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检测技术与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相比,大幅减少了排线工作,在工作量、检测时间以及变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无线智能桥梁检测技术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桥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桥梁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桥梁;智能检测;无线技术
1桥梁的无线技术智能检测简述
桥梁智能检测的主要技术单元包括:传感器、智能中心、传输模块、数据收集器、软件处理设备等。上述几个模块作为核心技术组成整个桥梁智能检测系统。无线智能检测系统首创与上世纪90年代,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桥梁检测集成系统。在数据传输方面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无线电同心桥梁检测系统;其二:无线电通信桥梁检测技术。
1.1 以局域网为基础的无线电通信桥梁检测技术
根据待检桥梁的规模及检测周期选择局域网方式,该方式适用于多种规模的桥梁,且检测周期相对较短。该技术受限于网络和实现机制影响,对数据采集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其工作原理是以多个传输模块的设置为基础,结合跳传数据技术完成信号的发射与收集工作。实践证明,数据传输距离多超过10km。无线电通信技术是以局域网为基础,其主要构成为传感器、无线中继以及收发无线信号设备等三部分。在收集数据过程中,传感器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主要数据包括桥梁的温度以及硬度等,传感器将所收集的这些数据以无线形式发送至中继器。中继器的重要作用是数据续航,是完成数据远距离传输的核心。信号手法中心主要起到数据的再次收发作用,其技术核心是软件设备。
1.2以公用网路为基础的无线电通信桥梁检测技术
相比于局域网,公用网更具稳定性,且数据传送量、距离和相关机制更为完善。该技术多应用于长期检测的较小规模桥梁项目之中。桥梁的整体架构相对固定且范围也比较广泛,因此省略了局域网布设无线电收发中心的工作,同时在检测较远距离桥梁时也避开了数据传输的规定。目前,我国三大无线电运营商都有较为成熟的无线公共局域网,结合GPPR与GSM网络技术基本实现了区域实时全覆盖接收功能。
2桥梁智能检测系统结构与应用
2.1数据采集与数据管理
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起点是采集数据,是完成整个系统功能的前提基础。目前,数据采集管理工作主要由传感器、无线网络管理系统与数据管理系统等为核心。数据传输技术主要以传感器的感应参数为数据源,通过发射设备将数据传输至无线网络,经过存储、提取、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在桥梁检测过程中,所需参数种类繁多。传统检测是以有线检测为基础,实现数据的传输。这种点与点和线与线之间的传输需要大量的设备,同时铺设的工作量也随之增高。在这种形式下,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将会面临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由于数据传输所用的通信电缆较多,且数据在长距离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人员。同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温湿度影响,其准确性会随之降低;第二,检测过程中需有足够的空间铺设电缆,且在架设和后期管理过程中增加管理难度,且数据的可靠性也有所降低。
无线检测系统相比于传统方法,无论是数据采集和管理都具有适应性强、传输便捷、组网方便、适应性强以及数据传输可靠性强等优势。
数据分析直接受管理系统影响,数据无线采集管理系统具有传统方法不具备的记录、存储、分析、应用等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技术科与计算机相结合,可构成高效的桥梁数据库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取各种数据信息。
2.2无线传感器组网
智能检测系统中的传感器还兼具数据传感、加工等功能。通过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有单独的系统可构成整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不同节点都能单独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数据包括:速度、温度与湿度等。经过汇总整理后,传感器可将相关数据通过网络机制传递给终端系统。从整体上分析无线传感器系统的优越性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1)更好的协调各个节点
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系统中,不同节点可设置地址标识(与IP网络地址类似)。各节点在清除记录节点地址的同时,还能有效识别附近节点地址。由于具备上述功能,各个节点可在协作过程中完成协调性较强的数据传输。
(2)拓扑性更具稳定性
传统无线网络会因为节点的位移而影响到拓扑结构的稳定性,无线传感器中的节点格局能量,可有效维持传感器的稳定性。除非节点能力耗尽,拓扑结构都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采集数据更具灵活性
由于采集数据没有限制且适应性较强,因此大幅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在不受电缆设备影响下,无线传感不需大量电能影响,即可实现自由灵活的数据布节点和采集点的有效布局。
2.3桥梁寿命检测
桥梁检测工作多按照频率及间隔时长划分为短期或中期、长期检测。实际检测需结合检测桥梁特点,有效的选择无线网络类型。通常,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检测更具灵活性,对提升桥梁寿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由于无线局域网基础上的智能检测适用于短期桥梁检测,因此该方式的应用率较高。需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需保证传感器天线的畅通,保证天线见物障碍物阻挡,避免由此降低信号传递强度;另外,如传感器中的节点距离无线电通信手法中心较远时,需增设信号中继器,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信号的重新传递,最终获取不同节点的实时数据。
智能检测技术应用于小规模桥梁时相对简单,其所需要的参数与测量节相对较少。考虑到无线网络成本和安装工作量,可适当增加GPRS与GSM公用无线网络,从而有效降低无线网络架设时间。在使用上述无线网络模式过程中,只需保证所在区域能接收到手机信号即可完成实时测量工作。我国移动通信技术较为成熟,基本绝大多数桥梁所在地都可实现手机信号的全覆盖。因此,桥梁的智能检测需结合各种成熟技术,根据项目特点及时进行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梁智能检测应根据桥梁规模选择检测方法。中小型桥梁适宜采用无线网络检测系统,而特大型桥梁的检测则需将有线与无线检测方式相结合,从而确保徐菊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最后通过无线中继器汇总处理相关数据。总之,智能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升了我国桥梁检测的整体水平,也成为桥梁事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广东,李爱群.大跨桥粱监测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布置方法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1(08).
[2]裴树军.论桥梁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6(Z2).
[3]吉林,丁华平.沈庆宏.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J].南京大学学报,2011(01).
论文作者:邓屹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桥梁论文; 数据论文; 节点论文; 传感器论文; 智能论文; 检测技术论文; 无线网络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