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模式风险控制问题探究论文_孙绍强

PPP项目模式风险控制问题探究论文_孙绍强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1900

摘要:任何项目都存在风险,由于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企业、政府要准确分析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保证项目规划的合理性与计划的可行性,采取合理的风险对策,形成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从而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可能产生的损失。

关键词:PPP项目;模式;风险控制

1 PPP模式风险的分类

1.1 政府风险

政府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层面的风险,涉及各级政府团体和官员,发生在建设期之前。在政治风险的表现中,政府决策风险比较突出,引发该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关的决策方式复杂,对于PPP项目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政府机关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造成了政府机关项目决策出现错误,而且因为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府政策的时效多变性致使风险发生概率大大提高。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国家急剧发展出现用电量急剧增加现象,但是由于国家供电量不足,引发了全国大面积、长时间的民民用电不足情况。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在当时是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是整个国家的电力来源,但是由于设备问题无法在短期时间内引进设备增大发电量。在1987年7月,菲律宾政府颁发了政府令,允许私人企业进入电力市场,以BOT方式进行建造电厂,向政府电力公司售电。3年之间,国家发电量大大增加,其他电网公司也向私营企业购电,甚至一些用电大户自行建造电厂。由于政府没有正确规划电力政策导致国家发电量急剧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

1.2 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合同双方无法控制,在签订合同之前进行规范,在合同履行的时候发生不可抗拒的时间或者情况,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导致合同无法进行。由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案例有许多,如某西方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在我国某省的一个项目中标,该地省政府与该公司合作,允许部分特权并签订协议,起初该项目进展良好,逐渐取得收益。但由于某些包括该公司所在国的西方大国,不顾国际人道主义,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伤害我国公民,对我国主权实施严重侵犯,对于突如其来的国际局势动荡,该公司已然无法在我国进行融资建厂,所以该项目终止。对于不可抗力风险的防范,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充分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应该明确风险发生时双方承担的责任。如果协议风险是有其中一方进行承担,则需要明确承担一方的利益回报。例如在战争、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发生时候,如果项目损失全部由私人公司进行承担,则该公司可以要求进行补偿。政府和企业双方应当对风险进行合理分配,共同来承担风险。

2 风险控制

2.1 加快立法实现

面对合作各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目前缺失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国外,法国建立了PPP法律政策来指导PPP项目的实施和运营,意大利采取行政诉讼等方式来解决争端,美国则实施了联邦立法和州立法,包括采用以PPP为名称、章节或者条款的立法法案。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立法成标准文本能够从政治、市场和项目本身角度上降低项目的风险,更有效的推进PPP项目的建设设施,更有利于项目各方目标的实现。从国内一些工程来看,如大理市生活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系统工程,大理市政府就垃圾收集清运责任制度、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使得系统的运营有章可循,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就我国目前立法来看,国家法制办在2017年发布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我国把PPP立法已经提上日程,但有几点问题还值得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纵观目前的“意见”、“指南”、法律意见稿,基本都为部门法,没有统一的上位法,这将导致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其次,PPP模式其中一方主体为政府,同时法律又由政府制定,我国法律实施模式为谁制定即谁监管,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有些项目政府可能同时作为监管方和合同的一方,这将影响PPP项目的正常运行。

2.2 完善有效的合作机制

PPP模式中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有效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有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不去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合同的不完全追逐机会收益。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势,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关键。立法部门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原则。信任原则。信任是两方主体合作的基础,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合作关系的复杂程度。PPP模式的合作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设计合作方之间的重复博弈,即任何一方发生违约或投机行为,另一方都有机会进行惩罚。这种重复博弈有利于双方建立信任。这种信任落实到制度层面,即为双方都有能力和权力对另一方进行监察。信息共享原则。威廉姆森认为,信息共享能够减少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制约机会主义,在多利益的相关群体中,充分的信息共享,能够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保证公私部门的合作。立法部门应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减少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的信息不对称,设置有效的沟通途径和信息共享平台。对等原则。主要指收益和风险对等、合作双方地位对等。现有的制度安排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在PPP项目中合作双方承担风险的比例应跟享受收益的比例相同,这是保证双方合作地位的对等的基础。动态原则。PPP项目周期较长,在整个PPP项目生命周期中,客观环境和项目进展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建立一个动态的可调节的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2.3 创新融资模式

通过创新融资模式能够为PPP项目提供更为宽泛的融资途径,确保资金稳定流动,从而降低PPP项目建设及运营风险。PPP项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的项目,涉及规模及影响范围相对较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项目周期较长。合作企业必然需要通过融资途径来获得建设资金,在融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风险因素。PPP项目由于有政府参与其中,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企业可与地方传统金融机构保持密切合作,获得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除了传统金融途径外,在政府引导下可针对PPP项目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以BT(建设—移交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等方式引进外部投资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当中,实现多元化融资。

2.4建立负责PPP项目的管理机构

双方进行合作的同时便是为了给社会带来福利,所以PPP项目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需要项目的管理机构进行维护。设立管理机构是为了能够减少合作期间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发生。即使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也会根据PPP项目的正常运行模式继续工作,管理机构从中协调开展协商工作。所以,在建立PPP项目中设立管理机构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公私双方合作的管理手段。

结束语

风险是指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预期的结果和实际出现的结果会存在差异。由于风险的表现多变、不确定性,会给项目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PPP模式,作为政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对于风险的发生同样要引起重视。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PPP项目模式风险控制问题的论述。

参考文献

[1]井爽.PPP模式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财政风险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101.

[2]张犇.我国PPP模式发展趋势分析[J].工程经济,2018,28(08):39-41.

[3]刘奥.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4):17-19.

[4]吴恢民.PPP模式项目管理实践初探[J].居舍,2018(22):168+205.

论文作者:孙绍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  ;  ;  ;  ;  ;  ;  ;  

PPP项目模式风险控制问题探究论文_孙绍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