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抄本叙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抄本论文,戏曲论文,清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清一代,戏曲繁盛,戏班众多,演出剧目也极为丰富。考察数其剧本来源,或为书坊印刻,或请文士编写,成为艺人自创。然前两种非演出之台本,与舞台要求不甚吻合,故又须经艺人加工成台本,方可演出。所以,所有的戏班演出的脚本,皆为抄本。然而岁月流逝,数百年间,随时间而湮没的台本不可计数,留存至今的仅为万分之一二而已。因共台本的内容是艺人反复揣摩、修改、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的,故而,比起文士创作的案头剧或者书商随意删改后印刷的剧本,其研究的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所以,这些抄本是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抄本都为艺人或艺人后裔珍藏,秘不示人。在几十年间,经过各省戏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才得以面世。八十年代后,各省编撰戏曲志,对有价值之抄本都作了披露。笔者今根据自己的调查与福建、江苏、安徽等省的戏曲志中的材料,作些述介。
福建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发现的大腔戏抄本《白兔记》 大腔戏流行于闽西三明、永安、大田、尤溪等市县的广大农村,源于江西的弋阳腔。约在明代中叶之后传入福建。因是“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故称大腔戏。传统剧目中,本戏有五十多个,折子戏有一百多出。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双鞭记》等。
所发现的抄本为土制帐簿式毛边纸,共54页,页长27厘 米,每面直书14行,每行二十馀字,用不规范的楷体抄写。全本22出,每出标有“出名”。字里行间标有插科打诨、唱词翻高、滑音、道白等符号。该本首页左上方写着“白兔记全本”,右上方写着“白兔记全本桥套出数用具”,而在该行字的旁边写着“顺治甲申年正月”。首页背后从左到右按先后排列着演出场次以及出场脚色,与当时脚色的扮演者。顺治甲申年为1644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国的第一年。据史实来看,该年福建仍在晚明弘光朝 廷的统治之下,艺人不会记清朝的年号。署此“顺治甲申年正 月”,令人不解。
其本的情节与毛晋《六十利曲》本相似,写五代时沛县沙陀人刘高自幼父母双亡,流浪各地,一日因赌钱、偷鸡,与庙祝争 吵,李员外知刘高他日必然发达,有九王之命,将他带到家中, 将女儿三娘嫁给他。不久,李员外夫妇去世。刘高夫妇遭受其兄 李洪信及其嫂秋奴的百般虐待,刘被迫写了休妻之书,以长工身 份到瓜园看瓜。瓜精作祟,被刘击败,刘得兵书与宝剑。于是告 别三娘往邠州岳彦真部投军,因屡立战功,被岳招为女婿。再说 三娘在家,备受兄嫂折磨,在磨房产子,起名“咬脐郎”。为保 孩子性命,三娘只得请邻人窦公送往邠州交刘抚养,取名刘承钓。承钓长大后,一日打猎追赶白色,在并边遇母,遂回家告诉 父亲。刘赶到磨房与三娘相会,三娘向父子吐诉苦情。承祐怒绑恶舅,三娘说情得免,最后一家团圆。
福建梨园戏抄本《朱文赶鬼》 梨园戏流行于泉州、晋江及 闽南方言区的漳州、厦门和台湾省的一些地方,在东南亚华侨居 住的地方亦有演出。宋末元初,温州南戏传入泉州后,当地的优 戏杂剧,吸收了温州南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遂发展成新的剧 种,即梨园戏。梨园戏因其历史悠久,保留了宋元南戏时期的一 批剧目,如《王魁》、《赵贞女》、《朱文赶鬼》、《刘文龙》、 《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孙荣》、《郭华》等。抄本《朱文赶鬼》应是南戏剧本之遗存。
该抄本于1953年由梨园戏老艺人许书美从民间购得,后经林任生整理。该本长24厘米,宽22厘米,毛边纸青蓝条格线装帐簿本。它是一个残本;有50页,从“只处望”起,到“皇恩出了……”止,缺页前面的内容不得而知,后面抄者缀笔停抄,而不是残缺,接着抄的是“上路”其它剧目:《朱寿昌》、《买臣泼水》、《程鹏举》、《苏英》等。其首页第一行写着时间: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六月初六日吉且。”
该本的抄写者文化水平不高,且是当地人,本中错别字、标音字、土字、方言甚多。该本有两大价值:一、该戏在徐谓《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曾列剧名为《朱文太平钱》,然未述其内容。《永乐大典》员收有《朱文鬼赠太平钱》全剧,然早已失佚。抄本《朱文赶鬼》尽管只保存了《宿店》、《试茶·续认真容》、《赶鬼》三个完整的场口,但让我们了解到了该剧部分情节。二、由于该本是一部台本的忠实记录,有曲牌、唱腔撩拍、表演的舞台说明、行当搭配及风土人情、名物的时代称谓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南戏演出状况及泉州方言、风俗等真实而可贵的资料。
该本现藏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艺术档案室。
福建北部四平戏抄本 四平戏有闽北、闽南之分。闽北四平 戏流行于闽北、闽东的屏南、政和、建瓯、宁德、霞浦等县。该 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初为农民组班演出,艺人开始时多出于屏 南县龙潭村与政和县杨源村。他们的演出本都是借抄他剧种的剧本。因此抄本相当丰富。据老艺人称,某班相传下来的“总本”共有八十多部,装满两大箱,然在“文革”中被焚毁。八十年代初,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屏南熙岭乡龙潭村四平戏老戏人陈官企家发现了部分古抄本。
抄本共有三十册,用毛笔在帐簿式毛边纸上书写,每册大小不一。大部分本子首尾脱落。其中除《全十义》系全本外,其它二十九册皆为演贝的脚色“已本”,即只写与脚色演唱相关内容的本子。有《赶白兔》、《奇逢夺伞》、《白鹦哥》、《施三德》、《琥珀岭》、《王十朋》、《吕蒙正》、《中三元》、 《马陵道》、《白罗衫》、《反五关》、《黄金印》、《招贤馆》、《天子图》、《梁灏》、《李彦贵》、《龙虎会》、《商辂》等。其中《赶白兔》即是《刘知远白兔记》,《奇逢夺伞》是《拜月记》,《琥珀岭》是《崔君瑞江天暮雪》。《反王关》,又名《黄飞虎逼反》,情节取自于《封神榜》。大部分抄本末注明抄写时间,只有两本上注明,一为清同治四年(1865),一为清光绪十年(1884)。
这三十册古抄本现藏于福建省戏曲研究所资料室。
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的手抄本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小说、戏曲评点家。名人瑞,又名喟。长州(今苏州市)人。为人狂放疏荡,毕生衡文评书,后因得罪于清 廷,处以斩刑。《西厢记》被他称之为第六才子书,精心加以评点,其评点本在文学批评与鉴赏、版本流传方面,都有很大价值。
该本每页长34厘米,宽23厘米,半页8行,每行23个字。有 《遇艳》、《借厢》、《酬韵》、《附斋》、《寺惊》、《请宴》、《赖婚》《琴心》、《传柬》、《省简》、《逾垣》、 《订约》、《就欢》、《拷艳》、《伤离》、《惊梦》等十六折。每折的书眉、字里行间及末尾,都有朱笔评语。同贯华堂刻本金批《第六才子书》比较,内容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字句略多。
该本现藏于苏州古旧书店。
古代藏戏《云乘王子》的手抄脚本 藏戏在藏语中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或称“拔温布”,即蓝面具戏。它是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五世纪后期,著名藏传佛教云游高僧汤东杰布,把被他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建了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改为蓝面具,编制了许多新的剧目,蓝面具戏便逐渐形成。《云乘王子》即是蓝面具戏的剧本。
《云乘王子》源出于印度梵剧的《龙喜记》,由八思巴弟子 萨迦派大译师匈顿·多吉坚赞译为藏文,收在 藏译经藏《丹珠 尔》中,十八世纪末由班登西饶改编成藏戏剧本。剧情略云:持 明国王子云乘,在为父王寻找一个幽静的居处时,于深林中见到了悉陀国公主玛拉雅金玛,并倾心她的美貌,公主也爱上了这位清俊的王子,经过一番曲折后,他们终于结成夫妇。婚后不久,王子发现有许多条龙被金翅鸟追 逐撕啄,十分凄惨,便独自离家至野外,装扮成龙。金翅鸟见之,一口叼起,飞向高山绝顶。王子的珠冠坠落,被国王和公主发现,又得到被王子所救的龙太子的报信,证实王子为金翅鸟所伤。当他们追至山顶时,王子已血肉模糊,气绝身亡。金翅鸟得知王子舍身救龙的事情真相后,飞到天宫帝释天处,请来合理女神用甘露将王子救活。金翅鸟从此改恶从善,不再害龙。
该戏本与一般的手抄本不同,它是抄在一张大黄纸上,可以折叠或卷起来保管,是过去蓝面具戏班的艺人凭以排练演出的脚本。
该脚本今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本喇嘛次仁收藏。
内蒙古梆子抄本 梆子剧利的形成时间约在明中叶,是北方地方戏曲中,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最早渊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首先形成的剧种是秦腔(陕西梆子),随后向东发展,同各地语言、民间曲调结合,陆续形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剧种。梆子大约在清初传入内蒙古,约有三百馀年的历史。
抄本为一卷,长29厘米,宽15厘米,麻纸,毛笔抄写,书脊处贴木板,红装,外贴着蓝布封面。从字迹上看,抄写者非一人,行书、草书并用,中间有诸多修改、补充之痕迹。抄本首尾皆残缺,现存138页,约有5万5千馀字。
抄本有18本剧目,为:《杀府走鞭(边)》、《哭庙》、《天水关》、《连环计》、《百寿图》、《钟子期听琴》、《沙陀国排宴》、《取成都》(月月红本,原注)、《头进宫》(《朝天子》,原注)、《鸡架山》(《劈殿》,原注)、《佛手菊(笏 )》(又《大香公》,原注)、《陈公计》(又《捉放曹》,原注)、《桑园会》、《芦花计》、《北天门》、《杀楼》、《渭水桥》、《武家坡》(残缺)。
该抄本今藏于丰镇县文物管理所田运兴处。
微剧曲牌抄本 徽剧,亦称徽调,或称乱弹。它于明末清初,在安徽的安庆石牌、枞阳一带,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结合从北方来的秦腔艺术,先后形成了吹腔、拨子、二黄等新腔。清乾隆时形成“徽戏”。乾隆、嘉庆年间,“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先后进入北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为“京剧”。此抄本是研究徽剧唱腔及唱腔来源的宝贵资料。
抄本是无为县黄龙乡徽剧艺人萧氏所写,抄者在前言中说, “此书非比别书,有银钱,无处买。非易所得,由难而来,乃是萧氏吉堂,游创(闯)江湖,求教习学二十馀年,受却无数辛苦,挑选抄录,方可成书。嘱后人切不可小视轻看。倘有后人爱此,礼(理)当秘传习学。”全本分为五部:牌子、昆曲、邦 (梆)子、皮黄。先是《蟠桃会》、《麒麟阁》等四出折子戏,注明唱腔曲牌、板眼符号。接着是〔家住在〕、〔北尾煞〕、 〔石榴花〕、〔醉太平〕等22个曲子,曲子皆用工尺谱注音。再是〔大开门〕、[对舞歌〕、〔一枝梅〕等八个唢呐牌子以及 〔浪淘沙〕、〔大补缸〕等曲谱。
此抄本现藏于萧氏后人萧仕者处。
陕西同州梆子抄本1957年、1958年为陕西关中中东府戏曲史料调查组发现。抄本共有剧目19种,白色土纸双面折叠成册,唱白不分行,均为毛笔竖写,规格不一。其剧本分别为:《画中人》,长32.5厘米,宽16厘米,46页,每页约210字,抄写于嘉庆十年(1805);《刺中山》,长27厘米,宽24.5厘米,47页,每页约265字,抄于嘉庆十三年(1808);《阴阳剑》,长16.5厘米,宽17厘米,26页,每页约247字,抄于清道光十年(1803); 《花赠剑》,长25厘米,宽24厘米,41页,每页约204字,抄于道光十年(1830);《十五庙》,长26厘米,宽27.5厘米,工笔小楷,46页,每页约357字,抄于道光十年(1830);《晋重耳游列国》,长26厘米,宽21.2厘米,43页,每页约216字,抄于清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六日;《武观音堂》,长27厘米,宽24厘米,43页,每面约有144字,抄于清咸丰二年(1852);《惠风扇》,连台本戏,长27厘米,宽25.5厘米,110页,每页约有228字,抄于清咸丰三年(1853);《双凤钗》,长27.2厘米,宽25.5厘米,40页,每页约420字,抄于咸丰六年(1856)五月二十九日;《鸳鸯碑》,长27.4厘米,宽17.5厘米,75页,每面75字,抄于咸丰九年(1859);《玄都观》,长22厘米,宽19厘米,82页,每页约有144字,抄于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十八日;《观音堂》,长25.5厘米,宽22.2厘米,抄于咸丰十年 (1860)五月初三日;《收殷郊》,长25.3厘米,宽23.4厘米,25页,每页约192字,抄于清同治二年(1863)五月十三日;《龙 凤针》,长30厘 米,宽26厘 米,26页,每页约480字,抄于同治四年(1865)六月二十一日;《破索阳》,长24.5厘米,宽24厘米,共39页,每页约360字,抄于同治六年(1867)九月吉日;《审苏三》,折子戏。长28厘 米,宽23厘米,,14页,每页252字,抄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腊月;《柳河川》,长26.3厘米,宽22厘 米,20页,每页约126字,抄于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十五日。
这些抄本现藏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户县孙姑村灯碗腔、秦腔等抄本 灯碗腔又名“碗碗腔”、 “阮元腔”。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月琴)而得名。源于关中民间说唱艺术,具体形成年代无考。其特色是用碗碗腔演唱皮影戏。流行于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秦腔即是上面介绍的梆子。
这些抄本共有五十馀册,皆是土纸折迭装订而成。因抄写的时间,从清乾隆到清末,故抄本非出于一人之手。行、楷不一,有剧本五部,分别为:《唐明皇游月宫》,长23厘米,宽22厘米,120页,每页9行,每行约15字,共有一万六千馀 字,唱词为曲牌体的长短句,似为传奇剧本。约抄于乾隆年间;《香莲佩》,长23厘米,宽22厘米,92页,每面12行,每行20字,全本共有二万五千多字,属灯碗腔剧本,抄于道光十八年(1838)秋七月二十日;《白玉钿》,长24厘米,宽23厘米,80页,每面14行,每行20字,全本共一万九千多字,为灯碗腔剧本,抄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西凤庵》,长23厘 米,宽22厘米,172页,每页9行,每行17至23字,共有三万馀字,唱词皆为板腔体的十字句,属秦腔剧本,抄于清光绪八年(1882);《珠红靥》,长、宽均为23厘 米,有96页,约二万三千馀字,残缺不全,属于何剧种不详,抄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这些抄本今藏于陕西户县灯碗腔世家李茂生家。
绵阳梓棉乡灯影戏抄本 灯影戏即影戏,一般以羊皮雕形,彩色装饰,以灯照之,投影于白壁或白布,艺人以说唱相伴,宋代即已流行。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灯影艺人赵进海从南部县迁移到绵州,组建了灯影戏班“玉成班”。此后祖孙七代皆以演灯影为业,此间抄写了许多灯影戏脚本,存至今日仍有16件22种。
所抄录的剧目有《镔铁扇》、《马王卷》、《紫金瓶》、《昆如珠》、《通天河》、《张仪拜相》、《淑女传》、《牛头山》、《玉镜冤》、《佛寺》、《得天书》、《白兔记》、《花果山》、《双竹绿》、《双熊案》、《翁亭记》、《赵壁城》、 《玉门关》、《端午门》、《借赵云》、《痴八配》等。其中有两部剧本注明了抄写时间。一是《通天河》,抄写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二十二日;二是《借赵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
抄本原为赵进海六世孙赵永生所藏,现藏于绵阳市文管所。
早期的北路壮剧抄本《太平春》 壮剧是广西壮族的剧种。山于它流行地区的方言土语、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以及成因的不同,又分为南路壮剧与北路壮剧。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右江流域。它在早期称为“板凳戏”,属于民间说唱类的坐唱形式。大都在劳动之馀,由二三人在板凳上唱各自脚色的故事。抄本《太平春》即为此类演唱本。
该抄本封面上写着“央白平调”、“太平春唱部”、“岑黄班合书”、“大清康熙二十年编写”等字样。抄本纸张为老黄草纸。中有《开台歌》、《喜事歌》、《唱新房》、《唱村寨》、 《唱包公》、《唱神农》、《唱观音》、《唱唐皇》、《唱节日》、《唱清皇》等篇。唱词皆为五言四句汉字注音,壮文记录。由于壮剧是由“板凳戏”(坐唱形式)经过“门口戏”(移凳于门外)、“平地戏”(在广场平地),发展到“游院戏”(游院串寨,扮演人物演唱),因此,抄本《太平春》对于研究壮剧的起源有无可替代的资料价值。
该抄本今藏于广西凌云县朝里乡那巴屯的壮剧艺人闭克坚处。
吕公溥《弥勒笑》抄本 吕公溥(1726—1790后),字仁原,号寸田,又号密都山人,不坞樵夫,戏曲作家吕履恒之孙,新安县人。他爱好戏曲,与剧作家张九钺关系密切,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亦有交往。所著剧本《弥勒笑》,未有刻本,仅有手抄本传世。
手抄本共有两册,纸张已发黄、变脆,边角处多有磨损。抄本长23.5厘米,宽17厘米。两册共有340页,全剧共42出,约7万馀字,唱词多为十字句。前有作者自序,后有张兆骞、卧云子、古绵山人茹纶常、畛溪分别题的跋。
该剧思想情节一般,然剧中唱词,除极少部分用旧曲牌填写外,大部分采用十字调梆子腔句式,而且全是“三三四”句型,是至今发现较早的十字调梆子腔剧本。对于研究梆子腔的发展历史和戏曲文学的变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抄本现藏于新安县苍头乡横山村吕会林家。
湖北清戏天福泰班抄本、同兴班《古城》抄本 清戏,也叫湖北高腔。曾流行于湖北黄州、汉阳、德安、安陆、襄阳五府的二十五县,系青阳腔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安徽传入湖北而形成的。天福泰班,系清戏戏班,班址在麻城、罗田两县交界的萧家山,首任班主是夏姓十九世祖夏映均(1789—1864),该班的演出活动一直延续至1935年。期间,抄写积聚了一批剧本。
现存的天福泰班手抄本共有九本,每本的封面都有“风雅宜人”、“天福泰”、“雷金魁”字样,有的在页内盖有“天福泰”、“天兴汉”印章。九本共收录剧目近170个,多为折子戏或本戏片断散折。主要剧目有《目连》、《夜奔》、《挑袍》、《档曹》、《扇坟》、《断后》、《拜月》、《单刀》、《八义图》、《六月雪》、《花鼓》、《求计》、《青梅会》、《安天会》、《假金牌》、《琵琶记》等。这些抄本虽未注明时间,但从剧目与纸质推测,当是在清末年间。
《古城》,原是传奇剧本,叫《古城记》,明佚名作。写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投降曹操,后来得知刘备、张飞下落,又前往会合,在古城相聚的故事。清戏作了移植。该抄本为同兴班抄于清同治二年(1863)。
天福泰班与同兴班手抄本,今均藏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
上述抄本仅是今存的一部分,待以后搜集到材料,再作罗列介绍。它们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可惜,这些本子的大部分至今仍为个人收藏,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若有一天,被虫蛀火焚,真是无可追悔的损失。我们的文化管理机关或者某个出版社,能否象郑振铎先生在五十年代所做的那样,用《戏曲丛刊》的形式将它们收罗影印出来,这样,既可永传后世,又便于学者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