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_有效需求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_有效需求论文

略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3)04-0057-03

一、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转变

1.从供给着手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对发展战略有过许多论述并作过一些具体实践,如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未来的许多设想等。但真正科学意义之上的发展战略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从1949年至今,可把其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战略(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赶超战略(1958—1960年),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现代化战略(1964—1978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战略(1978年至今)。

以上前三个战略的共同特点是:在战略模式上,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战略重点上都是选择了重工业;在战略思想上都急于求成;在战略目标上都是高增长率;在战略手段上都采取了粗放经营;在战略方针上都奉行自给自足、闭关自守。成就是:奠定了重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基础,摆脱了对外国的依附关系,有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教训是:经济比例上未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建设资金上未处理好资金需求和资金短缺的关系;就业上未处理好剩余劳动力问题;对外关系上未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利用外部力量的关系;生产技术上未处理好经济发展同技术进步的关系;在两个生产方面未处理好人口再生产与财富再生产的关系;在人民生活方面未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教育培养后代方面,未处理好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的关系,教育经费偏少,使得整个人口素质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在经济领域首先展开,并以农业为先导,其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它的目标是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更长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再上一个新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战略方式上是以对外开放为显著特点,战略手段上是用加大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到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特殊标志。执行这一战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发展战略的工作者加以研究和解决(注:刘嗣明:《中国发展战略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以上划分,现在看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经济态势、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开放格局及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性变迁的大前提下的把握。如果从中国经济体制、经济态势、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开放格局及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发生了重大变迁后的新角度来看,上述所讲的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四种发展战略,其实总的可以归纳为一种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扩大供给,也就是从供给着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转变

其一,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将从计划转向市场,即从行政权力配置转向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等来配置,为此,也必然导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收入分配方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等相配套的新系统。可见,随着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必将导致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资源配置方式、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动力等的重大转变,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战略条件的转变。

其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在向集约化方式转变,企业在向适度规模发展,小而全在逐渐为合理分工取代,成本—效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企业乃至个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明显增强,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一旦诞生,将迅速地为他人模仿,并在社会迅速推开,从而一方面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这些产品的生产过量。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种转变,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战略条件的转变。

其三,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转变。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态势下,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采购十分容易了,但产品销售却变得异常困难;政府无需为资源短缺而为难了,但企业减产、减员以至劳动者失业又成了新的难题,要从过去分配短缺变为了现在消化剩余,个别官员从过去在分配短缺中“寻租”又变为现在在采购剩余中索贿;居民从过去买难变成了现在的有钱就有一切(当然是合法的),但又出现了就业的严酷竞争、失业的严重威胁。正如科尔内所讲:“对古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引者加)企业有约束力的通常是需求约束,而对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引者加)企业则是资源约束。”(注: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这样的新形势,也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条件发生了根本转变。

其四,中国经济运行的国际联系发生了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况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注:刘国光:《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发生更为密切、深广的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产生更为有力的互动。而世界经济也是一个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总格局,作为“策源地”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过剩还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广泛漫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这种新形式,也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条件发生了根本转变。

其五,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发生了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深入推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建立及市场经济理念日益被肯定并发挥作用,价格与价值严重扭曲、不反映供需关系的局面得到了极大转变。由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厂商主权作用而偏向厂商,随之价格对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加之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导致需求不足的其它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从而出现了供给的普遍相对过剩,即需求的普遍相对不足。在这种经济态势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成了“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相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就转变成了“大力增加消费,努力扩大需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依赖的条件已发生上述历史性变迁,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转变。

二、从供给着手的经济发展新战略

1.增加有效供给是新战略的根本任务

尽管中国面对相对需求不足的崭新环境,但中国依然不能忽视增加供给。这是因为:

其一,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任何国家,生产能力即供给并未大于人们的绝对需求即需要,人们的绝对需求即需要总是大于社会生产即供给能力的。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增加供给能力,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如果忽视了这一根本任务,以为在相对需求不足、相对供给过剩的条件下,就可以用收缩生产,或者可以用减少供给的办法来解决相对供给过剩的问题,则是十分错误的。那样,即使这一问题能解决,也是无意义的。

其二,今天的供给,与过去在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条件下也有了实质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要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再不能只求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张、产品数量的简单增加了。如果增加的是无效供给,则只能进一步加剧供给过剩。只有生产出功能新颖、质量优良、式样新潮、规格全面、引起消费者兴趣、迎合消费者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

其三,从供给的角度看,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在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都要扩大生产、增加供给,这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但新战略的扩大供给要在“有效”供给上下功夫,这又使得新战略与原战略从供给的角度显出不同。

2.扩大有效需求是新战略的主要任务

如果说增加“有效”供给是新战略与原战略从供给的角度看的一大重要差别,那么,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则是新战略与原战略从战略切入点上的一大显著差别。

在如何对待生产、积累和消费问题上,我们过去往往是重生产、重积累而轻消费。如果说,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把立足点放在增加积累、增加生产,扩大供给上,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行事,把立足点仍然放在无限扩大供给上,只会使经济的运行更为恶化。应当看到,在生产与消费这对矛盾中,消费不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我们真想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不是假想的话,我们就应该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增加收入、拓展市场、扩大消费上。拓展市场,扩大消费,绝不是要轻视生产,忽视生产,而正是为了使经济得到更快发展(注:刘光杰:《过剩经济:一个值得研究和认真探索的课题》,《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自然追逐,只要需求有了,市场拓开了,就不愁无人来供给、来生产。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开拓市场、扩大销路,就是发展生产、扩大供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供给并不一定能够创造需求,但是需求一定能够创造供给。

这就是讲,过去我们从资源短缺、资金不足角度来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现在必须作根本的调整,过去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只考虑资源短缺、供给不足的思维,现在必须更新。现在必须要考虑市场制约、需求不足。而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也就在于需求能否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没有需求,再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难以落实。正是如此,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重要任务,要寻求扩大有效需求的措施与办法,并且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新的战略的突破口。

3.以需求扩容供给是新战略的显著特点

从根本上讲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永恒的、常新的任务。而要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然而当经济的发展受到需求的制约,产品的价值实现遇到障碍,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不能正常循环,经济运行的链条因需求不足引致销售不畅而必然要中断时,中国要发展经济乃至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通过克服需求不足、消除需求障碍才能实现。

因此,中国在新的需求不足态势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是以需求的不断增加来不断扩容供给,或者讲是以需求为供给开路、以需求来带动供给,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崭新的特点,不建立这一全新的思维,仍以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然要增加生产、扩大供给,从而仍着重从扩大供给、增加生产入手来发展经济,甚至不论生产的是什么、供给的是什么,只要简单地、重复地生产出来,这样经济就不能发展,甚至会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倒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把新的战略着重点,从过去的着重从供给入手转入现在的着重从需求入手,把过去的战略措施从如何解除资源短缺和供给制约转入现在的如何克服市场狭小和需求制约。“由此我们看到,当过剩经济真正出现的时候,能否有效的去拓展市场、扩大容量,增加市场吸纳产品的能力,便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能否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环节,市场问题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注:刘光杰:《过剩经济:一个值得研究和认真探索的课题》,《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正是从这一关键意义上,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持续的需求不足出现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尽管我们过去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战略,其实现在应将其归为一种战略——克服资源短缺、供给不足的战略。还是从这一关键意义上,本文又认为,在中国经济持续的需求不足出现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将出现向克服市场制约、需求不足战略的根本性变迁。

三、增加有效需求新战略的意义

1.解决经济微观层次的新问题

增加有效需求的新战略,将要求企业从扩大需求、开拓市场入手,不是一味地只注重扩大生产,不重视销售,从而导致产品愈生产愈积压;而是把企业活动的重心转到市场上来,积极地开拓市场、扩大销路,使已生产的产品尽快地销售出去,顺利地实现其价值,加速资金周转,疏通经济梗塞,遏制减产、裁员,从而为进一步的扩大生产创造条件。怎样才能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增加需求、促进消费呢?这就要求厂商不断研制新的产品、不断创新产品功能、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不断改进销售方式、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及领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这一切也都是消费者所高兴的。因此,从市场、需求着手的新战略,将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由此可见,以拓展市场、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为着力点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使中国处在需求不足这一新的大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更为平稳、健康,也使广大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2.解决经济宏观层次的新问题

以扩大需求、开拓市场、增加消费为着力点的新战略,在促进了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产品销售、资金回笼、产量扩大、就业岗位增加的同时,就必然导致宏观经济层面的社会生产力正常发挥作用甚至不断发展,增加社会的总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减少社会动荡,促进社会稳定。反之,在中国经济已运行在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之时,如果我们仍不调整中国经济的战略方针,仍从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着手,则在导致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产品销售难、资金回笼难、减员裁员等的同时,也必将致使宏观经济层面的生产力更为闲置甚至破坏,广大职工就业更为困难,从而引起社会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并促成社会动荡。由此可见,当中国经济运行在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之时,我们必须把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到以增加有效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开拓产品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为着力点的新战略上来。只有这样,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更为健康、景气。

3.实现经济的供需均衡

综观世界及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非均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均衡只是经济运行的特例,实现经济的供需均衡是各国包括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促使处在非均衡常态中的经济向均衡的方向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中国经济已从原有的供给不足的非均衡态势进入新的需求不足的非均衡态势,在需求不足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运行的常态及大环境的新形势下,以大力扩大需求、努力增加消费、不断拓展市场容量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克服中国经济的需求不足,促使中国经济从需求不足的非均衡尽可能地向供需均衡的方向靠近,从而克服中国经济因需求不足导致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局面的种种问题。

4.实现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即商品经济条件下,(无需支付货币的)需要几乎都转化成了(要支付货币的)需求,因此,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即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就从满足人们的需要转化成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在需求不足的新态势下,生产的产品因受到需求的制约而梗塞在商品转化成货币的环节,不能去为满足需求服务,这就使得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即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未能实现。因此,增加有效需求的新战略,就通过增加有效需求,为生产的产品找到了最终的去处,从而实现了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

5.实现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整个经济的全面的、长期的、平稳的、不断的发展,即实现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经济的不断的、长期的、稳定的增长。没有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在中国经济已进入需求不足的大环境,需求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当前及今后常态的条件下,实现以扩大需求、增加消费、拓展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克服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负作用,抑制整个经济的减速、衰退,刺激经济的有效增长,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持续增长、不断发展,就为中国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