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转向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西方有关经济的评论和著述中,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成为人们特别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西方经济正在或已经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注意。本文拟对知识经济的优势和特点,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有什么重大意义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同时,在这种形势下,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怎样的方针,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一、知识经济的优势和特点
目前,知识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特别是美国,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那里,知识经济的特点正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既然知识经济是从工业经济基础上产生,又超越工业经济的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阶段,它与工业经济相比较,必然有其优越性。为了对知识经济有更具体的了解,现再根据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具体情况,对知识经济的优势和特点归纳如下:
(一)知识经济的增长方式是高度集约式的,即其增长更少依靠劳动力和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投入,而更多地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在其发展的长过程中,增长方式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个转变大致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50年代初。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其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达到了50%。其后,这个比率逐步提高。但在工业经济中,其提高是有限度的。只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经济的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才大大提高。目前美国的这一比率估计已达80%。这说明,知识经济的增长是高度集约型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程度,还可从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增长率的提高中看出来。在二次大战后,西方的生产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到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国家的生产率(不仅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在美国,年平均不到1%,几近停滞。近些年来, 美国生产率又有新的增长,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如1997年增长1.5%。 而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实际增长比这要高得多, 可能达到 2.5%(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这说明,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的增加。
(二)知识经济是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经济,由于知识经济生产率提高到新的高度,单位产品成本相应下降,其竞争力必然更强。美国的情况正是如此。过去多年来,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落后于日本,许多重要产品的市场被日本夺走。但自1993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开始超过日本,更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首位。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和发展学院发表的1997年《世界竞争力年鉴》认为,美国由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尤其是对高科技的大量投入,继续保持世界竞争力的首位。美国一度丢掉的市场,重又夺了回来。
(三)知识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可能认为,既然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就必然会导致失业的增加。事实却并非如此。例如美国,虽然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处于领先地位,许多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但90年代以来,其失业率却连年下降,已从1991年的接近8%下降到1997年的4.7%,是30年来最低的。与此同时,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从1991年至今,已新增加就业者1200万。固然,美国企业在调整和改革中,大量裁减人员,但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这一是因为,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要为数众多的新型劳动者,特别是信息产业,如软件业,已成为十分庞大的产业,雇用数以十万计的职工;二是各部门,各行业,特别是庞大的服务业,采用电脑管理,其业务量大大扩大,需要更多的人员;三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络,大大增强了其特有的灵活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四是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美国利用这一势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成了美国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部门。
至于欧盟国家,多年来失业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着两位数,这恰恰不是由于它们的知识经济发展更快,而是有其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多方面深刻原因。
(四)知识经济是稳定性更强的经济。众所周知,二次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西方经济不仅是在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往复中发展的,而且还发生过70年代那样的滞胀,当时生产增长近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失去控制。这使西方国家决策者面临两难处境:经济的增长和失业的减少与通货膨胀的下降似乎是不能兼顾。有的经济学家还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这个“怪圈”,实现了经济的适度增长,失业率下降,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降到少有的低水平。如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8%, 失业率下降到4.9%,通货膨胀率只有2.3%。过去长期对通货膨胀造成压力的政府财政赤字也连年减少,从1992年的2900亿美元减少到1997年的220 亿美元。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起经济衰退结束,走向复苏和增长, 到现在(1998年4月),连续增长已满7年,并开始进入第8个年头, 有可能超过二战后时期任何一个周期增长的持续时间。
以上种种现象,西方舆论称之为“新经济”。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冷战结束,美国有可能削减军费开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了务实的方针和灵活的措施,但知识经济的到来,则是基本原因。因为只有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使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只有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才有可能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大大改善企业管理,减少库存,从而缓和生产过剩。
(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即人的智力,而不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是难以改变,难以扩散的(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也总有可能发现新的自然资源蕴藏),而智力资源则潜力无限,并且会不断创新,不断扩散。因而在知识经济中,生产也是不断革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价格趋于低廉。高科技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惟一限制其发展的是市场和人才。总之,知识经济具有更强的活力。
(六)知识经济因消耗自然资源相对较少,从而为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例如,大气的污染、温室效应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能源的大量消费。近20年来,由于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生产一定数额的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年平均下降2%。这对减少大气污染显然是有益的。 但由于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加,因此,这还远远不能根本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面关系,任务是艰巨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以上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当然,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一样,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在西方,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根本弊端并不能消除,有的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垄断资本集团利用高科技对整个知识经济加强垄断;知识经济产生的高效益为大资本家带来惊人利润,社会贫富鸿沟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被利用来进行各种非法犯罪活动等等。总之,在西方,知识经济的来临,并不会出现一个人间天堂。虽然如此,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二、知识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怎样转变为知识经济的?是哪些因素促进这一转变的?
首先,知识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样高度的产物。如上所述,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从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工业经济已高度发达,达到了它的顶点。这一切都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近10多年来,以高科技的大发展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新高潮,有力地推动工业经济超越它自身,而转变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即知识经济。
当前西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酝酿。例如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电子计算机,早在1946年即已问世,但它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作不便,且功能有限,因此并没有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也就不会对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多大影响,更不可能使之超越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的范围。只是在以后,计算机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变得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多,使用方便,从而获得大普及。而互联网络的建立,计算机与互联网络的结合,更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人们意料不到的革命性变化。其他高科技的发展,也同样有类似的过程。这是科学技术的大进步、大创新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并引起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大变化的过程。
其次,大量资本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因而也是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关键因素。但只有这个因素还不够,还必须有其他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R&D)本身, 就需要大量资金。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更需要大量投资。战后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仅在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每年都不少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冷战结束后,各国公开争夺高科技前沿阵地, 更进一步增加这项资金投入。如1993年,美国的R&D费用开支达1663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6%,日本占2.94%,德法分别为2.48%和2.45%。近几年来,西方国家为了减少预算赤字,都紧缩财政支出,但科研开支却仍然有增无减。如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许诺将国家的科研经费开支提高到占全部预算开支的4.5%。 西方国家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生产中更是不惜投入巨额资本。这些资本的来源,一是从其他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转移到高技术产业部门;二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三是在高技术产业中新建立的企业(开始时通常是中小企业)内部积累的迅速扩大;四是国家的大力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投入生产有很大风险,私人往往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对这种风险投资实行担保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来自上述种种渠道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知识经济,资本投资的规模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总之,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资本投资结构进行大调整。
再次,知识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市场。这个条件,起初其实是高技术产业本身创造的,高技术产品的市场一旦形成,就反过来推动其生产迅猛扩大。例如,个人电脑,在80年代中期就已上市,销售量逐年增加。到了90年代中期,世界个人电脑销售量更是迅猛增长。 1995 年达5970万台,比1994年增长24.7%,1996年达7170万台,又比1995年增长9.1%。有人预计,到2000年,世界个人电脑销售量将达13,170万台, 销售额将达2648亿美元。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市场,虽然没有达到这样大的规模,但都在迅速扩大,前景广阔。高技术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其销售量就会迅速的增长,这一是因为西方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已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对电脑等高技术产品有庞大需求,高技术产品已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使用的设备,而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日用必需品。二是因为高技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因而不断创造新的市场。
最后,知识经济的出现,虽然是生产力发展到今天高度的必然结束,但也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从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除上面谈到的政府增加对科技研究开发的经费外,其他措施还有:设立以国家领导人为首的领导机构,如美国于1993年11月,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在白宫内设立国家科技委员会,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三足鼎立,由总统亲自挂帅,政府主要成员参加,定期讨论事关美国科技发展方向与长期战略的重大问题,由政府制订科研发展计划,确定重点。对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各方力量联合攻关。
政府为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着力点是教育和培训。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人才。西方国家的教育本已相当发达,各种专门人才也不少。但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他们感到原有人才知识已老化,新型人才不足,旧教育体制已经落后,必须进行改革。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当前,西方各国政府都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涉及教育体制,培养目标,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和师资等各方面问题。还要增加教育经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开支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美国更高达7%。尽管如此,今年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仍然许诺, 新财政年度的教育经费将大增1/3。 除了学校教育外,西方各国还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和引导企业、社区和其他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为推动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进行其他方面的努力,如企业制度的改革,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指导思想的改变,经济体制的改革等,限于篇幅,姑且从略。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或者已经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而发展中国家,除极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之外,大多数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基本上仍是落后的农业国或矿业国。通常人们谈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时,往往只注意到它们经济水平的高低,即数量上的差距。殊不知在这个数量上的巨大差距的背后,存在着二者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目前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家不能等闲视之,而应充分估计到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总地来说,发达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前一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当前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数量(即产值,产量),而主要取决于其质量。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素质更高的经济。西方国家大力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将进一步增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有可能更加扩大,从而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更大压力。然而,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要发展中国家抓住这个机遇,经过艰苦努力,有可能加快前进步伐,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里所说的缩小差距,也不仅仅是缩小数量上的差距,而且是质量上,即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差距。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在促进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二者同时并举,从而迎头赶上,而不需要先搞工业化,待到工业化完成并高度发达后,再转向知识经济。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必然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它们自己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而把传统产业、乃至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这个过程加速进行。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条件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带去一些适用的和先进的技术。即使某些高新技术,也有可能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对最尖端的技术成果,总是严格控制,不肯轻易转给他人。但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高技术的传播也在加快。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即使要垄断高技术成果,也是不会长久的。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某些高技术产业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有人也许会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这是企图超越经济发展阶段,是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不是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搞工业化,径直发展知识经济,而是二者同时并举。这也不是违反经济规律,而是完全有可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为此提供了许多实例。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近代史上,先进国家为后进国家赶上和超过的事例,非止一端。而这种赶超,多是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机,大力发展新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其中就包含着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内容。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产业革命后,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但它当时发展的主要是轻纺工业,还有一些采煤业、制铁业、机器制造业。到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逐步酝酿成熟,电机、炼钢、化工等一系列新产业发展起来,英国在这方面步履迟缓,而后进的法、德、美等国,则在发展轻工、纺织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电力、电机工业和重化工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赶上和超过了英国。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不少,可见,后进国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发展新产业,两步并作一步走,兼程前进,迎头赶上,这不仅并不违反经济发展规律,而是历史前进的常规。
当然,发展中国家究竟能不能抓住机遇,利用当前有利条件,快马加鞭,在加快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这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本身内部因素和主观努力。所谓内部因素除了国内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有一个有作为、有效率和廉洁的政府,有基本的政治民主和法制等发展经济的最起码的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所谓主观努力,就是除了能根据本国国情,实行适当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之外,还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集中更大的力量发展现代科技和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过大,即使具备上述条件,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发展工业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结合起来,做到二者同时并举,迎头赶上,任务也必然是十分艰巨,不能奢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必须制订全面规划和采取适当步骤,逐步进行。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战略上迎头赶上,而不是注定落后,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爬行。事实上,近十多年来,在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科技,并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同时,有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某些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较强的国家,也在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工业、新材料等,并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反之,如果哪一个国家对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不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措施,就必然坐失良机,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致更加落后。21世纪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世纪。也是在这方面国际竞争激烈的世纪。在这种大趋势和大潮流面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