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职业转变的原因及对策_社会改革论文

论高校毕业生职业转变的原因及对策_社会改革论文

试论高师毕业生改行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对策论文,毕业生论文,原因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些高师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从事教育的专业思想,不愿到教育单位工作;因而出现了不少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现象。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而改行,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应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指责。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一套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留住教师队伍,吸引高师毕业生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机制。

关键词 高师毕业生 改行 市场经济 教育体制 双向选择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态势,也是教育改革的总原则。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关键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方位,建立一套能主动适应和面向市场经济的机制,正视市场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就目前来说,高等师范院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有一些是源自与社会的脱节,源自与日益扩大的市场的脱节,而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例。本文就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作些初步地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高师生毕业后到教育系统任教,这是高师毕业生义不容辞的天职。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国家从1953年起就非常强调高师毕业生归口从教的问题,在毕业分配原则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面向教育战线,分配到学校任教”,但是,即使在这么严格的规定和措施下,仍有一些高师毕业生改行到了非教育单位去就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等师范教育体制还未建立,整个社会对教育职业的向往不见日升只见日落。面对这种客观现实,高师毕业生在毕业前充满了困惑与失落的心绪,并四处活动,想方设法联系非教育单位。等到宣布毕业分配方案时,不少毕业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跳出了“师门”,流向非教育单位,流向计划外的行业,甚至个别的流向私营单位。在一个毕业班里边,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并坚定不移的只是极少数,如若没有各方面的限制,完全能够自主择业,那么愿意改行到非教育单位去就业的人是多数。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过了此山,再无此庙,现在不改,更待何时”。这就是当前人们有目共睹的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愿意改行的现状,这是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领导深思和重视的大问题。

二、高师毕业生改行的原因

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愿意改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教师待遇低,因而引起高师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冷落。他们认为:虽然国家重视教育,但是国家财政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地位,教师待遇低。就从当前教育系统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除了个别重点当中的重点学校以外,都存在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连维持正常的办公、维修都有困难。教师住房紧张,大多数人的收入除了国家发给的工资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这是高师毕业生改行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职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心思走不稳定。几年来,由于教师待遇低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出现了不少流师的现象。从大学教师到中学教师,“下海”的“跳槽”的,或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的,均不属于个别现象。多数在职教师,现在虽然暂时还没有提出调离的要求,但人心思走,思想上仍然不稳定。他们仍然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要求改善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中有的如有合适的工作也想走。这种在职教师现状及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师毕业生,这是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引起改行的直接原因。

第三、招分脱节,供需不平衡带来的矛盾。由于我国旧的教育体制自身的局限性,使招生与毕业分配脱节,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脱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基本上是统招统分,招生人数、专业设置等许多方面都有脱离大、中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盲目性很大,这样造成了有些师范院校的有些专业,本来社会上不太需要,但招生计划照执行不误;有些专业的高师毕业生教育系统本来不缺人,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分配到教育系统,致使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分配难,找不到接收单位,即使找到接收学校,也要改教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课程,或改做别的工作。在毕业分配中存在这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而无用(指找不到能发挥自己专业的接收学校)的弊端,不仅浪费了教育经费,而且也导致了高师毕业生改行到非教育单位去就业的局面。这是高师毕业生改行的客观原因。

第四、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的原因还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社会利益转向社会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在这当中,有的高师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片面理解“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多的高师毕业生不愿到挣钱少的教育单位,而愿去拿钱多的非教育单位。此外,有的高师毕业生并没有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希望在教师不缺的大城市搞非教育工作,不愿到教师紧缺的县、乡当教师。这是高师毕业改行的主观原因。

三、对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看法

高师毕业生分配到非教育单位就业,这似乎是违背了分配原则,影响稳定和补充教师队伍,但如果从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处理这一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不但不会带来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充分利用人才,挖掘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在行业内分配高师毕业生的体制已经开始打破,有的高师生即使最初分到教育单位,但不久被急需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挖走了。但是无论是挖走还是直分,这两种情况不是普遍的,不会造成高师毕业生大量流向非教育单位,不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用人单位所用的也就在于用人之长,而高师毕业生的长处也就是教书,多数高师生的想法也是希望能有较多的条件当好教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根据市场的选择和个人条件的限制,高师毕业生的改行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不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补充。允许一小部分高师毕业生出来合理流动到非教育单位是利大于弊的改革举措,对此不应有所非议。

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分配等环节上,高师生应与其它大学生平等对待,因为在高考的时候,高师生也是通过平等竞争而考进大学的,在毕业时也应通过公平竞争使高师生获得更广泛的职业范围。同时应允许高师生进入人才市场,并在双向选择中,在宏观上不能给以太多的限制,这应是高师毕业分配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改革的深入,高师生就业情况的好环,将会直接影响到高师的生源,高师生就业的情况好,各级各类学校争着要,包括一些非教育单位也分进去了一些高师生,那么高师的生源就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多了,在招生时也就可以优中选优,提高招生质量,提高在校高师生的素质。相反的,如果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在宏观上统得太死,把高师毕业生严格控制在教育系统。这样,高师的生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源不足,必然影响招生质量和高师生的素质。这就是出路不畅,必然影响进口,只有进出口通畅,才能运行正常。

四、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要使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安心搞教育工作,必须要通过舆论和政府职能的手段,形成全民重视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应将一个地区教育普及程度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措施是否落实与当地党政领导政绩挂钩,定期检查落实。在制定新的工资制度时,教师的工资应略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同时还应该在住房、医疗卫生保健、退休养老保险、职称评定诸方面,制定出比其他行业更加优惠的政策,这是最根本的措施。此外,在师范教育系统内部,也应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对师范教育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大胆地改革,对发展师范教育有利的措施大胆地试,跳出就师论事的旧框框,改革过去那种包得过宽,统得太死的状况,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努力在几年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师范教育之路。

就目前来说,通过改革,急需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增加师资奇缺地区招生数,减少师资不缺地区的招生数,减少或停招社会上不需要的专业的学生,多招社会上需要的专业的学生。这样也可以部分解决高师毕业生分配难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从地方来说,招生数的多少实际上决定了本地区就业数的多少,就中学来说,升学率的多少决定了该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就高师来说,按学生数定编,希望按师资力量来决定各专业招生人数,以解决教师工作量、职称等问题,使长线专业招生数压不下,短线专业招生数加不上,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供需就出现脱节,高师生分不出去,只好在非教育单位找,改行风也就随之而来。

第二、教育系统要改革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加快改革的步伐,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搞好创收,逐步做到“满负荷运转,高待遇上岗”。通过自己内部的改革,解决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也只有搞好创收,才能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高师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师范院校的办学应突出特色,把教学和教育质量真正抓上去。师范院校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应向造就优秀教师、创造型教育人才方面发展。同时还应该把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扩大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范围。因为各行各业都需懂教育规律,善于做青年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高师生要能够适应这种教育环境对象,能够适应多种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化,今后优校优价,自由调节,优秀教师高聘金将会成为现实。同时,部分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也必须参与师资竞争,师范院校的生存就变成了同其他院校学生素质的竞争。今后衡量高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将是该校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任何一所学校,如果它的毕业生素质太差,就业没有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没着落,这个学校的生源就难以保证,那么它就难以有生存的条件和价值。因此,在校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师范院校存亡的问题,应狠下功夫,花大力气,大抓特抓。

第四、加强对高师生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高师生并不都是按第一志愿录取的,因此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始终都要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在教育中也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目前教师待遇不高,但要让他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同时也应该帮助高师生明确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是高师生的专长与优势,高师生只有投身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在毕业分配的时候,要教育他们不能因为只考虑眼前挣钱的多少而放弃了教师职业,不能因为只考虑钱而丢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去干别的工作,如果这样,那么自身价值也是得不到充分体现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并也应允许一部分高师毕业生从事非教育工作,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多数高师生还是应该从事教育工作,否则,师范院校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总而言之,高师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而愿意改行,这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又是有其具体原因的,我们不能一味指责高师毕业生没有远大理想,追求个人名利。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一套能够主动适应和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建立一种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挑战,留住教师队伍,吸引高师毕业生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机制。

标签:;  ;  

论高校毕业生职业转变的原因及对策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