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的儿童保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论文,儿童保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卫生与保健
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环境,有其特殊、重要的保健意义。
一、创造良好的小气候
居室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居室的“小气候”(气温、湿度、气流和辐射)综合作用于人体,对小儿的体温调节产生影响,若超过其生理适应限度,就会使小儿着凉或受热。
适宜的室温,冬季18~20℃,夏季26~29℃,有利于机体保持热的平衡。居室内有适宜的湿度,冬季不小于35%,可明显地减少寒冷季节小儿皮肤皲裂、冻疮、鼻出血和上呼吸道感染;夏季不大于70%,可避免因湿度大,妨碍汗液蒸发而中暑。冬季要尽量避免墙壁对人体的负辐射作用,墙壁冷,皮肤温度高,热流从人体向周壁放散,为此,儿童床不要贴墙放,特别要远离外墙。
二、减少居室污染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对有毒物质或致癌物质较成人敏感,属“高危人群”。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简便、有效方法就是“通风”,冬季可利用窗上小窗通风,或在孩子离开房间时彻底通风一次。还要尽量清除污染源,如家长不在室内吸烟;新装修了房间、油漆了家具,要经充分通风,干燥之后再让儿童进住。噪声也是一种污染,在噪声的长期困扰下,儿童会出现烦躁易怒、吃饭不香和睡眠不安等现象。大音量的音响不绝于耳,搓麻、玩扑克的喧闹声。动辄争吵、呵斥,不停地唠叨等,都是家庭噪声的污染源。
三、提供平衡膳食
儿童的“口味”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对食物的喜、恶,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为了孩子长远的健康,家庭膳食应该不断汲取营养科学的成就,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配膳。许多“现代文明病”,诸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等,中老年多发,但其病理改变往往开始于童年,这些病的发生,都与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多样、平衡、适度。我国古代医书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体现了多样、平衡的膳食原则。人们一向主张的“食不过饱”就是适度。
四、防止疾病的相互感染
家庭里的被褥、盆、巾、碗、筷等,常常是大人、孩子混着用。于是,像红眼病、沙眼、癣、疥疮、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以至淋病等,也会因此而相互传染。为了孩子的健康,生活用具应提倡专用,特别是每天都要接触的盆、巾、碗、筷等不仅要专用,还要经常消毒,被褥常晒。家庭中实行分餐或用公筷、公匙,似乎失之亲密,但坚持下去,习惯成自然。大人感冒了,注意不要接触孩子的玩具、食具,暂时不亲自去护理孩子,因为“手”是重要的传染途径。此外,病人与家人分屋睡、分开吃,也是避免一人感冒,全家躺倒的好办法。
五、讲究心理卫生
家庭本该是温馨的。但有些家庭,大人经常争吵,对孩子动辄打骂。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精神不愉快,感到不安、压抑,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异的现象,如口吃、遗尿、夜惊、缄默,以及不自主的“挤眉动眼”等。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家庭要讲究心理卫生,使孩子感受到爱(不是溺爱),在和谐、宽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成长。
六、谨防意外伤害
一般,人们视家里为“安全岛”,出门才需多加小心。然而,据统计,儿童发生意外伤害,最多的还是在家里。家长对潜在的危险失去警觉,是最大的隐患。一个不会爬的孩子,却可以向后蹭而摔下床来;就在大人接电话的几分钟里,婴儿躺倒在浴盆里,水漫过了口鼻;床紧靠窗台,一阵风刮开了窗户……家长应该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诸如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屋里,不要把孩子托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毫无生活经验的大孩子来看管。家中要辟一处安全的儿童天地供孩子玩耍。玩具要符合安全要求。对稍懂事的孩子,要让他们初知什么叫危险,怎样才安全。
七、加强护理,促进康复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对于小儿来说,疾病护理的作用就超过了“七分”。喂水、喂药、翻身、按摩;烹制各种“病号饭”;安慰、体贴使病儿心境平和、乐观;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等等,都显示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确实是医院所不能替代的儿童保健阵地,对预防疾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加速疾病的康复有着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