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箜篌渊源与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箜篌论文,渊源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2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2-4577(2004)02-0020-05
闻名遐尔的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东西方重要交通枢纽,贸易 往来由此中转。外来的血液不断输入龟兹,使龟兹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繁 荣,一时成为西域诸侯国的重镇。
龟兹被誉为乐舞之乡,在众多的史书里都有记载,如《隋书》、《唐书》、《通典》 等。尤其是《大唐西域记》,称赞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关于龟兹乐的研究, 不少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如谷苞的《古代龟兹乐的巨大贡献及深远影响》、姚士宏 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霍旭初的《龟兹舍利盒乐舞图》、《龟兹壁画中 的西亚乐》等。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院有10多处,在这些石窟寺院中的壁画里绘有许 多伎乐图,其人物众多,表情细腻,乐器丰富,舞姿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佛教绘画通过伎乐图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佛经里说,天上的众神为了供养佛,常常击 着天鼓,奏着音乐,跳着舞蹈,用香花与伎乐奉献给佛,可见,伎乐图是佛国天堂众神 向佛作供养的一种景观。
龟兹石窟壁画中出现大量伎乐图,与古代龟兹人民能歌善舞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 系。龟兹的音乐舞蹈在西域各国中是首屈一指的。龟兹壁画所描绘的那些造型优美、千 姿百态的乐舞形象正是龟兹乐舞历史风貌的生动写照。
龟兹石窟壁画中伎乐图所描绘的乐器有24种之多。如琵琶、竖箜篌、阮咸、筚篥、竖 笛、横笛、排箫、唢呐、笙、铜钹、贝、羯鼓、毛圆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鸡娄 鼓、鼗、碰铃、手鼓等等,在这些乐器中。竖箜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型乐队都有它 的身影。尤其是它传到中原后成为主要乐器之一。
本文拟对箜篌这一古老乐器的渊源及构造作进一步探讨,望研究龟兹乐的专家予雅正 。
龟兹壁画中,绘有众多伎乐演奏箜篌的场面,如梵天劝请、五髻乾闼婆请佛、善爱乾 闼婆礼佛、天宫伎乐、飞天、说法图等。她们手中所持箜篌,史书记载最早的有《史记 ·封禅书》,书中写到:“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 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中也有所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制琴, 称元侯或晖侯。坎坎应节,称谓之坎侯。比琴而小有七弦,象拨弹琵琶一样演奏。《隋 书·音乐志》中说:“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1]( P.378)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箜篌这一乐器,并非是我国中原所创,它来自西域。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箜篌图像最早出现在古埃及金字塔法老墓室壁画中(图1)。墓室 壁画距今已有358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箜篌历史悠久。我国著名学者谷苞先生,就箜 篌的发源地专门作了论述,他说:“……箜篌的老家为埃及,几经辗转才转到中国。” [2]关于箜篌的老家在埃及一说,学术界意见不一,伊拉克(古巴比伦)出土的竖琴应是 箜篌的前身,距今已有5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当人们满足温饱之后,在劳动实践中,由某一件物品得到了启发,创 造出完美的器物,如石器、陶器、铜器、乃至铁器等等。古埃及的金字塔法老墓室壁画 中的箜篌类似一张弓,斜拉张弦而成。弓箭,这是原始古人类首先发明使用。以射猎为 生的原始人,在使用由弓弹射出去的箭簇之后放松弓弦回弹后会发出“铮——铮”的声 音,在这种声音的启发下,古人开始创造出了弓形式的乐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箜篌。
中原出现西域乐器是由西域人直接带入中原,文化的交流是建立在经济贸易往来的基 础上,庞大的西域商队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后,不是单一的经商贸易活动,同时也将西 域的文明引入中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交流随商并进,很多西域商人定居中原 。2000年陕西、山西相继发现为西域人的墓葬。安伽墓和虞弘墓的发现是最好的见证, 在墓室中廓椁上的浮雕有很多表现乐舞的场面,其中竖箜篌和琵琶最为耀眼,这两件乐 器与龟兹壁画中的箜篌、琵琶十分吻合。(注:见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 目2003年12月10日所播节目。)
在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箜篌这一古老乐器由西向东不断传播,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的 改造与变化着。有关箜篌的传播路线,应以古巴比伦为起点,由西向东。北线由古埃及 、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国、朝鲜、日本,南线由古巴比伦、伊朗、巴基 斯坦、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在上述地区的缅甸国现今仍可见到改变 后的箜篌形象。缅甸箜篌的琴首以凤首装饰。(图2)(注:见中央电视台1频道“异国风 情”栏目2000年8月20日所播节目。)凤首箜篌在我国的唐代后期较为盛行。箜篌可分为 两种类型,竖式和弓型式(或称卧式)。缅甸现今所使用的箜篌应归类于弓型式。
有关箜篌的称谓,一直被人们通称之为凤首箜篌。但在早期埃及法老墓室壁画中或在 佛教艺术出现后的各类艺术作品中,包括龟兹石窟壁画、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壁画、巴基 斯坦犍陀罗石窟中都没能看见带有凤首的箜篌。到了中国唐朝中晚期,箜篌才注重了装 饰,琴首加凤首装点。在现今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中才见到带凤首的箜篌(图3)。除龟 兹外今塔吉克斯坦比什凯克(古时片治肯特)寺庙壁画中,有一种以猛禽(鹰)首装饰的箜 篌,其构造精巧、轻便(图4)。据前苏联出版的《苏联考古学》一书介绍了该寺庙建造 时间约公元700年左右。在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48窟中我们见到更典型的箜 篌作品,它是以龙首装饰,这是新疆发现的首例带有这种装饰的箜篌图像。(图5)。
箜篌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里,最早应追溯到公元1世纪,现今巴基斯坦境内的犍陀罗石 窟。这里雕刻的箜篌形象,音箱部分类似葫芦形(这种类形的箜篌在敦煌莫高窟465窟元 代壁画中也可见到)。日本音乐史专家,林谦三先生称葫芦式的箜篌为匏。匏为葫芦的 一种,就是说,匏式箜篌的音箱部分是由葫芦制作而成。这种形制的箜篌可称之为弓形 式。竖式箜篌应追溯到公元前1580年的埃及法老墓壁画,它的形体与人等高,琴身呈倒 三角。
箜篌这一乐器,我们在没看到出土实物之前,只能在史书中看到文字的描述。佛教艺 术出现后,在大量的乐舞图像中,我们才得以见到箜篌的图像。在我国的佛教艺术作品 里,最早出现在克孜尔千佛洞壁画里。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雕刻艺术作品或者壁画艺 术中也就出现了乐器的形象,犍陀罗雕刻中的箜篌为匏式箜篌。但是,巴米羊石窟壁画 中的箜篌又是另外一类样式。它的形体加长,弦杆以竹杆为材料,椭圆形的音箱是由一 块整木制做而成。它的形体象一张大的弯弓(图6)。但在龟兹佛教壁画艺术里出现的箜 篌小而精,显得格外灵巧。佛经中把箜篌称为琉璃琴,就是如前所述的弓形箜篌。鸠摩 罗什译的《大智度论》谈了箜篌的结构,它是由槽、颈、皮、弦、棍、组合而成,与壁 画中的箜篌形象相吻合。
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中的弓形箜篌,形制与构造就是佛经中所述有槽、有颈、有皮、有 弦、有棍的箜篌。克孜尔千佛洞77窟天宫伎乐手中箜篌即为其例证。
77窟,是早期的大像窟(3世纪末),其后室为盝顶,顶上绘有天宫伎乐,天宫伎乐均为条幅式,都是一幅单独的画。每幅画中的伎乐天人有弹琴的、有跳舞的。其中有一幅伎乐天人,手持弓形箜篌正在随乐踏舞,神态肃穆。其箜篌的构造,是由一根细弯 棍、一椭圆形的音箱组成。细棍插入音箱内,音箱由羊皮或牛皮蒙面,并留出张弦孔, 琴弦斜拉弦杆。
龟兹壁画的箜篌为两种,弓形与竖形。竖式箜篌,多用于大型的歌舞。它在西域民间 、宫廷随处可见,成为乐队组合中常用乐器之一。佛教艺术在龟兹“安家”后,乐器中 的弓形箜篌始终是一个模式,细长式的琴杆,“皮囊”式的音箱,无首装饰。这在龟兹 延用了1000多年。
新疆最早出现的箜篌并非是弓形式,而是竖式箜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扎滚 鲁克村出土的竖式箜篌,就是例证。它是目前国内较早的箜篌乐器之一,这几件作品大 约在公元前5~4世纪,它的出土足以证明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在佛教艺术未出现之前已 在西域广泛流传。
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1996年于且末县扎滚鲁克村发掘出土了三件竖式箜篌,经C14测定 墓室中的木楔,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这三件竖式箜篌,两大一小,小的已破损 ,大的保存完好。两件箜篌均为整块梧桐(新疆胡杨)木雕刻而成,弦杆为柽柳(红柳)木 。墓室中的一件箜篌全长61.6厘米,音箱平面呈梯形,口部外缘有固定蒙皮的小木钉, 底部一音孔;另一件,全长87.6厘米,音箱似为葫芦形,长41.6厘米,宽6.8—13.2厘 米,高4—6.8厘米,音箱外壁打磨光滑,口部保留了蒙皮的痕迹。音箱深2.8—5.2厘米 ,底部凿一音孔。音孔呈长方形,四边作弧曲内凹,长2.0厘米,最小宽0.4厘米,颈部 侧视呈长方形,约长46厘米,宽8厘米,其尾连音箱,偏上部位有一横穿的小圆木棍, 木棍长3.6厘米,径0.35厘米,下部延伸到音箱底部,稍呈脊状突起,颈首稍厚,下部 有椭圆形的卯眼以固定琴杆,琴杆长31.2厘米。杆首较细,截面圆形直径约2厘米,有 三道明显的系弦痕迹,弦杆插入颈尾的卯眼内(图7)。无独有偶,使人惊喜的是,2003 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洋海发掘出土了三件竖形箜篌俩大一小,与且末 县出土箜篌为一个类型。我在前面谈到龟兹箜篌结构时,已提出过有关的论点,箜篌音 箱由皮蒙面,音箱内部中心设置一小木棍,木棍之上再加上一小木棍打成十字挂弦之用 。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验证了这一观点。[3]
鄯善箜篌的材质为胡杨木。它选用一块完整的、尺寸大小适合的胡杨木,将音箱部分 凿空,留出尾杆,尾杆底部掏出一孔插入系弦杆。音箱之上以羊皮做音箱面。卧式箜篌 制作方法与竖式箜篌相同。从出土的竖箜篌情况来看,它与古巴比伦、埃及的箜篌完全 是两个类型。鄯善箜篌的制作时间,据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吕恩国先生鉴定约在西周晚期 至春秋初期。上述出土箜篌的构造,与壁画中的竖箜篌,均为一个类型,只是壁画里的 进行了修饰和改造。新疆以西各石窟出现的箜篌多以竖式为主,这种类型的箜篌在龟兹 壁画中随处可见,多集中于说法图中与天宫伎乐列队中。敦煌壁画中的竖式箜篌大部分 集中于大型乐队里。
1903年,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件舍利盒,盒的外 壁一圈绘有一组乐舞图。(图8)乐舞队共有21人组成,乐队在前,一穿龟兹服的艺人手 持一棒在乐队前领舞指挥,与现今乐队指挥一脉相承。乐队大鼓在前,有两小儿抬着, 后一人手持双棒敲击。随后是弹箜篌、摇鸡篓鼓、吹排箫、打腰鼓、拨鼗鼓、吹号角, 乐队阵形庞大。乐队之后,便是戴面具的舞蹈者。他们手拉手在欢快的鼓点和乐声中舞 动。乐队中,有一件竖式箜篌引人注目,箜篌的形制、结构较清楚。从解剖的形制图中 了解到:音箱部分由一块整木修制而成,与且末和鄯善出土的箜篌相似。
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第20号窟壁画中,有一件更清晰可见的张有六根弦的竖形箜篌, 箜篌为侧面,弦丝系于(缠绕)弦杆之上,虽看不到正面,音箱中间部位一定会留有张弦挂扣。紧弦有弦杆来调整。鄯善洋海箜篌的出土已得到了证实。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48窟绘有一件别致的卧式箜篌,箜篌的首为龙头雕饰,弦 杆镶嵌能调音节的弦(轸)钮,音箱面彩绘。这在新疆佛教绘画艺术里,看得见的、比较 清楚而华丽、最精彩的一件箜篌,为我们研究箜篌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佐证。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竖式箜篌因历史久远,均见不到弦数,只有弓形式,个别的清晰可 辨认。
敦煌是远近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有编号的洞窟492个。在这些洞窟内的壁画上绘 有很多的西域乐器,箜篌是其中之一。在这些箜篌中以竖式为多,其造型结构为西域模 式。从龟兹石窟的箜篌发展状况来看,它直接影响了中原乐器的发展,敦煌壁画艺术中 的箜篌就是龟兹壁画的翻版。除敦煌之外,还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在内地佛教石窟寺院中,都可见到龟兹箜篌。(图9)与我们近邻的日本国至今保 存了一件完整的相当于我国唐代时期的作品。从这件箜篌的形制来看,它似乎是以龟兹 为范本制作而成的。可见龟兹佛教影响深远。
新疆箜篌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寻找箜篌的老家也有了确凿的证据 ,如果将这些古老的乐器复制出来再搬上舞台,这将是乐器史上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