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商业企业的细小性和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细小论文,试论论文,重要性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0)07-0005-04
政府、商界、理论界都很重视大型商业企业,十分关注全国若干家大型商店,提倡“抓大放小”,研究它们的股份制改造,纠正大店盲目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对的,有的还做得不够。但是,对于商业流通领域的小型企业或小店铺重视不够却是普遍现象。我自己也存在这个欠缺,很少对小企业作专门的系统研究,希望我们大家对此都予以改进。这里我特别提出“小店铺,大流通”这样一个命题,即对商业企业的细小性和小商业企业的重要性,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就教于商界和经济理论界的同行。
一、小商业企业的划分标准问题
大中小企业是相对的,划分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从营业面积划分,比如5000m[2]以上为大型,500-5000m[2]为中型,500m[2]以下为小型。有的从从业人员划分,1000人以上为大型,50-1000人为中型,50人以下为小型。还有的是从营业额、资产额等方面划分,或者把面积、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指标综合起来划分。营业额、资产额等划分方法,变动性大,难以作长期比较和国际比较。1997年,国家国内贸易部制定颁布了一个划分标准,以零售业为例: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2000万元以上为大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资产400万元以上为中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资产400万元以下为小型。这个划分标准,主要是为了组织申报全国大型非工业企业而制定的,眼下很适用,但作长期比较和国际比较就颇为不便。我认为以面积划分或以从业人员划分为好。北京、武汉等地把全市商业网点的面积、人员等作了详细调查,很便于划分企业类别。但全国没有面积的统计材料,难以取得公认的统计数字。但即便这样,人们脑子里总有个大体的概念,小商业企业不外是营业面积小、从业人员少、资产少、营业额小的企业。我的概念大体是指营业面积500m[2]以下,从业人员50人以下的小店铺。我们目前尽可能用统计数字,但有时只好用比较粗略的概念来讨论问题,希望日后有科学的准确的数据作更确切的分析研究。
二、小商业企业的重要地位
古语云:集腋成裘,集少成多。单个店铺虽小,集聚起来就形成大流通。
我从《中国统计年鉴》、《国内贸易年鉴》等权威出版物中没有找到划分大中小商业企业的全面统计资料,只得变通地用相关资料来分析小店铺形成大流通的情况。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网点是1396.3万个,其中个体经济为1288万个,占92.2%,集体经济67万个,占4.8%,私有经济12.5万个,占0.9%。个体商业几乎全属小企业,集体商业、私有商业也是以小为主,国有商业中也有一部分小商店,因此,从零售网点总数来说,小商业企业占95%左右是大体符合实际的。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是3189.2万人,其中个体经济为2251.3万人,占70.6%,集体经济为411.1万人,占12.9%,私有经济100.4万人,占3.1%。国有商业中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数不多的小企业,因此,从从业人员来说,小商业占全国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的85%左右是站得住脚的。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199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27298.9亿元,其中个体为7923.7亿元,占29%,集体为4567亿元,占16.7%,国有、合营等经济中也有一部分小企业,这样,从营业额说,小企业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体在50%左右。
简言之,1996年全国零售贸易中,小企业网点占95%,从业人员占85%,营业额占50%。可见,小企业在商品流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按国内贸易部1997年的划分标准,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资产在400万元以下为小企业,小企业占的比例还会更大一些。
是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才会使小企业占有如此大的比重呢?不是的。我不去摘录各国的统计数字,只谈我到日本考察和在美国探亲的一些直接观察情况。
1980年我初次到日本考察,原以为日本商业高度发达,一定是大店林立,店铺宽敞宏大。实地一看,满街绝大多数是小店铺,特别是些只占一个铺面(几十m[2])两三个从业人员的各色店铺为多。但总体是市场繁荣,商业兴旺。我特意托人找到一本《日本商业统计》,下面的一组数字令我惊奇不已:
从业者规模零售商店数(个)占的比重(%)
1~2人 1022223 61.1
3~4人 401186
24.0
5~9人 175752
10.5
10~19人47437 2.8
20~29人12900 0.8
30~49人8195 0.5
50~99人4014 0.2
100人以上
1764 0.1
合 计 1673411
100
(见:万典武、陈毅《日本商业的考察》第21页)
从这些数据可得,日本零售业,5人以下的商店占85.1%,10人以下的商店占95.6%,100人以下的商店占99.9%。听近几年去日本的同行说,基本上还是这种情况,只是小店参加连锁的大大增加。那么我再举1994、1997年我两度赴美探亲,先后小住一年的见闻。美国是当今世界商业最发达的国度,但我只举两个实例就可见小店的重要地位。
例一:我在加州塔斯廷市(TUSTIN CITY)的一个普通居民区生活过几个月,经常在这个社区的店铺闲逛或购物,而且对这个居民区四周的小商业群作了调查,情况如下:
商店类别商店数量
合计 东南角 西南角 西北角 东北角
1.超级市场 3 1 11
2.食品店4 1 12
3.饮食店14 5 153
4.租带店4 1 111
5.洗衣房和洗衣店6 2 22
6.加油站和汽车修6 3 1 2
7.其他 17 9 53
合计 54 22 12
14
6
这个居民区四周共有54个店铺,除了三个超级市场每个面积约一、二千m[2],是各个小商业群的骨干,占店铺总数的6%,其作51个均为二、三百m[2]的小店铺,占94%。主要是饮食店、食品店、音像带租用店、洗衣房、加油站等以及美容美发、银行营业所、照相馆、牙医、兽医等。自然行业划分很细,有二十多个,但单店规模很小,从业人员一般是几个人。美国人收入高,对专项生活需求的要求高,专业店分工极细,连居民区的小店铺也不例外。
例二:特大型“摩尔商业城(MALL)”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专业店。近二三十年,美国兴起少数几万m[2]甚至十几万M[2]的特大型“摩尔商业城”,其实是以几个著名百货店(每个一、二万M[2])为骨干形成的店铺群。比如加州最大的“南海岸广场”(SOUTH COAST PLAIA)摩尔商业城,占地比北京中山公园加劳动人民文化宫还大,可停车上万辆,它是由美国6家著名百货店(各约一万多m[2])分占四角为主组成的。6家大店之间,由多条各长近百米的通道相连,二百多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店分布通道两旁,自然形成多条商业街。每个店铺不大,一般是一、二百m[2],但分工极细,以男女时装、鞋类店居多,约占一半。照相器材、音响、计算机、瓷器、水晶制品、工艺品、乐器等均有多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店,还有33家咖啡店、各种风味的餐饮店等。如果按店铺数目说,6家大型百货店也不过只占这个商业城里二百多家店铺的3%,小店铺占到97%。
三、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的经济分析
为什么小商业企业大量存在呢?为什么商业存在着特有的细小性呢?
1、这是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必须接近消费者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农业、工业生产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地区配置规律,不完全受居民分布的制约。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则应当按居民的分布情况来分散设置,因为它们必须同顾客直接打交道。农村商业网点要广泛分布,城市商业网点更必须按居民的分布情况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即在各个居民区适当相对集中设置小店铺群。在城市中心或传统商业繁华区形成比较集中的商业繁华街区,这里应有大中型的商店作骨干,但也必须有各种小的专业店和餐饮店相配套。因此,无论从全国、全省、全市说,小店铺的数量都是大量存在的,占店铺总数的绝大部分。
2、现代城市空心化、居民向城乡结合部和卫星城市扩散的趋势,使原来相对集中的商业网点随之扩散。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著名大城市这种趋势十分明显,老商业区的网点相对衰退,城郊和卫星城镇的新商业网点不断涌现,根本的原因是住宅郊区化和家庭汽车化。北京城也正悄悄在这样转变,北京的商店原来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老城区,零售额占全市的80%左右,现在只占到20%左右,只相当于一个新兴的海淀区。前门(包括大栅栏)的明显衰退,王府井大街的相对清淡,是众所周知的实例。我调查过的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有这种趋势,城市的扩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汽车的迅速增加等因素必然促成这种趋势的发展。
3、随着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品牌化、时尚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市场越分越细,大量专而小的专业店应运而生。专业店各有自己的“目标顾客”,一般不宜规模太大,它们主要靠自己的特色,去同同行和综合性大商店竞争。过去我国有了粮店、食品店、百货店就大体能满足人民日常的吃、穿、用等基本需要,现在人均购买力比二十年以前增加了几倍,又有了一大批年收入几万元的中产者,还有为数不少的歌星、球星、富翁,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需求和个性爱好。儿童、青年和中老年的爱好和消费倾向也大不相同。时装、小手提包、领带、服饰品等的品种花色日新月异,小包装食品、菜肴的不断创新都是各种专业店铺开展新业务的客观条件。
4、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等的手工劳动比重较大,而且被动地不规律地接待顾客有许多临时可变因素,远不如工厂、农业生产那样稳定而有规律。因此,它们的管理环节宜少不宜多,最好是现场的主管者就是最后的决策人。这样既能灵活地适应顾客的各种要求和变化不定的情况,又可大大节省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的细小性使它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从所有制角度说,这些小商业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最好是属于本企业或本企业的主人。这是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性质相适应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实际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建国初期实行“公私兼顾”政策,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零售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几乎全是私人经营,市场繁荣,人民生活称便。1956年敲锣打鼓,搞全行业公私合营,随意撤并商业网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别垄断城乡市场,市场呆滞,官商作风滋长,人民购物受累受气。1978年以来,恢复多种所有制并存(同“公私兼顾”政策异曲同工),个体、私企大量发展,市场繁荣兴旺,顾客购物方便又享受良好服务。
小商业企业是否就十全十美呢?不是的,它仍有许多严重的不足和劣势。首先,它们的进货批量小,进价和成本较高。其次,它们各立门户,顾客群有限,知名度较小。其三,它们的营业设施、购物环境、商品陈列、营销方式、企业管理一般比大店差。其四,它们规模小,资本少,经营回旋余地小,品种花色难以备齐,有的销量小、周转慢而导致新品种少、新颖度差等。其五,它们店多面广,企业主和从业人员“进入”、“退出”比较容易,难免出现良莠不齐,信誉较低,素质较差等现象。
四、小商业企业改革和提高的几点建议
1、积极发展私营和个体小商业企业。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行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行业说,饮食业、生活服务业,全国普遍认真实行这一政策,因此,长期困扰人们的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修理难等早在八十年代就解决了。五十年的经验教训和无数的事例证明,小商业企业的非公有化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一铁的规律。
2、国有的小商业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改变所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坚决地“卖”给本企业职工实行股份合作制,卖给企业经营者或职工个人变成私人企业,也可向社会公开拍卖而被收购、兼并等。“卖”的最大困难是现有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安置,其实与其继续亏损弄到山穷水尽,不如早下决心把“卖”的钱向社会保障部门为退休职工交足保障基金和买断现有职工的工龄。单个店“卖”的钱不够的,可以在本市同行业中统筹安排,甚至地方政府给予一些特殊照顾的政策。长痛不如短痛,久拖不决所亏损的钱会比这样安排花的钱还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一改所有者,企业的机制一变,企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生产力”就活跃了,经营管理也会大大加强。“亏”会转“盈”,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起根本变化。
3、积极地、稳步地推行连锁、联合、配送等新的经营方式,促进小企业发挥规模效益和群体优势。上海的华联商厦集团发展了几百家连锁店,并正在利用其品牌发展特许连锁店,这样,许多小企业可以创造条件取得特许连锁。广大的小企业都应当走加盟连锁公司的道路。同时,小企业也可以自己联合起来成立联合会等类组织,办些成员企业的公利事业,要共同做广告、指导商品陈列营销、统一少数商品的大批量进货等。1986年我在新加坡考察,他们办的食品杂货店的联合会就是实行这类办法,成效颇佳。特许连锁、联合等办法既发挥了小企业自主经营的优势,又实现了规模经济。此外,发展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仓储商店等新业态,也有利于小企业的小批量进货。
4、国家应对小商业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世界各国多有此类政策,比如日本对小企业有专项法律实行扶持政策,特别是设有专门的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样的政策就是保持了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制定了《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整套政策文件,其中在贷款融资等方面的做法最受小企业主的欢迎。
5、小商业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对口的协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也可自己组成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起来办些共同的事业,如职业培训、行业咨询、业务指导、行业自律等。既有利于同政府各有关部门联系,接受指导监督,也便于代表本行业向各方面反映意见和建议。
收稿日期:20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