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对独联体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颜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6)02—0025—06
自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开始,独联体的一些国家接二连三发生“颜色革命”,据这些国家反对派领导人称,他们发起这场“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俄罗斯对本国的控制和影响,摒弃苏联时期传承下来的体制,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最终融入西方社会。但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颜色革命”的后果与反对派领导人的目标大相径庭。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后,国内经济不振,西方对格“民主化进程的倒退深表担忧”,萨卡什维利总统已被西方媒体称为“高加索的新沙皇”。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成为“陷阱”,“橙色”阵营裂痕加深,各派争权夺利。国家经济情况不佳,新政府向人民许下的“创造经济和社会奇迹”的承诺已成为泡影。2005年经济计划增长8%,而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2.8%(2004年同期为12.1%)。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减少90%,拖欠的工资总额增长15.9%。① 总统尤先科的支持率从2005年2月的32.4%降至11月的14.3%,国民对政府的支持程度也处于总统大选后的“最低水平”。
吉尔吉斯斯坦在“郁金香革命”后情况更糟。政府提不出明确的经济计划,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领导班子内斗激烈,南部冲突问题仍未解决,群众示威游行时有发生,要求总统、总理辞职的呼声不断,国家已“处在政治危机的边缘”。②
“颜色革命”除了给相关国家政局造成不稳定,还给整个独联体地区带来不小的冲击波,使地区局势趋于复杂多变的局面。
一、独联体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
独联体原本就是一个结构松散、定位模糊的协调组织。“颜色革命”使独联体内部分化组合加速,矛盾丛生,凝聚力削弱。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于2005年1月5日签署《喀尔巴阡宣言》,宣称“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革命掀起了欧洲解放的浪潮,它将使自由与民主在欧洲取得最终胜利”。③ 2005年8月23日,在独联体各国元首喀山峰会前召开的外长会议上,格鲁吉亚代表团拒绝草签独联体有关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共同文件,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提出的推动独联体改革的一些重要措施投了反对票。在随后召开的喀山峰会上,格鲁吉亚总统拒绝在首脑会议通过的各项文件上签字。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为争取经济自由,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开始策划“巴库—杰伊汉2号”的输油管线,即一条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格、乌到波兰边境的油管,其目的是打破俄对里海能源外运的垄断,为本国创汇。更出乎意料的是,土库曼斯坦在喀山峰会上宣布改变加入独联体的形式,由独联体的完全成员国改为联系国。俄《晨报》就此评论说,“独联体的分裂在喀山开始了”。④
“颜色革命”后,独联体经济、政治实体多元化格局的发展进一步侵蚀了该组织的根基。独联体成立以来,其成员国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先后组建了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组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次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维护了次区域的安全,但从总体上看,这样做使独联体更加松散。“古阿姆”联盟是1997年在西方支持下,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组建的一个非正式地区联盟。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建设一条向欧洲输出里海油气的运输走廊,以此加强成员国与欧洲国家的联系。它建立后曾一度“处于休眠状态”。“颜色革命”后,该组织又重现活力,并加重了政治色彩。2005年4月22日,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举行的“古阿姆”首脑会议发表声明,强调要把该组织变成一种能促进各成员国发展的机制,以此推进成员国的民主化,最终实现与欧洲一体化的目标。5月28日, 该组织在雅尔塔举行第二次会议,重申它的欧洲大西洋主张,决定加强与欧盟、欧安组织以及北约的合作。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发言中声称:“古阿姆”“将在里海—黑海地区的民主繁荣中发挥重大作用”。俄《新消息报》评论说,“古阿姆”“正在独联体地区崛起,在不久的将来,它也许不仅仅是经济联盟,还会是朝着脱离俄罗斯靠近西方方向发展的政治联盟”。⑤ 此外,2005年8月中旬,尤先科和萨卡什维利提议在前苏联地区建立“民主选择共同体”。该组织除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外,还将包括波罗的海—黑海—里海地区的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波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阿塞拜疆,其目的是要让该地区“摆脱某种分界线和对抗思维,促进现有冲突的解决,推动人权保障事业”。⑥ 该组织首次论坛于2005年12月1日在基辅举行,有9个总统和议长参加宣告该组织正式成立。俄《生意人报》指出, “民主选择共同体”的出现标志着独联体内部形成了两个“明确的阵营”,“成了独联体命运的一个转折点”。⑦
二、俄美争夺加剧,地区局势动荡
“9·11”事件发生之初,美俄在反恐上出于互相借重, 双方在独联体地区渗透的争斗并不突出,独联体地区局势总体上较平静。然而,美国在反恐达到阶段性目标后,便开始在独联体地区发动攻势,大力推行遏俄、弱俄的既定战略,挤压俄的战略空间,抢占俄的势力范围。美国的举措之一便是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继策动“颜色革命”,制造政权更迭,力图把这些国家纳入美的势力圈。“颜色革命”除了引发上述国家的政治动荡外,还成了尔后整个独联体地区起伏不断的动荡根源。
(一)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受“颜色革命”的影响,也试图在本国克隆“颜色革命”。近年来,西方不断批评普京搞政治独裁,远离西方民主观念和模式,并启动“倒普运动”。2005年7月,美国会决定拨款8500万美元用于“促进俄罗斯的民主改造”,其中500万美元用于帮助“俄罗斯社会团体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俄境内的外国非政府组织正在积极行动。它们打着民主自由和人道主义的旗号,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目的是在俄扶持“真正的民主政权”。在西方的支持和鼓动下,俄反对派正跃跃欲试,企图在俄发动“白桦革命”。一个名为“声音”的反对派组织制定了“行动方案”,打算于2007年俄议会选举时“采取行动”,届时宣布“选举大规模作弊”,以此为借口组织群众上街游行。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阿塞拜疆的几个主要反对派组织“木沙瓦特”党、阿人民阵线和阿民主党便组织了议会竞选联盟。它们与国际组织和美国驻阿使馆积极合作,公开宣称,如当局不能保证2005年11月举行的议会选举诚实与公正,就将发起“橙色革命”。其支持者还提前穿上橙色服装,戴上橙色标志,在巴库街道上游行。阿塞拜疆当局于2005年10月先后解除了多名涉嫌支持反对派闹事的高官职务,才保障了议会选举顺利举行,避免了“颜色革命”的发生。白俄罗斯反对派企图借鉴吉尔吉斯斯坦的“经验”,把卢卡申科总统拉下马。西方为此向反对派提供了大量资金,仅欧盟就向白俄罗斯反对派媒体资助了900万美元。目前,紧张激烈的竞选活动已经开展,白俄罗斯当局正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中亚各国反对派也都比较活跃,各国围绕选举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政局动荡难以避免。
(二)中亚“三股势力”利用“颜色革命”之机兴风作浪。“9·11”事件后,在国际反恐力量的打击下,中亚三股势力虽受到了一定遏制,但由于阿富汗局势继续动荡和伊拉克战乱以及塔利班势力的复活,又开始重新整合。而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骚乱又给三股势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乌伊运”、伊斯兰解放党和“东突”等极端组织沉寂数年后又开始活动。2005年5月,“乌伊运”、伊斯兰解放党和一个名为“阿克拉米亚”的宗教团体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制造了大规模骚乱事件,导致16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活跃在中亚的“东突”势力声称要利用“颜色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拓展“疆独”活动。
(三)俄与独联体一些国家的矛盾和纠纷尖锐化。“颜色革命”前,俄与独联体一些国家围绕领土、边界、驻军、能源、民族自治等问题的矛盾和分歧,通过谈判,一般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或缓和。“颜色革命”后,相关国家的新领导人由于奉行亲西方路线,受西方支持,对俄政策开始强硬起来。格鲁吉亚新领导强烈要求俄撤走驻格的军事基地。乌克兰的“橙色政权”拒绝与俄协调加入世贸组织的日期,拒绝签署有关统一经济区的部分协议,停止成立由俄、乌、德三方组成的天然气国际财团,收回俄在乌管辖的部分输气管道。摩尔多瓦“自主革命”后,其领导人奉行亲西方路线,中止了与俄的“密友”关系,把与欧盟一体化的方针放在首位,拒绝在俄提出的解决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计划上签字,并以“最后通牒”方式要求俄从该地区撤军。在此情况下,俄决定将供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的国际价格;供摩尔多瓦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80 美元提高至每千立方米160美元;供格鲁吉亚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63 美元提高至每千立方米110美元。⑧ 俄还对乌克兰一度实施了“断气”制裁。俄对上述国家实行“天然气打击”被西方认为是对这些国家企图“挣脱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寻求加入北约的举动进行惩罚”。上述举措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反俄浪潮”,加深了俄同这些国家的裂痕,促使它们加快向西方靠拢,并使越来越多的独联体国家被迫走上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道路,从而使原本“独多联少”的独联体更加松散。
(四)俄美在中亚争夺愈演愈烈。“9·11”事件后,美借反恐进驻中亚, 开始对中亚全面渗透。美反恐达到阶段性目标后,仍企图继续在中亚驻军,以便在该地区站稳脚跟,排挤俄罗斯。起初,中亚一些国家和俄罗斯希望借美之手铲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遏制中亚极端势力的扩张,对美驻军提供了一些帮助。然而,事实使中亚一些国家和俄认识到,美驻军中亚并不能确保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相反,美借机强推“民主改造”,策动“颜色革命”,危及一些国家的政权安全和地区稳定。一些中亚国家开始向美施加压力,要求美从中亚撤军。2005年7月5日,上合组织阿斯塔纳首脑会议发表宣言,要求美制定从中亚撤出军事基地的时间表。而乌兹别克斯坦则接二连三地公开逼美从乌撤军。迫于压力,2005年7月25日至10月10日,美防长和国务卿等高官频频造访中亚有关国家,设法维护美在该地区的军事基地和石油利益。俄罗斯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首先,俄加强对中亚安全领域的影响,如计划将驻吉尔吉斯斯坦的部队数量翻一番,向吉提供数百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在塔吉克斯坦建一座空军基地;派部队悄悄驻扎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美军汉纳巴德空军基地附近;与哈、吉、塔建立四国“军事联盟”;与乌签署联盟关系条约等。其次,密切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关系,如与哈、土等国续签石油和天然气运输协定,保障其油气依靠俄管道外运。再次,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拉近彼此距离。
从近期看,“颜色革命”后,中亚各国对俄的战略和现实需要不断上升,重新加强与俄的合作。俄《专家》周刊2006年1月16日载文称,2005 年俄在南部地区“挫败了某些势力袭击俄罗斯的‘软腹部’、破坏中亚国家稳定的企图”,“莫斯科在中亚的地位得到加强”。但必须看到,美不会放弃中亚这块战略宝地,必将以其强大实力,针对俄的动作做出相应的部署,予以反击。而中亚国家也愿在俄美争斗中牟利,因此在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美的依赖。此外,俄美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都不会在中亚公开翻脸。俄美在中亚的争夺将长期持续下去。
三、独联体仍有生存基础
“颜色革命”虽然严重削弱了独联体的凝聚力,但并没有摧毁它生存的基础。独联体各国在前苏联毕竟共存了70多年,它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向心力。因此,独联体具有激活生命力和继续生存下去的潜力。
(一)独联体各国间,特别是它们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难以割断。拿乌俄关系来说,两国在许多方面特别是能源方面相互高度依赖。国际能源机构在2004年底的一份报告称,“对于俄罗斯制定的任何一项出口战略来说,乌克兰是必不可少的。俄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有80%是通过乌克兰转运出去的”,而“乌克兰所需要的天然气和石油分别大约有80%和90%来自俄罗斯”。⑨ 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后,俄乌虽然政治上纠纷不断,但两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目前双边贸易额已突破 20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
(二)独联体各成员国在政治和安全方面也存在密切的依赖和互补关系。对俄来说,独联体是其利益范围,是抵御美国和北约的可靠屏障,更是俄重振大国地位的依托。独联体其他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基本是与俄罗斯相似的总统集权的政治体制。而西方国家对独联体推行的“民主改造”,其锋芒正是指向这种总统集权体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很担心“颜色革命”,不得不互相寻求支持,特别是对俄的依靠。在安全方面,苏联解体后,除俄以外的独联体国家由于没有国防基础,也无资金投入,军事上无实力可言,十分担心外部势力的颠覆。特别是中亚国家又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此他们非常需要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2005年10月中旬,独联体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博尔久宣布,俄将与哈、吉、塔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护该地区免受外来军事威胁”,“防止爆发‘颜色革命’”。⑩
(三)独联体各国人民几十年共处创造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是维系各国人民共生的紧密纽带和内在向心力。独联体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与俄罗斯人民是接近的。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1月20日载文说,在“橙色革命”的乌克兰,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自己不论是在种族方面还是在民族方面都与俄罗斯关系紧密。因此,认为尤先科能够一手将乌克兰扳入西方轨道的想法是幼稚的”。独联体为各国人民“提供了许多机会”,如交通、就业、相互承认学历等。“这些问题对总统并不重要,而对于老百姓是非常重要的”;独联体解散将“使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普通百姓遭殃”。(11)
(四)随着俄国力的恢复和提升,俄影响独联体,维护其生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苏联解体后,由于俄国的衰退及其对独联体政策的失误,俄对独联体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但从根本上说,俄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俄政局稳定,经济增长,以及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这种地位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俄主导独联体的杠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治上的调停作用。目前,独联体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冲突,如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领土争端,摩德涅斯特河沿岸归属问题,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民族纠纷等。这些问题和俄有着直接的关系,上述国家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争端无法离开俄罗斯。二是经济的制衡作用。在一系列“颜色革命”后,俄开始反思其独联体政策,把独联体分为“无色”和“有色”两种阵营,“有色”阵营在能源购买领域被剥夺原有的一切优惠,而由市场机制定价。“颜色革命”后,乌克兰一方面继续享用俄的低价能源,一方面又奉行亲西疏俄的政策,在此背景下,俄中断对乌的天然气供应,其目的就是以此警告“不听话”的独联体国家,巩固自己在独联体的权威。三是军事保障。针对美国驻军中亚,挤占俄战略空间的图谋,俄开始加强了对中亚安全领域的影响,巩固俄的军事存在。俄国防部最近还增加了“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完善境外军事设施和基地的经费”,以“完成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部署联合部队的任务”。俄《独立报》说,“俄罗斯依旧把军力视为对独联体国家政策的要素”。(12)
面对独联体的危机,多数成员国在喀山峰会上发出了要求改革的呼声。独联体的走向,关键要看俄罗斯对独联体采取的新政策措施是否得力,要看独联体的改革能否化解各国的矛盾,给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四、独联体一些国家为防“颜色革命”,加强执政根基建设
独联体未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对“颜色革命”威胁和危害已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吸取了教训,采取了相应措施,加以防范。这也是独联体地区目前局势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加强立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限制和制裁。2005年11月23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一项名为《对俄罗斯几项法律进行修改》的法案,该法案“旨在关闭与政府或普京总统意见不合的组织”,“禁止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俄罗斯设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并严格限制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接受外国资金”。此举旨在防止‘橙色革命’在俄罗斯上演”。(13) 白俄罗斯议会在2005年先后通过了对《政党法》、《社会团体法》和《刑法》的修改和补充,制定了《反极端主义法》。新《政党法》和《社会团体法》规定,白俄罗斯的任何政党和社会团体一律不许接受外国的资金或物质援助。《反极端主义法》规定,“破坏国家安全,企图以暴力改变宪制”也是恐怖活动。新《刑法》规定,向外国提供关于白俄罗斯国内形势的虚假情况和损害国家信誉的人,将被处以6个月的拘留或判处2年徒刑;向外国呼吁损害白俄罗斯主权、领土和国家安全的人,将被拘留6个月或判处3年徒刑。《刑法》还规定,对非法举行的游行、示威和集会将给予坚决打击。哈萨克斯坦议会审议了《国际或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哈分部或代表处活动法》草案,内容还包括对上述机构重新登记,上述机构对国内非政府组织的资助需获得哈地方执行机关的许可,上述机构的活动不得有政治目的,禁止企图暴力改变宪法体制,激化社会政治问题,挑起社会矛盾,引发社会混乱等。哈萨克斯坦修改后的《选举法》规定,从竞选结束到正式公布选举结果前,禁止举行集会和游行。
(二)稳步推进政治改革。普京对西方记者说,稳定是他的主要思想,俄“不反对前苏联地区的改革。我们只是谨慎行事,确保变革不以混乱收场”。(14) 普京还说,“民主不表示无法无天和无政府主义”,“更不要说是以违反现行法律的方式”。(15) 针对西方推行的所谓“民主改造”,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强调要“稳定优先”,说哈在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改革时不会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必需考虑到本国特点;政治改革将在现行宪法的框架内稳步推进。
(三)加强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纳扎尔巴耶夫于2005年初出台了哈社会福利计划;2005年内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增加幅度达32%;从2005年7月1日起大幅提高奖学金数额;从2006年1月起,国家将拨发补贴, 用于照料一岁以下的儿童,并为低收入家庭18岁以下的孩子提供补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为维护国家稳定,一直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放在首位。据白俄罗斯官方公布的资料,2004年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2,300美元;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是独联体国家增速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联合国公布的人文发展指数报告,白俄罗斯在177个国家中名列第67,在独联体国家名列前茅。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免费医疗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而且还注重扶助多子女家庭、孤儿、残疾人、老战士等弱势群体。每年用于社会保障的开支占政府预算开支的三分之二以上。普京也宣布,2006年俄政府要出资约50亿美元用于发展公共事业,推行卫生、教育、住房等改革,核心是增加职工工资和退休金。根据规划,职工工资将平均增长33%。
(四)为权力交接作人事、制度上安排。2005年11月14日,普京宣布大幅调整权力机构班子,任命总统办公厅主任、“圣彼得堡帮”核心人物、40岁的梅德韦杰夫为第一副总理,52岁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兼任副总理。俄媒体认为,此次人事安排表明,无意连任总统的普京在为 2008年总统选举作准备。普京挑选接班人,旨在维持对“后普京时代”的政治影响,确保他确立的国家发展模式得以传承。同年5月19日,普京还签署了国家杜马议员选举法,规定只有政党提名的人才能参加俄杜马选举;在地方立法会议上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可向总统提名自己的地方行政长官。俄舆论认为,目前在俄罗斯“最有实力和影响的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在杜马拥有三分之二的席位,“在地方掌握无限的权力”。普京加强政党体制建设有利于巩固“政权党”“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确保政权的继承性(16)。
总的来看,美国等西方势力在独联体推行“民主改造”,策动“颜色革命”的做法已受到该地区人民的反感和抵制。“颜色革命”正在退潮,其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同时,美国策动“颜色革命”的做法是否符合其战略利益,在美国国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另一方面,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算重点推行“颜色革命”的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对派处于弱势,且政府有各种应对措施。因此,可以预计,近期内,独联体局势虽然将继续动荡,但产生“颜色革命”“多米诺效应”的可能性不大。
(文完稿于2006年2月10日)
注释:
① 俄新社2005年11月20日。
② 俄《专家》杂志2005年9月26日
③ 俄塔社2005年1月5日。
④ 俄《晨报》2005年8月7日。
⑤ 俄《新消息报》2005年3月3日。
⑥ 俄《生意人报》2005年8月26日。
⑦ 俄《生意人报》2005年8月26日。
⑧ 俄《权力》周刊2005年12月19日。
⑨ 俄塔社2005年3月26日。
⑩ 俄《新消息报》2005年10月13日。
(11) 俄《新消息报》2005年3月3日。
(12) 俄《独立报》2005年10月10日。
(13) 俄《莫斯科时报》网站2005年11月24日。
(14) 美《商业周刊》2005年8月8日。
(15) 俄塔社2005年5月9日。
(16) 俄新社2005年5月24日。
标签:俄罗斯总统论文; 俄罗斯乌克兰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乌克兰冲突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苏联解体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