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科学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关系论文,科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正在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我认为,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来选拔精英的淘汰性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发展性教育。前者以考试科目的教科书为本,后者以学生的充分、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本。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不“唯书”不“唯上”,不见风使舵,不赶时髦,而是老老实实地探索、揭示和遵循各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基本规律。
人的素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活动的“合金”,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小学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当务之急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降下来。但是对“减负”的问题要作科学分析,不能简单地开出药方,认为“教材越浅越好”“负担越轻越好”。我认为,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三重一轻”,即: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思维负担轻。这种现象造成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失调,即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思维能力,而教师却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生动地描绘说:“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那么,如何遵循“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基本规律,科学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呢?这里,我想结合上海市实验学校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中小学10年一贯制,集教育、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新型学校。该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确定了充分开发学生智慧潜力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构筑了德育和美育的综合性实验框架;在低年级取消分数评价;对高年级学生允许“提前毕业”,实行“弹性学制”;他们还建立学生社会考察制度等,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同年龄学生,且学习后劲足,思想正确,遵守纪律,适应能力强,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提前两年参加高考,而且成绩优异。在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和上海市普教科研评奖时,该校的实验课题均被评为一等奖。《文汇报》曾在1996年11月15日头版发表了《素质教育的真实“神话”》的长篇报道,生动地介绍了该校建校10年来教育整体性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上海市实验学校为何历史很短却成绩斐然?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以校长恽昭世研究员为首的校领导能大胆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首先,该校制定了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大纲》。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课内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组织学习活动、阅读、听记、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等5项能力,又细分为15条基本要求,反映了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学习素质。另外,又制定了《思维训练大纲》,训练学生的一般思维技能和认知技能。单周上“思维训练课”,双周上“学习能力课”,而且要由各科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其次,该校以“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作为指导思想,自编了包括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等学科的160多册实验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编写教材时注意下述几点:1.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2.知识具有一定的容量和适当的难度。该校认为那种为减轻学生负担而简单地降低知识难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知识具有适当的难度,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新的心理机能,创设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此外,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量。例如一年级小学生,两会的识字量必须在1000字以上。如果字识得很少,就会影响他们阅读课本和其它读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3.在确定教学的要求和进行作业命题时要正确地掌握记忆和理解的关系。一般地说,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二是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本源的一般规律性。不同的教材对记忆和理解有不同的要求。教材编得好,学生就不需背诵,而是按照逻辑本身,就能把关于上述规律性的概念保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它们也是很自然的事。4.各学科教材在阐明自己的概念、公式和法则时,尽可能同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公式和法则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思维能力。5.在每一章教材的后面,尽可能开列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和篇目,并作一点自学方法的指导,以扩大学生理解教材的智力背景。
再次,该校又在各科教学中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学科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智力技能训练。例如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概念思维为过渡,而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写记叙文。因此该校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让学生说写童话体作文,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来训练学生再现表象、确定表象间的关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的技能。中年级主要让学生写素描作文、通过观察活动来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感性表象并从中“筛选”出典型表象的技能。高年级主要让学生写实用作文(即交际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应用文及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通过逻辑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技能。
长期以来,教育界多数人都把“学习活动”理解成个人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即强调学习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对“学习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第一,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第二,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发展积极的社会主义的个性,包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让他们掌握与人们合作、交往的经验;第三,在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合作和交往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因素。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相互竞争的动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简言之,不仅要承认学习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也应该强调学习活动的“群体性”和“人文性”。
正是遵循“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发展的源泉”这个教育基本规律,上海市实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创造了许多师生合作教学的宝贵经验。
首先,该校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在教师们的引导下,该校学生已经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同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一次向家长进行教学汇报的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当堂向老师指出一个读音上的错误。这一情况使家长为孩子“冒犯”了老师而深感不安,而学生却是司空见惯的,老师更为学生的这种敢于“犯上”、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深感鼓舞。该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如果有哪一位同学能问倒老师,他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坦率的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其次,该校重视小组学习,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精神,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系统中提倡小组学习和讨论,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为了便于相互帮助,上海市实验学校经常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即按学习水平上、中、下搭配的原则编小组,每组4~5个学生,避免把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编为一组。讨论是小组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既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克服惧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而进行的随机讨论,也可以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专题讨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由于该校的教学计划是以学生为对象制定的,具有一定弹性,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教师就将进度放慢一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在教师看来是荒谬的。该校要求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参加小组讨论,为了排除学生表达时的种种障碍,创设使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教师们改变了以往“秧田式”的座位法,常常采用以下几种座位安排形式:小组讨论——四人桌子围坐;讲故事——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独立阅读讨论课——请答辩同学面对围成半圆的全班同学,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座位的改变,使学生可以面对教师和同学,通过语言以及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达到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