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大陆道教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新进展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然而,我国的道教研究在某些方面和国外的情况相比,差距甚大,显得非常落后。其结果竟使第一、二两次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没有中国代表参加。改革开放以后,在王明、任继愈等老一辈学者的倡议下,道教研究被列入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学者们决心打破道教研究中心不在中国的尴尬局面。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成立了以道教研究为主的宗教学研究所。卿希泰先生出任所长,调集一批学者,先后承担了《宗教词典》道教分支、《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和道教通史的撰写任务。京沪等地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道教研究。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国内已经成长起来了一支稳定的道教研究队伍,道教研究成果也日渐多起来。关于80年代道教研究的状况,已有不少人写文章予以介绍。本文只就90年代中国大陆道教研究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道教从东汉后期正式创立教团,发展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然而中国人编写的道教通史,一直空缺着,海外学者编写的为数众多的《道教史》都不系统、不完整,且过于简略,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道教发展的历史面貌。自80年代初开始,经过12 年努力, 川大宗教所终于在1995年底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的、完整的、系统的《中国道教史》的撰写任务。该书把道教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为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隋唐五代北宋为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南宋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明中叶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道教的逐渐衰落时期。全书即按照这种分期方法依次分卷作叙述,一个时期一卷,共分四卷,全面地阐述了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幅道教发展史的全景图。由于四卷本道教史站在当前学术高度对历来的道教史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吸收,从而使其研究的广度、深度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加,使其研究成果明显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同时,该书作者群各有所长,在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现。比如,对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作“社会学”、“政治学”的考察,是这部书很有特色的一条逻辑线索,也是它深化主题,联系现实的一种独特形式。又如,对道教宗教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发展的研究,对道教与儒、释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融合的关系的探讨,对道教科技的挖掘,对道教经书的产生、流传情况和版本的考证,对道教内丹学的阐述等等,都有全新的拓展和发现。尤其是对明清以及近代道教的研究,可资借鉴的成果极少,但该书作者通过自己去开拓,仍然写得很充实。任继愈先生称该书“对学术界有开创的功劳”,“足以反映我国道教研究的水平”,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道教研究中的难题之一,以往多种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历史上有混称两者为“道家”(或“老氏”)者,有分称两者为“道家”和“神仙符箓”者,而以混称居多。 现代学者则严格区别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作为学术的道家,显然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但问题又绝不如此简单。现在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已形成这样的共识: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种有离有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的动态关系。道家先于道教而存在,道教依托道家而创立。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在思想上,道教对道家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在道教内部,不同层次上的派系与道家的间距亦不一致:清修养性者最近,金丹服食者次之,符箓科教者最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中,道家与道教二元一体,亦即哲学与宗教的联合体,与儒、释二家三足鼎立。
对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目前已从泛论进入具体领域的研究。除了肯定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对道教与易学关系的研究。众所周知,《周易》长期以来被视为儒家的经典,易学史成了经学史的一部分。陈鼓应先生在一系列论著中,力主《易传》属道家学派的作品。詹石窗在《易学与道教文化》一书及其博士论文《道教与易学文化关系研究》中,也论证先秦道家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道教,则既继承了道家易学,又承袭了儒家易学,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其独特的炼养方术之易学体系。道教易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其流传的《太极图》开启了宋代的图书学派,并大大影响了宋代理学。
道教哲学是中国哲学这棵主干上的一个重要分枝,然而在过去那些名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根本找不到道教哲学的位置。在一些人的眼中,道教似乎过于注重方术而忽略了学理的探究。事实上道教哲学也有其绚丽夺目的光彩。李刚在《汉代道教哲学》的“导言”中对“道教哲学能否成立”作了充分的辨析,论证了道教哲学的存在。在该书中,作者还指出道教哲学主要是一种生命哲学。李刚在《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五章中,通过对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吴筠等唐代道教学者思想的剖析,向人们展示了宋明理学家经常讨论的哲学范畴和命题如“理”、“心性”、“道器”、“体用”等等,在唐代道教学者中早已论及,其受道教哲学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卢国龙的《中国重玄学》一书,对道教老学重玄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重玄思想作了详细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哲学思想的精致玄妙。张广保的《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一书,则引起了人们对道教心性论的重视。总之,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发掘,以后编中国哲学史者已不能再漠视道教哲学的存在。
对道教伦理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拓的道教研究的新领域。李刚的《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一书,提出道教伦理把生命现象与道德现象结合起来,以修身积德作为长生成仙的必要条件。书中概括道教的生命伦理具有主体性、可实践性、功利性、形象示范性及融摄性等特性。姜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则把道教伦理分为生命伦理、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试图建构道教伦理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作者还在其他文章中一再指出,道教伦理乃是对应于早期中国封建伦理的危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起着对儒家纲常伦理进行思想性和操作性的弥补功能。最近作者又在其新著《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中国道教伦理研究》一书中,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了道教伦理结构在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方面所发挥的巨大功能。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经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某小说与佛道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思想倾向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詹石窗所著《道教文学史》,可称得上是这个领域的荜路蓝缕之作。该书对“道教文学”这一提法的科学性作了论证,对道教文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总体特征以及各时期的演变规律都作了阐述。最近,张松辉所著的《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则开拓了对道教与文学关系的阶段性的具体研究。苟波的博士论文《道教与“神魔小说”》则全面考察了道教对“神魔小说”这一具体的文学题材的多方面的影响。
在近几年来的气功热的推动下,已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和气功爱好者展开了对道教炼养学特别是内丹学的开发研究工作。四卷本《中国道教史》对道教内丹学史上的南、北宗和东、西、中派的丹法都作了细致的阐述。胡孚琛在一系列论著中对道教内丹理论从现代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意义的假说。目前学者们对内丹学在强身健体、开发智慧方面的作用大多持肯定态度,而对道教内丹学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则大多持否定态度。由于研究者一般缺乏实际体验,故而内丹学的真面目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才能明白。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明以前的道教经书大部分收集在《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然而历来少有治《道藏》者。本世纪四十年代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已属凤毛麟角。八十年代以来,渐有潜心研究《道藏》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为《道藏》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该书对《道藏》中的所有道经一一进行考证,并对每篇道经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为研究道教者提供了诸多便利。朱越利的新著《道藏分类解题》,按现代科学分类法对《道藏》进行分类,并对每部道经作一点题式的介绍,颇受读者欢迎。
由于《道藏》编纂时间在明代,而后来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道经编纂工程,因此很难开展对明以后的道教的研究。鉴于此,现代学者决心编纂一部“新续道教经书总集”——《藏外道书》。通过几年的努力,巴蜀书社于1994年出齐了全部36册《藏外道书》。虽然由于时间仓促等诸多原因,质量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缺陷,但它收书达1000余种,为人们研究明清及近代道教提供了大量的典籍,确实功莫大焉。
无论是道教研究者,还是道教文化的爱好者,都非常希望有一本系统介述道教文化的专业工具书。然而直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大陆尚无一本道教辞典。1991年,黄海德、李刚的《简明道教辞典》出版,为人们了解道教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95年,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出版,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该辞典为目前规范最大、内容最全的道教工具书,它分类编排,可当作道教百科全书来读。
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西方学者对道家的评价很高,认为道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医治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病。那么道教呢?其实西方学者所说的道家多涵盖了道教在内。如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对道家科技思想的介绍,实际上主要是道教的科技思想。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在大力发掘道教智慧对现代人类的启示。目前已提出这样一些看法:(1)道教人生哲学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 它启发人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归真返朴,追求无忧无虑、安时处顺的精神自由境界,让人发现自我,把持自我,将人生提升到充满艺术精神的境界。(2)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环境是大宇宙,人为小宇宙,相互间有种交流共存的关系,因而主张对自然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关心爱护万物生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这有助于启示当代人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自觉的环保意识,牢记与自然万物共存才有美好人生的实现。(3)道教的养生方法对当代长寿学有借鉴价值。(4)道教心性修炼中的种种心理治疗法,对当代人的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具有缓解作用。(5)道教生命伦理学认为人生要获得幸福快乐、 健康长寿乃至神仙长生,首先必须重德,德性生命的完满是肉体生命最终成仙的前提。道教伦理规范中不乏代代留传的传统美德,如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济物积德,尊老爱幼,大度宽容,不取非义之财等等,这些对当代人搞道德建设不无裨益。总之,道教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可供现代人挖掘的东西。
标签:道藏论文; 道家论文; 道教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道教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文学论文; 读书论文; 内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