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全面发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指的社会全面发展,应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克服走单纯经济发展道路。这是基于以下原因决定的。
第一,从现实来看,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全部需求。
第二,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单纯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性持续发展。
第三,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是人类摆脱落后、愚昧状态,建立文明生活秩序的必由之路。
第四,我们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其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之间,都是一种双向构建过程,如果否认了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经济发展即失去了支持其发展的起码条件。
因此,如何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教训和我国具体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十几年的经验来看,要抓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要求。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选择,但不否定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种更高级的形态,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不断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也正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条件,提供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46年,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明,生产力问题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根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当时全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缺乏确切的、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体会不深,加之对当时国际国内某些事件缺乏正确的估计,至使这个正确方针很快为阶级斗争扩大化所取代。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冲击了生产建设,“大跃进”不仅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使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几乎陷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导下,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郑重的再考虑。作出抛弃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面来的决定。十六年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掀起了一场以改革、开放为主导特征的新革命,社会生产力重新获得解放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全面发展中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具有其发展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否定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何发展,都会阻碍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都不会换来中国社会的真正发展。
但是中心不是唯一,因而作为谋求社会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发展中正确地区分三方面界线。一是正确区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单纯经济发展的界限。即明确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协调关系应当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二是正确区分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无条件发展的界限。经济建设的发展依赖于相应的支持条件。无条件的经济发展既失去了发展的主体,也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所以,要坚持经济建设的发展,就要认识并获得这种发展的全部支持性条件。三是正确区分简单经济发展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界限。人类经济在处于人对物的严重依赖关系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在谋求人或者社会全部需求的程度上,是低水平的,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因而只能通过经济的自然、以及偶然的发展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需要。但在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条件下,这种简单的经济发展,就不能适应。人与社会已不满足于维持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高质、高效、高速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身即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好这种区分,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坚定不移,经济发展的长久持续才成为可能。
第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友好合作的投资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树立健康、文明、勤劳、守法、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和促进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线,以群众性创建精神活动为载休,以启动、激励、竞争、管理的有机结合为途径,以培育、引导、建设、借鉴的有机结合的形式,形成个体文明、群众文明、社会文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因而一要认真抓好理想教育,做好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认真抓好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二是抓社会风气、抓道德风尚。根据现有的经验应抓五个层次的道德风尚教育和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扶正除邪以及市风、校风、厂风和企业精神文明活动。
两手抓、两手硬,要有人去落实,管理要跟上,如文化市场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管理等。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键在于制定两手抓发展规划,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综合治理和惩治腐败阶段目标和要求,并形成执行、检查、监督制度;注意实际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只有这样齐抓共管才能有实效。
第三,重视并突出人的发展,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本质性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为从一般社会发展来讲,人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本来是通过人来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最终也还是通过每一个个人的发展状况加以体现。人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从社会综合发展来看,每个人综合发展状况如何,势必关联到社会的综合发展状况。社会综合发展程度、水平,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即可得到很好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发展构成衡量社会综合发展基本的首要的指标。注重社会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突出人的发展问题。而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人的发展问题构成制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任何一项政策、方案、措施的贯彻与实现,都取决于人的因素。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人那里是会有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改革发展在构建新的体制过程中,必然要求处于这一体制中操作、运行和生活的人具备与新体制相适应的个人素质。缺乏这种素质,新体制所具有的优越性,它所赋予个人组织的自主地位与权利也难以充分得到体现。此外,从发展上看,人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潜力的最根本因素,没有人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失去发展潜力上的第一个资源。由于这种原因在当今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都把人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性问题来看待。就我国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问题而言,在涉及人的发展的诸多方面因素中,有必要把提高人的素质的问题,摆到人的发展的首要发展任务上来。这是现实实践在日益感触到人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由于人的素质本身表现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概念,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必然使社会的整体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第四,树立以综合发展为内容的全新发展观,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往一论及发展,即以经济发展视之的发展观,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影响着一些同志,这也是导致我们社会发展中产生某些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没有发展观上的更新,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应当成为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共识。树立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就是要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调意识。具体说来,它至少应当有这样几方面的体现。一是起点的全面发展观,即从整体性发展的要求上认识、观察、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二是树立主体全面发展观,即从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发展这一主体完全纳入综合发展轨道之中的意义上,确立并理解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三是树立进程的全面发展观,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去审视、观察理解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实际运行问题,用持续的、长久的、不断的发展观理解发展问题;四是树立结果全面发展观,即以全面发展的经验标准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意识。这种验证是要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中各要素,其中特别是人的发展的状况;要验证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以及相应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增长与满足程度;要验证社会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其中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积蓄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发展观念上的更新,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