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界限_知识经济论文

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界限_知识经济论文

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世界历史性极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形态论文,历史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极限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2-0001-06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但它们并非处于同一等高线 上,其中,社会经济形态处于基础性的决定性地位,是社会形态的核心。马克思最初对 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实际上也是从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称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 进而言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 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P33)正因为如此,可以把社会形态与社会 经济形态作为同义语来使用。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从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世界历 史性极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世界历史性极限。所谓世界历史性极限是指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不仅在一国内部,而且在世界历史整体范围内存在着生存极限,资本主义社会 的发展一旦超过这一极限将最终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 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2](P83)。这给我们提供 了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思路和方法。即: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 的主体,如果能够不断实现价值增殖,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还能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该社会形态就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如果资本不能实现价值增殖,资本主义 就失去了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资本主义在失去社会生产力主体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也自然地走到了生命的极限。可见,资本增殖的极限就是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生存的极限。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采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 值生产方法受到劳动者生理状况、社会道德、劳动者反抗程度三个方面的制约,这种制 约规定了资本主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实际增殖的有限性和资本本身要求增殖的无限 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为资本无限增殖设立了极限,导致资本增殖的自我否定。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只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一种生产方法,在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过程中最主要采取的 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那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否可以无止境地创造剩余价 值,无限制地实现资本增殖的要求呢?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为资本增殖提供了极大的潜力,但最终也必然导致资本增殖的自我否定。马克思指 出:“资本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即从单纯使用价值的观点,从单纯 生存的观点来看的多余劳动,而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由于资本无止境致富欲望及 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 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 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富裕的再生产过程, 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 史使命就完成了。”[3](P287)这一段话不仅指出了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也 会导致资本增殖的自我否定,而且也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生存的极限。

一、“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内在地规定了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总体生产的极限

(一)资本无止境地、盲目地实现价值增殖的本性,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采取各种形式 和手段追逐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生产的最大化,又为资本增殖设立了界限,导致资 本增殖的自我否定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整个社会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这必然 会出现生产自动化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产条件,大量的劳动被机器所代替 ,只有掌握着高科技技能的少数知识工人参与直接劳动。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这种 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 少到最低限度”[4](P616)。

在这样的情形下,由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生产 过程中知识工人参加劳动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获得本人及其家属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 而是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因而也不 再表现为商品价值。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知识工人参与劳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得本 人及其家属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巨大的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那么,势必是只有参与 了直接劳动的少数知识工人获得了生活资料,而广大的其他社会成员将无法获得生活资 料,即使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以维持生存,却不能承担将他们发展成为知识工人而需要的 大量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知识工人将失去后备军来源。这样,这种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私有制为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将由于失去高素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来源而 趋于停止,导致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尽管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资本利润量会因投资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平均利润率下降到无限小,资本利润量最终也将趋于下降,从而使 资本增殖的目的最终无法实现。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也存在资本实际增殖的 有限性和资本本身要求增殖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资本无限扩张设立了极限。资本主 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必然会导致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增殖的自我否定。 正因为此,马克思指出:“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巨大财富的源泉,劳动时间就不 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 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一般能 力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5](P218)这种崩溃便是资本 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到极限而导致的灭亡。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增殖趋向极限存在各种“阻挠和抵消”因素,延缓 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生存的时间,但不能改变资本增殖趋向极限的最终命运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量下降趋势必然遇到各种“阻挠和抵 消”因素的制约作用,使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相 反的趋势不断与向心力一起又起离心作用,这个过程很快会使资本主义生产崩溃。”[5 ](P275)那么,这些“阻挠和抵消”因素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了 一些“阻挠和抵消”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不变资本各要素 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对外贸易的发展、股份资本的增加[5](P262-2 68)。以此为基础,笔者将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1.一个国家内不同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差异的存在阻碍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资 本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由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形成后,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出售其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出售 其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最后使得所有资本家大体都获得平均利润。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要资本的量相等,那就不管资本的构成如何,它们都会从总 资本所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中分到相等的份额(部分)”[5](P194)。生产资料技术含量和 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和部门,由于可变资本投入量小,这些部门创造的新价值或剩余价 值少。但它们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根据同等资本获得同量利润的原则,它们在 参与剩余价值在全社会的重新分配后,从总剩余价值中分得较其本身创造的更多的利润 ,从而使这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更多利润。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差异的存 在不仅阻碍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而且成为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以获得比较高 的利润的重要原因。

但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竞争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和部门 也会逐渐提高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终导致全社 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差异缩小到最低限度, 使阻碍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这一因素消失,促使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崩溃。

2.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资本有机构成差异的存在阻碍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趋 势。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利用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成果的程 度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形成了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和大多数落后的农业国 “中心—外围”结构。由于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同样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 国际贸易中销售的商品形成国际价值,以国际价格销售。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科 技水平比较高,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国际社会 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它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较高的利润 。相反,处于外围地位的落后国家,科技水平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生产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它的国别价值高于国 际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较低的利润,其中有一部分利润转移到了发达国家。因此,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了落后国家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发达资本主义都是 垄断资本主义,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垄断资本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机制维持一大批劳动 生产力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部门、地区和国家经济体系的存在 。所有这些因素极大抑制了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

但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寻求加速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发展中国家努力 争取发达国家的投资,引进技术,使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 最终导致世界经济运行中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资本有机构成 差异缩小到最低限度,使阻碍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这一因素也消失,促使资本主 义最终走向崩溃。

以上两种结果尽管还不是今天的实际情况,但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还伴随大量的劳动者将失去工作,以至于有人把未来社会描绘为“没有工人 的世界”,惊呼“如果真的没了工作怎么办?”如果以私有制为基础,这样一个社会必 然是以下的情形:一方面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出现,在这个新时代里,人 类经过多少艰难岁月终于从累断腰的辛劳和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 无工作的社会召来梦魇——冷酷的大规模失业、日益增加的社会不安和动荡。这样的社 会必然最终走向解体,而被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共产主义社会 所替代[6](P16-18)。

3.资本主义一国内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和部门以及当代世界历史整体中发达国家资本 有机构成的变动发生新变化,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受阻。以上两点分别是从资本主义 一国和世界历史整体范围内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中说明平均利润率下降受到阻碍及其变 动趋势。现在单纯就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的企业、部门和发达国家来说,其内部资本 有机构成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也发生了一定新变化,需要对某些 现象进行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当今社会正在 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

知识经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知识资本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在工业经济阶 段共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使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总体上来说知识 、技术的创造和应用还主要体现在对工艺和流程的设计、管理、组织等方面。最终都要 体现在改进体力劳动的方式、效率、质量等方面,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作为 无法用资本和劳动力递增来解释的部分,是被作为一个“余量”而外生于经济系统的, 因而知识并没有从“古典”的劳动要素中获得其相对独立和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地位。 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信息革命的爆发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向知识经济转 变,知识资本在生产中最终取得了相对独立和决定性的地位,于是才产生了以保罗·罗 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来代替传统的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实际上是知识经济 的理论先导。罗默提出“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该模式突出知识资本的作用,强调 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卢卡斯则强调作 为知识资本主体的人力资本的作用,提出“人力资本完整性增长模式”,认为人力资本 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增长理论说明了知识经济的现实。(2)知识资本成为起主导作 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概念中的知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 级形态。在这一宽泛的概念中,“其核心部分乃是科学技术知识。当然,我们这里的科 学指的是统一中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7](P201)。进一步 看来,把当今时代两个重要特征,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经济联系起来考虑, 它们的关系是:“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实际上起到第一生产 力作用的经济。”[7](P202)因此,所谓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实际上 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 的内涵。(3)知识工人成为主要的劳动力。首先,知识工人要求掌握高水平的知识和技 术,他们是知识资本的人格化。其次,知识工人具备建立在自身知识、技术基础上的创 造力,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并在生产中充分运 用的情况下,“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 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工人不是生产过程的主 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2](P218)。这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所说的未来知 识经济时代的普遍生产状态。“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 系”的工人、“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的工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工人,而是经过 长期的教育、培训,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殊要求的劳动者,他们是一种人力资本,他们 从事的是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复杂劳动。知识经济中拥有创造力的劳动力的价值, 由其具备创造力的知识工人(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越高,知识和技术存量越高,创造力越大,劳动力价值也越大;投资越 少,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越少,创造力越小,劳动力的价值也越小。因此,一定时期 内人力资本投资总和即为劳动力价值总和,而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劳动力价值总和就是 社会的可变资本总量。因此,在知识经济中,一定时期社会可变资本总量与该时期企业 和社会所投资的全部人力资本相等同[8]。

以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衡量劳动力价值的尺码,是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劳动者的教育 和培训费用。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生产力水平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者主 要还是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 料价值处于主要地位,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处于次要地位。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劳动者主要 进行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以,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上升到 主要地位,而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则处于次要地位。尤其是劳动者 及其家属满足了对生活资料的要求,并不代表他就成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工 人;要成为知识工人,最为主要的是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接受教育和培训。从目前来 看,很多国家准备或已经采取措施对劳动者实施终身教育。那么,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 劳动者人数尽管在减少,但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即可变资本总量在上升,使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下降都受到阻碍。但是,这并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 知识经济之间相互适应,因为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阻碍资本主义平均利 润率下降只能是暂时的。

下面将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知识经济之间无法匹配也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 会形态的灭亡。

(三)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要求不断扩大流通领域与经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之 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价值增殖实现的极限

1.流通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是资本增殖的 必要条件,但又为资本增殖设立了极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流通范围扩大的实质 在于:(1)随着生产的发展使数量上不断增长的商品能够及时得到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 。(2)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使各地生产及 其每一个要素都从属于资本交换,消灭不进入资本交换的直接的使用价值生产,从而在 一切地点上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价值生产。

为了扩大流通范围,国内市场必然会向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直接包含在资 本的概念本身中。然而,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世界市场都是有限的,它们都“有一个 外部的地理界限”[5](P264)。各种市场占有区域的大小反映了它们的外部地理界限, “一个国内市场同一个既是国内又是国外的市场相比是有界限的,而后者和世界市场相 比也是有限的,世界市场在每个一定的时刻也是有限的”[9](P599)。正因为市场是有 限的,因而资本流通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大也是有限的。一旦资本占领了一切市场,价值 增殖实现的基本条件就趋于被否定。这时,价值增殖实现方面的困难就完全转变成为一 个全局性的问题。资本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按比例地进行生产 和交换。但这同资本的本性又不相容。“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 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要求。”[3](P398)因此,资本占领一切市场 ,便成为资本在空间上扩大流通领域的极限。

2.流通时间是资本增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资本增殖设立了极限。在流通领域促进 资本实现的因素不仅包括流通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大,还包括流通时间的缩短。流通时间 越短,资本的职能越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的规模也就越大。流通时间越长, 资本的职能越小,效率就越低,它的自行增殖的规模也就越小。因此,“流通时间本身 是对价值增殖的限制”[2](P37)。信用事业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减少流通中各个环节的 时间花费,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减少了留在流通领域中的价值量,缩短了流通时 间。

资本主义信用使资本在流通时间上的缩短将促使资本主义的自我解体:(1)信用的发展 造成了虚假繁荣,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银行信用使 商业资本家取得大量贷款、商业信用使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未销售之前继续赊购商品等都 会造成虚假的需求,从而诱发生产过剩的危机。(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会发生货 币信用危机。生产过剩、商品销售不了,会使商业信用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 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使货币流通中现金缺乏,发生货币信用危机。(3)信用促 进了资本的集中化、生产的社会化和计划化,加剧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 盾,从而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指出:信用“一方面,把资本 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 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 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5](P499)。

二、“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自发地生成了人 类获得彻底解放的条件

(一)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可以使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替人从事的劳动, 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 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 对活动迄今为止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及这些阶级本身。”[1 0](P90-91)

1.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极大提高促使工作日大大缩短而达到消灭劳动 的要求。共产主义要消灭劳动并不是指消除劳动的某一种形态,并不仅仅指消除劳动异 化形态。共产主义要消灭的劳动是劳动者置身其中的直接劳动、活劳动本身,它的结局 是使劳动者“从单纯的生产力的地位中,即从他唯一赖以糊口的地位中,被其他更强大 的生产力排挤掉了”[11](P326-327)。当然,消灭劳动在今天还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但是,这种普遍现象的实现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包括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社区服务、家务劳动,即整个人类生产 和再生产领域都在向全部自动化时代迈进。

2.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最终消灭为社会的联合劳动对劳动盲目力量的消除和对劳动的合 理控制创造条件。共产主义要消灭劳动并不是指整个社会的劳动绝对无人,而是指参加 直接劳动的劳动者下降到极少的数量,社会实现了联合劳动对劳动盲目力量的消除和对 劳动的合理控制。如果人类社会发展到消灭劳动的水平,却又因生产资料私有制无法实 现社会联合劳动对劳动盲目力量的消除和对劳动的合理控制,马克思称这样的社会是一 种“错乱和颠倒”的社会[2](P361)。既然是“错乱和颠倒”的,则只能是暂时的,因 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因此 ,“错乱和颠倒”的社会必然会被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扬弃,从而使人类获得彻底的解 放。

(二)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为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提供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 间

资本在“消灭劳动”的情况下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实质上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 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提供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了 时间,为劳动的性质由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目的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彻底解放创造 最充分的条件。这种情况越发展,“下述情况就越明显:生产力的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 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当他们已经这样做 的时候,——这样一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不再是对立的存在物了,——那时,一 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 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 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 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2](P221-222)。

(三)“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状态所依据的源泉 ——知识,其创新、使用与私有制制度无法匹配,与公有制制度存在着逻辑上的统一

首先,知识创新的日益复杂性使知识创新越来越不能依靠个人或个别机构、个别企业 甚至个别国家独立完成,而依赖于在政府的公共投资、组织协调下联合攻关。未来社会 愈来愈体现为知识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化过程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以及知识的研究 和开发中的风险性与私人资本的有限性、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 会导致无人投资而使资本主义失去新知识的来源,只有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才能使知识创 新获得资金和制度保障。其次,知识使用的无损性使知识在本质上要求共有和分享。知 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资本形态,它是一种无形资本,具有不同于传统有形资 本的特性。有形资本的价值在使用中将不断损失,如果转让给他人则意味着财产的丧失 ,所以,有形资本在占有上具有排他性,因而与私有制社会制度有着内在的同一性。而 无形资本的价值在使用中不会丧失,它的使用价值是无穷的。知识在被广泛的传播和使 用中,不仅不会丧失,而且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新的知识。所以知识在使用中的共享性 ,与公有制社会制度存在着逻辑上的统一。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空前发展,总有一天会 出现这样一个关节点: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世界历史性极限,其内部的自我 否定因素已经在量上积累起来,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必然地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收稿日期:2004-01-07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界限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