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教育的经验与特点
杜成宪 王明建 张礼永 蒋纯焦
共和国教育70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先有筚路蓝缕,山重水复,后有柳暗花明,乘风破浪。“经”者,历也;“验”者,效用也。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教训,对此进行认真总结,既可为中国教育改革积累思想认识与精神财富,又可为别国教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共和国教育发展经验体现在十个坚持。
提供场地,建立一个开放工作室式创客空间翻新互动实验室,让有共同爱好,为了共同目标、兴趣、共同钻研的人有用武之地。在实验室中,配置必要的基础工具,向实验室成员定时开放,对这些废旧仪器、设备,拆分、拼装、翻新,不仅能使数量可观的“废物”派上用场,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废物”实验室,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共和国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共和国教育7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1)施肥要求。亩施雨露水稻专用肥(15-15-15)40公斤作基肥,栽后一周亩施尿素5~6公斤,结合化学除草作分蘖肥,亩施尿素7~8公斤、氯化钾7公斤作穗肥。
国情和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事业需要党的领导。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多元,人口多、底子薄、条件差,各项建设事业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性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教育。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为工农服务”,改变了数千年来教育私有的属性;收回了教会学校,解决了百年来教育主权的问题;重视劳动,改变了千余年来学校只读书的状况。尤其是,教育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不同性质社会下教育的根本区别。明确的培养目标是统领谋划整个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行动指南。70年来,对此问题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
坚持人民本位的教育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发展的是人民教育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共和国初期,教育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所有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破天荒地享有真正民主平等的教育权益。许多地方大量兴建学校,迎接工农子弟入学。教师们转变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民教育事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70 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成功地将精英教育体系转变国民教育体系,将文盲大国转变为教育大国,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共和国初期,为快速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办学以外,鼓励人民群众办教育,发展乡村社队集体办学和城市街道工矿办学,使工农子女能够就近入学、充分入学。乡村集体办学、工矿子弟学校和民办教师,大大扩充了人民教育的力量,减轻了国家负担。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涌现了一批探索不同办学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民办学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办高校、新世纪的民办幼儿园都极大缓解了政府办学的不足,而民办中小学则在探索教育教学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18]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罗兰·巴尔特文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不断发展人民教育的内涵。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变,开始是“能识字”,后来是“能上学”,再后来是“有学上”,今天是“上好学”。这种内涵的演变充分反映了人民教育明显的发展阶段性,其目标与追求与时俱进。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培育人才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长远工作,需要有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十八大以来,举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愈发重要。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新奇迹,挑战新高度。
本文探讨了基于HPLC-DAD稻谷中叶黄素的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各个因素的最佳条件。应用响应曲面法对四氢呋喃用量、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和提取温度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具有良好拟合度的回归模型,得到最佳的提取方法为四氢呋喃用量15.5mL、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0.1g/mL、提取温度51℃,稻谷中叶黄素提取量为(1.63±0.03)μg/g。该方法缩短了反应时间,避免了游离叶黄素的分解和异构化,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重新明确“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解答了改革开放之初对培养目标的认识问题。1995 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 条对培养目标做了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了最新阐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从培养建设人才到培养“劳动者”。建国之初,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各种建设人才,各个阶段目标较明确,但缺少能够一统全局的大目标。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方针和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精神一致。教育方针的提出,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影响至今。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从“先富后教”到“富教并行”。孔子的“先富后教”之说,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不失为一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甚至取决于教育,教育地位必须根本提升。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但教育还是获得了与经济建设平行发展的地位。周恩来指出:“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优先发展。70年来,前30 年教育虽受重视,但走过一些弯路;后40 年教育获得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引领作用,成为未来民族复兴的基石。
对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形成热潮,理论界提出经济发展,教育先行。1987年十三大报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放。”1992年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全党共识。1995 年3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条也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从“突出”到“优先”,重要性不断上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相继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新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跨越式地建成教育大国,坚定地走向教育强国,已成坚定信念。
温柔的树袋熊,女(PS:不要问女生年龄),明清史硕士(其实最稀罕魏晋士人来着),喜欢旅游(尤其是不用自己掏荷包那种)。长卷发、天秤座、爱吃辣椒,喜欢传统君子士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可惜现代社会很难遇见,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坚持教育领域的改革
教育发展总是受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系统总是不停地发展变化,教育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摆脱历史惯性,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和国70年的经验表明,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动力,不改革就会停滞,对改革的理解失误会带来损害。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进行了学制改革,从根本上改革了教育制度,开创了人民教育新局面。之后,大中小学又推进教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更加主动、自觉,显著特征就是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都有纲领性文件引导改革不断深化。1985年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新时期教育改革全面启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又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1998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带来了世纪之交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聚焦公平和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今,教育部又公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新的教育改革蓝图。70 年中国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
70 年教育改革的基本反思。(1)改革不能脱离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改革又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2)改革不能以革命的方式进行。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在人民的教育系统内不适用革命的形式。(3)改革不能修修补补。教育改革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追根溯源,高瞻远瞩,通盘考虑,综合谋划,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4)改革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找到答案。前次改革的成就是后次改革的基础,前次改革的问题是后次改革的方向。“解决好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的路子。”
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
开放是现代化后发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开放就能看清楚发展方向和目标,就能学习到先进经验,就能寻找到自己的道路。在教育上坚持开放,就能帮助我们迎头赶上。
综上所述,利用0.25 mg/mL的NaCl溶液处理萝卜种子,能够提高萝卜芽苗菜的鲜质量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同时对种子发芽和种子活力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在萝卜芽苗菜培养过程中添加0.25 mg/mL的NaCl,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将获得更具保健功能的萝卜芽苗菜。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共和国之初对外开放,通过全面学习苏联,奠定了工业化基础。1983 年国家以“三个面向”促成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发展教育的基本国策,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更成为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的一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扩大教育开放”专章,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三方面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效果不断显现,实现了从教育经验输入国向输出国的转变。
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教育长期存在一对尖锐矛盾,即“穷国办大教育”;共和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始终面对一大挑战,即如何尽快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又到领跑。这就要求中国发展教育必须让有限的国力发挥最大效用,需要超越常态的发展思维,而社会主义制度也为这种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为有效运用有限的训练时间,加强技能实训,提高训练质量,我们制定了参赛选手培养方案。方案具体实施可随年度赛事要求做小调整,由此近两年取得到了较好的竞赛成绩。具体方案如下。
坚持教育的顶层设计
中国有两千年统一规划和管理国家的传统,这是制度优势的历史基础;中国又是在基础差、区域广、差异大的国情下办大规模的教育,难以按部就班、自下而上自然生成式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造就了中国自上而下为主的教育发展模式。
从高层决策到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各层次、各方面、各要素,统揽全局,在最高层面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高层决策既可以是顶层设计,也可能相反。缺乏顶层设计的高层决策往往会留下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出“三个面向”、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等一系列高层决策,极大解放了教育生产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要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性,“顶层设计”应运而生。
读取天线端与LC谐振敏感器件互感耦合时相对于无耦合状态,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将会减小。为了直观方便地检测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的变化规律,制作无线无源转速信号拾取单元即包络检波器。本单元可以实现信号幅度包络特征提取即将电压信号的幅值的绝对值提取出来,既可以在示波器上直观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采集系统采集获得,进而通过测量相邻电压最低值间的时间间隔,实现常温环境下转速的测试。
3.剪纸贴花绣法:这种绣法是将要绣的图案剪成适合鞋垫的剪纸,用长针脚固定在鞋垫上,然后再用平针绣线覆盖图案部分。此法由于以剪纸作为绣花的底样,显得古朴浑然,看上去略带立体感,这种绣法现已少见。
顶层设计促成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和提速增效。共和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从1949 年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高师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促成中国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为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1985—2018年先后5次举行全国性教育会议,推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阶段性教育发展纲领,引领教育高速度发展,大规模提升。坚持顶层设计使教育发展方向明确、提速增效。
教育的顶层设计与重视基层创造性。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系统内部要素的整体关联、有机衔接;教育改革的发动和可持续,离不开基层的推行和探索。地方、社会乃至学校、教师既是改革的落实者,也常常是改革的先行者。70 年来,并不缺乏由基层开始改革,又通过顶层设计将基层经验提升为国家政策,推广全国的事例。顶层设计是重视顶层和重视基层的统一。
坚持教育的协力攻关与重点突破
自主而不自封,开放而不放开。70 年来,有只强调“自主”而怀疑“开放”的糊涂时刻,也有迷信“开放”忽视“自我”的迷茫时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有特有的制度优势,要赢得世界认可,自然应尊重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但“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求得平衡。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明确“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通过“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办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协力攻关、重点突破是超越常态的教育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规模巨大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超越常态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劳动人事部5位副主任、副部长参与领导工作,对教育进行统一规划、调度、安排和协作指导。就是在此期间,教育普及这一中华民族百年理想得以实现,堪称协力攻关、重点突破典范。2017 年9 月《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中央和地方相继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是新时代又一次协力攻关、重点突破的改革。
协力攻关、重点突破带来教育超越常态发展。
协力攻关、重点突破的核心是统整资源,聚集能量,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70 年来,协力攻关、重点突破解决了诸多教育发展老大难问题。如,协力攻关,解决教育普及的难题。1990年代,国家教委、计委、人事部、财政部、建设部等委部多次协力,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中小学校舍危房、农村民办教师等问题,保障了世纪末“两基”目标实现。“211工程”“985 工程”“双一流建设”等一批高校重点建设工程,正在大步缩小中国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
坚持遵循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本质、必然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则,是客观事物规律性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共和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证明,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事业就蒸蒸日上。
遵循教育规律让我们走出教育的“必然王国”。教育既有合于价值理想的问题,也有合于科学规律的问题,遵循规律,就是接受一定制约、按照一定规则来做工作。1956年,我国提出对外国经验“不能一概照搬过来”,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独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处理好教育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关系。1977 年中央提出要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经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随之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恢复。遵循教育规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得以复兴,我们开始走出教育的“必然王国”。
探寻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让我们走向教育的“自由王国”。当中国再一次站在世界面前,人类教育面对的是新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如何迎头赶上?乏有先例。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探索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成为中国的使命。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是现代化的、开放的、指向未来的。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都反映了教育规律。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涉及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导向(党的领导、立德树人、办学方向)、人本主体(人民中心、队伍建设)、战略发展(教育优先、深化改革)和本土特色(立足国情、民族复兴),同样是在探讨教育规律。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探寻正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自由王国”。
坚持追求教育的质量
可以用3个关键词概括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前景:“中国自造”代表着自力更生、独立发展;“中国制造”意味着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智造”预示着又一个创新国家出现。从“自造”“制造”到“智造”,也标志着中国教育对质量的追求在不断上新台阶。
对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追求教育的质量就是追求优质的教育。共和国建立后大力发展人民教育,力求在规模上有所突破,也意识到应兼顾质量。改革开放后,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有质量地发展,“落后不是社会主义”。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95 年,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1996 年,提出教育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两个转变,“教育的质量第一”成为明确追求。高中中职示范性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一次次以质量为追求的改革带来中国教育一次次跨越式发展。
质量与数量并行不悖的教育发展,正在促成教育强国的实现。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面对着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在庞大人口基数上去发展有质量的教育?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来换取数量的突破。跨世纪以来,我们开始了质量与数量并行不悖的教育发展。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意味着教育发展的质量追求永无止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015 年首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未来5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十九大以来,进一步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坚持不懈地追求教育质量。习近平提出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最近,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尤其是强化课堂教学和改进教研,提高教育质量,触及了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杜成宪、张礼永、蒋纯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明建:嘉兴学院师范学院)
标签:中国教育现代化论文; 全国教育大会论文; 教育优先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觉悟论文; 教育对外开放论文; 集体办学论文; 人力资源强国论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论文; 共和国初期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论文;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