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鸟”意象看商周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化根基论文_于聪

从《诗经》中的“鸟”意象看商周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化根基论文_于聪

(西北大学,陕西省 西安市 710127)

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与经验的结晶,《诗经》内容繁丰,涉猎广泛,广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用来表达情感的意象众多。本文将对《诗经》中较为常见的鸟意象进行分析,找出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的文化根基。明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男女恋爱婚姻、宗教观念及风俗习惯等。

关键词:“鸟”意象;《诗经》;文化根基;天人合一

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一词最早由刘勰提出,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诗歌抒情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而意象的运用也并非诗人肆意取一物用之,此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象,是因为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使读者窥意象而识作者之情,这就需要诗人与读者在同一种文化氛围之下,才能在共同的认知上进行情感的交流。王长华在《诗论与子论》中讲到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感的统一,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是构成全诗审美境界的基本元件”,所以“一首诗作为诗人创造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每一个意象都是全诗的有机元件,或深化为全诗的意境,或拨动诗篇音乐的律动”。因此想要更深入的品读《诗经》,一定要对其中的一般意象有大致的了解。《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写照,其中涉及我国古代先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习俗等方面对《诗经》中意象的影响。

笔者同样将“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我国古代先民首先希望求得生存,其次就是种族的延续,先民们在大自然中寻求自身的生存之路。人们傍水而居,摘食野果,开垦田地,种植庄稼,进行渔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久而久之,人对自然逐步深入认知,加深了对自然界动植物等自然中万物的了解,能够更好的融入自然,深入自然之中。此过程中,在满足了先民的生存繁衍本能的同时,人们的情感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渗透,于是人们在创作的时候开始将人事附会于天命,将人的行为与人的情感皆归于天道,从而获得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渠道。先民将自己的伦常与情感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并将万物人格化,从而抒发天人交互的情感,最终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经》中的意象种类众多,胡朴安在《诗经学》中提到《诗经》中“言鸟者三十九”。笔者试图通过浅析《诗经》中的“鸟”意象,了解先民的文学创作观念与社会文化间的某些联系。

(一)鸟意象

1.鸟意象与图腾崇拜

(1)《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商颂》中的一首祭祀诗,《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械氏之女,为帝誉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见诗中“玄鸟”即燕子,是商的图腾。诗中描写商民通过对本部族鸟图腾的崇拜使民众齐心协力,共同繁荣

(2)《大雅•生民》:“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鸟用翅膀保护着寒冰之上后稷。证明鸟对部族先民的保护。

(3)《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筛央央”,“鸟章”即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可见周部族对鸟图腾的崇拜。鸟的生育能力与保护能力可能是做为周族部落图腾的重要原因。《国语•周语上》讲:“周之兴也,簧弩鸣于岐山”也可以看出鸟在先民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鸟意象与婚姻爱情

(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在江边生长的一种候鸟,求偶时会发出“关关”一类的叫声,这种鸟尤为钟情,据闻一多《诗经通义》讲:“鸠之为鸟,而尤笃于伉俪之情,说者谓其一或死,其一亦即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这里用来暗示男女希望求得配偶且两人能够像“雎鸠”一样恩爱无伤。

(2)《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在今天鸳鸯这种鸟仍然代表着夫妻和谐恩爱,人们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鸳鸯早在《诗经》中就象征着爱情,先民看到双宿双飞的鸳鸯鸟便联想到自身的爱情,可见先民的智慧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3)《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鹑”即鹌鹑,“鹊”即喜鹊,鹌鹑成双成对,喜鹊报喜,一幅恩爱和谐的动态图画,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里反衬男子的薄情,女子遇人不淑。

《诗经》中以成双成对的各类鸟为意象,来寄托情感,或表达歆羡之情,或情感不顺反衬自己的哀怨。

3.鸟意象与君子

(1)《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鸣之声洪亮,能够震动四野,高入云霄。幽幽沼泽,鹤鸣其中,用来隐喻贤者隐于山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里的鹤是对贤者的赞誉。

(2)《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凤凰”乃先民眼中的神鸟,代表贤者,也寓意美好。

鸟,展翅翱翔于天际,俗语讲“站得高望的远”,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君子贤者有此眼界。鸟是先民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对此关注也居多。

4.鸟意象中的害鸟

(1)《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以“黄鸟”起兴,“黄鸟”即黄雀,喜食粮食。“黄鸟”作为意象代表着残酷的剥削阶级,盘剥百姓的劳动果实。《诗经》以驱逐“黄鸟”来暗喻对剥削阶级对民众进行剥削的反对。

(2)《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里的“鸠”为斑鸠,传说斑鸠食用桑葚过多对醉,这里用斑鸠来喻指沉醉于爱情的女子,表达了女子最终被抛弃的命运的垂怜。

(3)《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鸮”即猫头鹰,猫头鹰在夜间的叫声像鬼魂一样恐怖阴森,使人感觉十分恐怖,《毛诗品物图考》讲:“传鸮恶声之鸟也”我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当做“不祥之鸟”,且由于猫头鹰嗅觉灵敏,可以闻到将死之人身上的气味并发出声音,所以很多时候听到猫头鹰的声音后数日会有人死去,所以又称之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当做厄运和死亡的象征。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这里用猫头鹰来讽刺统治者的不良统治。

先民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的观察,将自己细腻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物像上,或以物像表达情感,从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二者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梁)刘勰.文心雕龙[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 118页.

[2]王长华著.诗论与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页.

[3]王长华著.诗论与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页.

[4]胡朴安著.诗经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第 155 页.

[5](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1页.

[6]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点校.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

[7]闻一多著.诗经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43页.

[8]冈元凤纂辑.毛诗品物图考[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论文作者:于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从《诗经》中的“鸟”意象看商周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化根基论文_于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