弄得群体中三六九等,矛盾四起,人心涣散。
(三)领导者的服务是没有时空界限的,提供的服务是群众的一切正常需求,它表现为一种内容全方位性
领导者的服务与售货员、售票员等从事社会服务性职业人员的服务的又一区别在于,领导者的服务是无时空界限的、全方位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对此,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这一点,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给全体领导者做出了榜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说一个地方妇女不生小孩,亲自派医生去帮助解决。周恩来60年代因炊事员报帐时食盐涨一分钱而紧急召见商业部长和全国供销社主任。1995年12月16日江泽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一则关于哈尔滨生猪屠宰市场管理混乱,个体屠宰点卫生条件极差的报道后,当晚八点半即打电话给黑龙江省委书记岳歧峰:“这样不卫生的肉老百姓怎么吃?吃了能不生病?我们共产党人要对人民负责,这件事一定要下决心抓好。”一些令人称道的领导者,同样十分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如太原市副市长贾鸿鸣,对全市735个公厕了如指掌,并亲自给主要街道的公厕编了号。他对身边的同志说,这是我们领导干部不来的地方,却是群众不得不来,天天要来的地方,又是生活环境中最脏的地方。我们不能总爱干那种场面上的事,擦粉擦在脸上的事,要做那些群众最需要的事。他为改造好太原市公厕,到济南参加城运会时,不逛街,不游玩,专门抽一天时间参观济南的公厕。由此足见,领导者所提供的服务是超越等价交换和商业信誉的服务,是无止境的。它的内容包括群众工作、生活、学习的一切正常需求。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称职的“父母官”、合格的公仆和勤务员。
(四)领导者服务的直接目的是为本单位群众谋利益,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服务,它表现为一种目的双重性
领导者为官一任,他所服务的直接对象是本单位全体群众。因此,直接为群体成员谋利益,既是领导者服务的直接目的,也是组织和激励部属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群众的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的服务又间接在为全社会成员服务。但又应该看到,在现阶段,甚至比较长的时期,在某些情况下,领导者所领导的群体利益有时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完全是一致的,个别时候甚至是矛盾的。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在提供服务时,要着眼大局,顾全大局,在大局下行动,正确处理好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必要时,要教育引导群众牺牲部分群体利益而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利益。这就是人们常讲的领导行为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性的内在根据和客观要求。领导者服务目的双重性要求各级领导者在为群体服务时,必须以党、国家、军队、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高准则,不允许打着为本单位群众谋利益的幌子而损害社会或其他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无序状态。
(五)领导者的服务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而不是处心积虑为个人谋私利的,它表现为一种动机利他性
领导行为同样是一种劳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不是按等价交换原则付出劳动的。领导服务一旦与利益挂钩,与金钱联袂,就改变了性质,成了有偿服务。现在社会上盛行的行业不正之风,权钱交易、权力剥削,就是领导者将自己的服务当成获取个人私利的手段,结果极大地败坏了领导服务的名声。必须明确,以权谋私的个人利己行为与领导者服务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在赋予其权力时,同时给予了他们与权力相符的地位和利益。领导者的权力与个人私利不应发生直接关系,追名逐利必然脱离群众。正像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更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江泽民曾指出:“我们的干部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现实生活中,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都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如孔繁森、张鸣歧、李润五、李国安等;凡是以权谋私的,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如王宝森等。
(六)领导者服务的动因是其内在的自我驱动,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它表现为一种主观自觉性
在我国,社会各项工作从客观结果上看都在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但其动因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不少行业的服务驱动力是利益,并非发自内心的不计报酬,更不是无偿提供。但领导者的服务只有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原因在于:一是领导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力,对权力的正确运用需要众多制约因素。既有制度、法规的制约,又有群众的监督,还需要领导者对权力的正确审视和运用。经验证明,掌握权力的人,容易脱离人民而追求个人私利,由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成为人民是他们意志执行者,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因此,领导者一旦失去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人民赋予的用于为自己提供有效服务的权力就可能会发生异化。只有那些时时刻刻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严格按人民要求行使权力的领导者,才会永葆公仆本色。二是领导者与服务对象在组织上构成隶属关系,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状态。在领导行为中领导者的服务总是被罩在上下级关系的阴影中,造成有时服务不到位,甚至扭曲变态。如领导者服务效果的检验主体是群众,群众有权对领导者提供的服务提出批评。但实际生活中,群众对领导者的任何服务都要报以感激之情。这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使领导者的服务产生误区,影响服务效果。三是领导者的服务具有示范性。一方面领导行为代表社会价值取向,领导者在服务中的任何不正确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主要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正像江泽民所指出的:“军队高级干部能否保持清正廉洁,勤俭节约,不仅关系到个人威信,而且关系到党的威望和军心士气。”另一方面是领导者的服务对群众有一种潜在的感召力、凝聚力。领导者对群众的影响力、吸引力主要来自其在为群众服务中的正确领导行为。凡是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的,就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能做到一呼百应。正像江泽民所说:“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就是下级和部属的一面旗帜,就是无声的命令,就可对群众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领导者服务的自觉性在领导工作中是无可替代的主观因素,也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种自觉性就是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是领导者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标签:群体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