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想品德课的改革轨迹及所面临的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面临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轨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剧烈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和冲突,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失衡,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这里需就基础教育阶段中思想品德课程适应社会的发展、变迁所进行的改革轨迹作一综述,以更清楚地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现状有个整体的把握,并认识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轨迹——以上海市为例
(一)教材建设
品德教育一说自古有之,然而它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学校教育课堂是在1981年之后。教师最初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问题,因为它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以上海市为例,在建设教材的过程中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
1.1981至1982学年度。这期间由于还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因此上海市教育局按照《小学生守则》的十条要求,组织编写了《思想品德教学参考资料》,共四册,供各年级使用。
2.1983至1986学年度。教育部在1982年5 月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上海市教育局根据这个大纲试行草案,组织本市10个区的有关同志编写了一套教材,从1983年度起,在全市各小学使用。这套教材共使用了4年。
3.从1987至1991学年度,为了使思想品德课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国家教委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大纲试行草案进行了修订,于1986年5月, 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依据大纲要求,对原教材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套新教材,共使用了5年。
4.现行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至1995年陆续出版的。教材经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另外,小学高年级附以由百家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香港1997 》为思想品德课的补充教材。
(二)体系调整
几次教材建设在体系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原来的教材在编排上比较强调理论上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导致教材的概念化、成人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性。现行教材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道理上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例如在“热爱人民”这个专题的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没有从定义上解释人民概念,而是引导小学生从对周围的人热爱谈起,从小学低年级的《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爱爸爸妈妈》、《尊敬老人》,到中年级的《尊敬劳动人民》、《热心为人民做好事》,直到高年级提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课文寓观点、道理于故事或事例之中,小学低年级以图为主,中年级图文并茂,高年级以文为主,略增加一些说理性或哲理性课文。范围渐渐扩大,要求层层提高,密切联系学生心理特点,并设计了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课程体系。所谓“三线”,一是指从各年级的公民科到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常识科形成一条线——以显性课程为主。二是班、队、团活动一条线。这是以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一条线。三是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条线。所谓“一面”是指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其积极作用。搞好“三线一面”的德育课程体制,关键是抓好观念转变、教材改革和培训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内容更新
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国情教育时,必然会遇到一个重要的课题,即正确处理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的关系。在思想品德教材中,传统道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革命传统教育,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教材中现代意识内容大致包括:民主与法制、改革与开放意识、竞争与进取意识、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等内容。
传统道德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传统美德经过“沉淀”、“过滤”流传到现代。一方面它具有继承性,许多内容仍适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今天讲的传统道德必须立足于当今时代的高度,从观念上加以更新,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含义,否则将难以被学生所认同、接受。这就对当今社会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统合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的能力,又要掌握有效传授道德知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使我们的后代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四)教法改革
传统德育课程由于内容的概念化、抽象化、成人化,注定了传统教学方法必然以“灌输式”为其主要特征。以这种脱离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内容、生硬的教学方法所进行的德育,只能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起着微弱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是以明理、激情(激发情感)、导行为其主要目的的,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道理内化为信念,落实于行动。因此,决不能光靠教师的灌输,必须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意志能力和行为能力。这就要求当前的德育工作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目前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德育教学方法相比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1.要求具体化
布卢姆将教学的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以此为基础,德育目标也分为相应的三个层次。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要求不再像以往那样抽象笼统,做到了具体、细致、明确,使学生学得会、记得住。
2.形式多样化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目前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上,克服了以往培养、训练学生道德行为方法单一的弊端,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部署整体化
在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养成方面依靠各科教学、少先队组织教育、班级教育、校级教育、劳动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等各种途径密切配合、统一部署,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1)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教学内容中正、反两方面人物的特点, 注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 学生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当个人的愿望从感情上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道德动机相矛盾时,就必然产生动机冲突。因此,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在实践中训练道德行为能力。 个体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使其素质得到提高和补偿。
二、思想品德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教育作为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制约于教师的观念、能力和方法。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建设、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任务,都将更多地落在教师的肩上。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势必引起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人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与人们的愿望相悖的负面因素,例如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乃至社会道德的滑坡即此。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完成这一使命除了需要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外,还需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至少在观念上作如下转变。
(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种种竞争的背后,人才素质竞争归根结底又是教育的竞争。一般说来,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如何扭转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将成为今后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着眼点。
(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
人们曾一度认为,依靠智力以及智力的外化——科学技术就可以得到世界的一切,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事实证明,利用纯粹科学的非道德性质,为了邪恶的目的而滥用科学技术是完全可能的。把科学技术用于善的目的还是用于恶的目的,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学校中的人文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而且成为健全而富有人性的人该是显得多么的重要!
(三)自我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统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真正开始了一个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全面系统的、深层理念性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多地强调以集体、社会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活动以市场为杠杆,以价值规律为调节原则,从而使个人的价值取向更多地指向自身,并有可能滋生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在价值观的导向上应对自我与社会两种取向作有机的统合,至少以不使个人的利益损害国家、社会利益为标准。教育学生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影响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等作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竞争精神与合作意识的融合
在社会转型中,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倾向彼此之间的竞争。现阶段也确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呼吁对儿童竞争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竞争与合作作为人们互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决不可强调其一、忽略其二。否则将注定我们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正如计划经济下只强调合作导致经济发展迟缓一样,在市场经济下只强调竞争也势必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教育学生在行为方式的取向上做到竞争中合作,合作下竞争,更何况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中也同样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另外,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视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范例进行教学,赋予教师以更多的自主性;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将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