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科学研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5年以来,我院在农业科学研究的改革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加快出成果、出大成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过去十年,共取得获奖成果104项(次),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获专利9项。累积推广面积6010万亩,创社会效益40亿元。成果水平较高,仅“八五”期间取得的成果中,达国内领先以上的占48.6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后,我国改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尽快转轨变型,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已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思考的热点与难点,如何使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先导”与“超前”的作用,成为科学技术的源泉,选择来源于生产、又能指导、服务于生产的课题加强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就福建省农科院加强科研管理和科研与经济结合的实践,谈谈农业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的初步设想。
一、农业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的主要成效
1.选准研究项目,加快科研与经济结合的步伐。实践证明,选准研究项目,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基础,利用其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实现科研与经济结合的目的。“七五”、“八五”期间,我院牧医所针对省情,结合本所优势,在畜禽配合饲料、家禽主要疾病诊、防等研究方面,承担了6项省、部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10项(次)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二等奖3项。近年来,该所集中了各课题组优势,使部分获奖成果已转化为拳头产品,创产值200多万元,取得亿元以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福建省畜禽生物制品中试基地已在我院诞生。该基地的建立,是针对我省家禽主要疾病的危害,发挥我院单克隆抗体的优势技术,解决城乡人民的“菜篮子”问题,研制了一系列的诊断与防治药剂,对促进我省家禽业发展已经起到了和将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狠抓科技兴农,促进科研与经济结合见成效。1986年开始,我院在安溪县龙门乡综合推广农、果、牧科研成果,建立了以全价配合饲料加工厂、配种站、孵化站、良种场和立体农业示范区、农牧产品加工厂、沼气池等7个龙头项目联起来的农牧结合良性循环模式。该模式到1988年已在研究基地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人均收入、种植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分别净增1.62倍、0.37倍、1.43倍,畜牧业在农业上的比重达到36.1%,提高了12.4%。仅杜本杂交猪一项,农民增收1.48亿元,节省饲料1.12亿公斤,并覆盖安溪90%以上的农户,探索出一条农区农牧结合的新模式。随后,于1990~1991年,我院又组织101人(次)科技人员到南平地区10个县(市),进行以粮食增产为中心的区域性科技兴农承包,实施了粮食工程、综合开发、试验示范等49个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二年全地区增产粮食6726.8万公斤,南平地区因此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务院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地区。二年中全区共新增产值6126.14万元,新增纯收益3595.77万元,参加承包的27.62万农户,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30.19元,再创历史新纪录。上述二项成果,分别于1994、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今这些成果仍为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做贡献。
3.创办科农贸实体,建立科研与经济结合新机制。1988年以来,我院植保所引进了“京大”、“信州”等日本灵芝菌种,在闽北地区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短原木栽培技术。于1993年“原木灵芝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列为省科委重点研究项目。从此,该项研究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对新的生产流程、产区选择、接种方法、优良菌株筛选、栽培环境、病虫管理和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技术进行综合配套研究。筛选出优良菌株“赤芝6号”,开发出与该菌种配套的“复式大棚栽培技术”,覆盖了全省5个县(市)、21个乡镇;同时,在营造灵芝原木专用林、灵芝速生树种资源调查、灵芝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在创立科农贸一体化的实体上探索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几年来,科研经费仅投入6万元,然而所创产值竟达到1143多万元,创汇124多万美元,取得了极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闻名全国的华龙饲料集团,八年来年均产值6738.7万元,最高年产值达1.1亿元,年均纯利188.3万元;院中心实验室闯出的鳗鲡规范化养殖业,在我省正在蓬勃发展。目前,我院还正在创办为癌症病人带来福音的阿多拉扶正霖药厂。
实践表明,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体现“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计划的两个优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使之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关键。
二、农业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的初步设想
“七五”、“八五”期间,我院虽然在科研与经济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偿试,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意识不强,现有研究课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选题切合市场需求不够,有的开发研究项目的预测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其成果转化尚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二,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关键是产后加工薄弱,加工设备与研究力量投入双不足;第三,缺乏中试基地,影响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第四,由于政策的倒向,课题仍然存在“一小、一少、一多”的现象。即课题越分越小,参加人越来越少,课题数目越来越多。人、财、物不集中,很难形成规模、上水平,当然,也就难以出高档次的大成果。所以,表现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率还不够高,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实力上相当微弱。同时也意味着现行的科技体制在许多方面仍然束缚着科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促使院、所逐步由“科研事业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化势在必行。
1.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985年以来,我院根据党的“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战略方针,深化改革,继续不断地调整了研究方向,增强了开发意识,逐步建立了科研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九十年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突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正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生产正在进一步从单一性生产向综合性生产转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的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如何调整农业科学研究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科研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使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便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学研究改革的中心问题。为此,笔者提出院“九五”课题调整原则是: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动植育种、增大加工力度、注重生物技术。同时,对低水平、无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的课题,下决心砍掉,重复研究的课题进行合并,彻底改变小、少、多现象;继续支持科农贸一体化产业项目的发展研究。使调整后的科学研究,真正成为品质优、产出高、效益好的科技进步的源泉。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尽快实现转轨变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践证明以科技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适用技术和成果,是快速、有效的途径。为此,建议组织省内专家对现有成果进行认真地评选与筛选,要因地制宜做到良种、技术区域化、在不同农业自然区域建立各种技术推广试验区、示范片或良种繁育基地,形成地域性技术辐射中心。
3.合理设置研究结构。据报道,全国农业科研机构1523个,集中产中阶段研究的占90%以上。而我院研究结构设置情况类同,按课题设置分,产后加工研究仅占0.38%,按投入的研究力量只占0.49%,显而易见,95%的科技力量集中在产中研究阶段,产前、产后研究十分薄弱,形成了一个“枣核型”的结构。因而,导致了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技术严重缺乏,与美国的产前、产中、产后研究设置结构比例17.9∶12.1∶70差距太大。为此,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的关键措施是加大产后加工研究的力度。
4.建立分类拨款的科研制度。第一类,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这类研究应选择有限目标,在人力上加以保证,在财力、物力上要优先投入;第二类属于应用研究。这类研究,大多是与“米袋子”、“菜篮子”关系密切的常规学科,应加强扶持,在科研经费拨款上采用前重启动,后视进展情况决定补贴与否的拨款制度;第三类就是开发研究。此类研究是直接充实“米袋子”、“菜篮子”的物化产品技术研究,与市场结合较为密切,经费拨款上应采用扶“上马”送一程,再视进展情况实行滚动管理办法,在培植过程中逐渐鼓励这类课题走自食其力之路。
三、农业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1.更新观念,树立商品农业意识。要彻底改变旧产品经济遗留下来的旧观念、旧框框,开拓农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要进一步树立大农业的观念,把农业科研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加工业,从产前、产中扩大到产后,拓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科研的深度与广度,做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都研究。
2.变革体制,创办和发展经济实体。进一步改革经院式的科研体制,提高开放度与自由度,密切科研单位与种养加、产供销各种经济实体与种粮大户的联系,使科研活动与商品经济相渗透,使技术创新与市场需要相对应,鼓励科技人员与他们协作与联合,变革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为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各研究所、室和课题的自主权,允许实行集体承包或科技开发,以至创办国内外新型科农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培育各研究所自我发展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分流人才,鼓励创收完善开发政策。笔者认为,到本世纪末,我院人员分流趋势:60%的科技人员转入推广开发,30%的科研人员稳住在科研第一线,10%的人从事各类管理。对开发创收人员,单位应给予高于本单位平均数的奖金、创收提成、技术职务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创收贡献大的人员应给予重奖。
4.增加投入,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据有关报道,我国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投入的0.75%,而农业科技投入更低,只有农业总产值的0.17%~0.27%,而世界平均为1%,发达国家超过5%。据中国工商银行的统计,资金收入产出比,科技投入是1∶3.7,其中星火计划产出比是1∶5,重大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比是1∶10以上,大大高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1∶1.1。因此,农业科技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今后,除依靠国家有限的投入外,还应加速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我发展活力及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的新机制,发展我省农业科技事业。
5.更新仪器,改善科研设施条件。我院现有的五千元以上的仪器中,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而仍在超期服役的占82.4%,仪器严重老化。进入90年代,由于物价上涨、经费投入又减少,到1995年仅添置8台仪器,只占总数的6.7%,这与当前的科技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亟待更新。为此,笔者建议,从“九五”第一年起,逐年改善科研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我省农业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