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陕西省农业生产实际,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生态农业的效益评介方法,就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评价进行探讨,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协调发展 效益评价 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行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增长的消费要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和农产品出售难问题,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在21世纪将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现在对西部已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同时也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西北地区农业大省的陕西,怎样实现农业的飞跃发展?本文从事实上作一系统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化,即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驱动农副业生产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前提,以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一定的农业区域内以“龙头”企业或公司为纽带,以农业基地为依托,把众多的农户联系起来,构成功能齐全的产业链,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商品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化的农业体系。它使一、二、三产业内部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合理配置,通过因地制宜,合理投入,达到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提供最佳需要,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农业发展转向产业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也是进入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后农业自身的一次革命,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农业产业化作为传统体制下产业被割裂、产供销脱节、部门管理“条条化”的替代物,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扩大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传统的经营的体制下,农业基本上是结构单一的初级产业“产中”部门,而农业产业化除“产中”阶段外,还包括“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技术服务)和“产后”阶段(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有利于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利益的自我补偿和自我调节,可以认为是农业经营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商品生产基地联结,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以企业为“龙头”,确立了产业与企业的崭新关系,既能保持家庭承包经营投入制度的稳定,又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整个经营结构的现代化,从而可以说是农业经营的方式的创新;(3)农业产业化,以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借助于一体化组织方式,将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加速现代化要素的进入,做到合理配置或优化组合,这就抓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中最基本、具有决定意义的内涵;(4)农业产业化,作为当代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求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规模,实现商品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中间环节要少,交易成本要低,合理分配交易利益,并且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因而可以说是农业管理的革新。(5)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农业的重要方针,它可激发农业的内部活力,是当前和今后都要遵循的方针。它涉及资料、经济、科技和流通及市场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筹处理和综合配置与建设,而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观情况,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并且不断地进行开发和创新。(6)农业产业化还需要农业、工业、科教文、商业、外贸、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城镇、建设以及计划等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能奏效,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才能落实。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性
陕西省1995年底有人口3432万人,农业人口2728万人,乡村户数675万户,乡村人口2751万,农村劳动力1330万人。耕地面积5094万亩,其中:旱地4830万亩,水地264万亩。农播面积6745万亩,复种率达133%,在农播总面积中,粮食作物达5712万亩。47年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总产由1949年331万吨提高到1993年的1215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0.1万吨,人均占有粮由252kg净增到353kg,净增101kg,1984年粮产突破1020万吨大关,1993年再次突破1251万吨大关。但是,因天灾人祸与对农业轻视的影响,1994~1995年降到944万吨和913万吨,造成农业生产形势十分严竣。粮价日益暴涨,经济作物卖难,天灾人祸危胁着农业,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效益偏低,市场发育滞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1.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迅速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其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已经对农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务工、务农、务商收益比为3:11:10,陕西省1988~1993年粮食产量均突破1040万吨大关,而投入产出比例却趋于下降。例如:渭南市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30%降到1995年的15%,农业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现象。在陕西省的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据陕北两地、市统计,农民人均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以后,人均收入1995年比1994年下降9.7%,1996年前11个月又比1995年下降5%,收入呈负增长,直接影响农民消费支出。这种状况与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广大农民的强烈求致富愿望形成极大的反差,也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再投入。
3.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几年来,农产品流通不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造成出售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少。如我省1996年苹果生产,因当家品种品质差,商品性不佳。在当地果品市场上堆积如山,每公斤最低价只卖0.12元。一些果品摊贩宁可从山东、河南进苹果,也不愿卖当地的苹果,再如稻谷、小麦、烤烟、西瓜、辣椒、大蒜等也一样。因此,要真正解决农产品出售难问题,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产品的有效途径。
4.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广大农民奔小康找到一条最为现实的捷径。就劳动时间而言,一年的农活大约半年就可干完,45%的农民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干,在大办乡镇企业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尚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较多困难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继续围绕农业做文章。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小康,继续发展传统的“吃饭农业”“产品农业”已无路可走,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向工业的全面过渡也不现实。因此,农业实现小康的立足点还应放在农业上,只有迅速转换农业指导思想,实现“量的增加”向“效的提高”转变,才能真正建立起商品性农业的新格局,这既是农业进入商品经济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内在规律的客观体现。
5.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农户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除面临农业生产固有的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一个市场风险,农户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信息不灵、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农业生产“双重风险”压力,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一些地方通过农工商联合公司、加工企业、农业生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农民农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品密集带,提高区域经营规模,“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一批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农民,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
6.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看,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满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耕地逐年减少的背景下,目前农民的生产力水平是无法满足这种需要的。因此,从长远看,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农业科技上的突破,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在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民缺乏解决农业科技的动力和条件,大型的农业推广项目无法开展,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不仅使农民获得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条件,而且方便了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7.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的程度。农业产业化是构筑在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基础上的,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迫切地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保证,而且目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物质、加工、销售集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因此,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是农业从传统落后状态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组织上的创新。
8.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的农业体系。农业产业化依靠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协同效应,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系统的组织协同功能和聚合规模效应,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高效农业体系,在利益共同体内实现各主导产品及其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合理分工,协同互补、提高总体营运效率,扩大农业产业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适销率,提高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报酬率,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总体结构效益。随着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使农业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过渡流转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进而吸引资金等要素回流。
9.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长期以来,资本、劳动力在不平等贸易条件下大量由农村流入城市,使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农业增长的后劲严重不足,而发展农业产业化,出现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局面,一方面城市“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强的吸引能力,并拉动其向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另一方面,随着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就从客观上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壁垒,推进了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10.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与稳定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城市发展正处于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时期,当前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例如:城市富余人员的出路问题,低收入的人口保障问题。以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把视角放在城市内部,其结果则是人越来越多,问题尚未解决。再如“菜篮子”的建设问题,尽管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作出很大的努力,市民仍有怨言,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提供一条新思路。首先,它为城市跳出城门,在农业中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家致富,创出一条新路,这不仅对农业发展有利,对维护城市的稳定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一点上讲,吸引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者带资出城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城市中一种新的扶贫方式。这种方式“一箭双雕”,它可以同时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低收入者的脱贫问题。其实,陕西的白水、礼泉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其次,实施农业产业化为解决“菜篮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三原县金桥公司引导市民进入农业领域直接参加“菜篮子”建设,摸索出一些经验,这无疑有助于供给。参与开发的市民,由以前的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他们在结构中可直接要求公司提供实物、自我消费或销售盈利。他们不仅对“菜篮子”价格上涨的承受力大大增强,而且还会直接从价格的上涨中获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的迫切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宏观上和微观上也都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阻碍着这一转变的顺利进行。
1.农产品“剪刀差”问题尖锐
工农业产品比价不合理,“剪刀差”呈扩大趋势,严重制约着陕西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八五”、“九五”前一年为例,生产资料平均上涨27%,有的上涨350%,而农副产品仅上涨25%,生活费用上涨65%,收支相抵,因价格的变动农民人均收入少181元,现在粮价虽然放开,仍赶不上柴油、电(水)、农机配件、化肥、农药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工农业比价的不合理,直接的后果是农民高投入低产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将困难重重。
2.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人口与耕地逆向发展矛盾突出,农业生产与人地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从1949~1995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由6676万亩减少到5094万亩,年均减少约35万亩,超过同期全国耕地减少速度,特别是1982~1993年的12年间,陕西耕地减少660万亩,年均减少55万亩,每年相当于减少一个洛川县的耕地面积,同期人口增加458.2万人,年均增加38.2万人,每年增加人口相当于一个雁塔区的人口。1994年以来,陕西人均占有粮一直低于350kg,“九五”期间,将50多万亩农田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相应粮占耕地面积已成为下降趋势,随着人口、耕地的逆向发展,预计到2000年,耕地仅为4880万亩,人口突破3550万人,耕地对人口的超载更加严重,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3.种粮经济效益不高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由于非种植业和非农业部门就业机会增加,农业劳动力刊用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又因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三分之二的农民在粮食生产上以自食、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和备荒为目的,自我限制粮食生产。农民重点投入到投工较少、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上,陕北南部和渭北旱原苹果、烤烟、辣椒、蚕桑的面积扩大,导致粮田面积缩小,白水县62万亩耕地中新建扩大47万亩苹果和0.59万亩经济作物,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在陕西其它地区也相当普遍,而且愈演愈烈。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向经济作物倾斜,使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4.自然灾害频发
陕西省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受灾面积却占全国的7%,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均2000万亩,因灾少收粮食8.5亿kg。尤其是近二年的连续干旱危害损失惨重,1994年和1995年粮食分别比1993年减产27亿kg和30亿kg。此次灾害则是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气象灾害,类似1929年,为65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995年造成经济损失达67亿元,使全省1500万人缺粮,其中800万人钱粮双缺,生活难以为计。由于陕西特定的位置所决定的,自然灾害类型多,旱、涝、雹、冻、风、火、虫“七灾”俱全,这些灾害使农业生产环境更进一步恶化。农作物和生物灾害是陕西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经常危害的病虫约80~90种,主要危害对象为小麦、玉米、棉花和秋粮,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方式等发生一系列变化,问题愈来愈突出,全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已达1100万亩,分别是50、60、70年代发生面积的4、3、2倍,年损失粮食达2亿kg。由于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加上对土地进行超规模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加上对农业投入不够,带来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不断下降的严重后果。
5.土地污染严重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化肥、农药和化学用品的施用造成农业环境和土地环境的污染,是土地质量退化的另一表现。工业上大量排有毒有害气体,1994年达2198亿万标m[3,],净化处理只有67%;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56亿吨,1994年达74.9亿吨,未经处理直接泄入河流或农田占90%。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洛河、泾河、无定河等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汉中市氮肥厂等9个单位排放工业废水直接入农田,使石马、七里两个乡2100亩水稻产量由660kg/亩下降到280kg/亩,年损失79.8万kg稻谷;工业废渣达1793万吨,这些固体物80%堆放在城郊区,或排入江河湖泊,或占用一部分农田、河道,使全省每年治理资金达1.23亿元,环境污染事故仍达近百起,事故的赔款也只有105.9万元。农膜施入农田后,虽然能大幅度增产,但回收不完全影响农作物的分解,造成土壤中的肥效降低,威胁人体健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土壤中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板结,而且还使有机质减少,理化结构变坏,再使植物体内含有毒物质超标,造成作物籽粒中含有有害元素超标,影响人畜健康。
6.农业政策落实不力
陕西省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实,粮棉面积往往被随意缩减,倾斜政策很少,扶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资金有限。农业生产上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只限于中央拨款,省地配套很少,使资金效率不明显,很少起到推动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粮食的持续增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业经济振兴的作用。在流通贸易和价格政策方面,不能有效的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区和销区,农业生产和其它非农业生产的利益,使生产者的利益往往在流通交换中受损,究其原因:①政策本身设计不完善、不配套、可操作性差,稳定和连续性不强;②执行者在认识上有偏差,急功近利;③管理部门协调不够;④利益目标不一致,利益关系不协调,生产者希望高效,消费者希望优质,政策部门希望高产,使政策重心不明。
7.农业投入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逐年下降,支农资金占陕西省财政支农的比重“五五”时期占29%,“六五”占17%,“七五”占13%,“八五”仅占12%,陕西省水利基建投资和事业费,1971年至1980年为21.19亿元,1981~1990年为16.1亿元,不考虑物价因素,每年净减少5080万元,由于水利投资大幅度减少,“八五”、“七五”期间陕西省未上一个大型水利蓄水工程,而且水利蓄水灌溉设施,被水毁淤积破坏,老化失修,新增水地不够补偿损失,人均水地面积较70年代末减少1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由于投入不足,增产项目难以实施,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占支农比重大幅度下降,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如禽蛋生产、奶畜生产、蚕桑生产、吨产田、双千田开发、旱作农业高产建设等农业大型工程难以实施,抑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8.基础建设滞后
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中重发展、重规模与发展不足,规模偏小同时存在,总体看水平偏低,苹果的亩产仅为韩国的45%,法国的46%,日本的61%,奶牛、肉牛基地则是基地规模相对较小,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大部分加工企业因奶源不足而只能半日开工,奶源缺少达1/3。农产品加工滞后,大多数为初级加工,出卖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格局没有大的改观,农产品的加工值小,是农业总体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产业组织不够规范,已形成产业化格局的产业部门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缺乏经济契约保证,随意性较强,因而缺乏强劲的带动力,影响产业总体经营水平和效益。市场体系、信息体系不健全,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不灵、决策信息反馈滞后,影响生产的稳定发展。缺乏大的“龙头”企业,除奶业有较大的“龙头”企业外,苹果、生猪、笼养鸡、肉牛几个产业部门都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无法满足大的客户之需求,从而影响产业总体效益的提高。
9.宏观调控不力
随着农村责任制的实行,农村体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宏观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经济运行中宏观控制机制仍没有形成,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不灵敏,税收、农贷、投资的转向往往是在出现失误之后,才慢慢转向,农产品的产、供、存、销总是衔接不起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设施和组织机构仍不完善,各个方面仍配合不协调等等,增大了农民的经营风险,导致生产大起大落。近几年来,陕西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丰收了,但相继出现粮食、生猪、油料、西瓜、苹果、羊毛等农产品的大量积压,造成出售难的问题,以辣椒为例,1992年价格直线上升,每公斤10元,1993年一哄而上,结果1993年下半年,辣椒滞销,每公斤仅1.2元。苹果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一切都由市场来调节,农民难以实现高产高效。
10.从农素质降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变,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效率,关键在于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业素质。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一支较好素质的农民队伍,随着城市的城门全方位敞开,五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力进行非农产业,使主要劳动从事二、三产业,辅助劳动从事农业生产,以工为主、以农为辅代替了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主副业易位,从农劳力趋向弱化,导致地力衰竭。目前,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特别是懂专业技术的农民少,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而现代化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将农民推向市场。因此,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商品转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四、农业产业化生态系统效益评价
借鉴生态农业的效益评价方法,就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评价进行探讨,使这一评价方法能不断的深入而日臻完善。
1.效益评价原则
为了系统、全面、准确、简明评价农业产业化生态系统,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农业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科学原理指导农业产业化生态评价全过程。
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高度统一,使系统的整体功能最强,综合效益最大。
3)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地域差异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以便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4)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能够准确地反映在农业产业化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
2.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农业生态经济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形式,可将效益评价指标分为生态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
2.1生态效益指标
农业产业化由“增量农业”开始转向追求高产优质增值并重,以提高高效益为主的“增效农业”。通过种植、养殖和加工生产及销售,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成龙配套,促进良性循环。通过生态效益指标,可反映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表示在人的干预下经济运行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以及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光能利用率:一定时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农作物、森林、牧草等)光和利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折热量)与同期照射到该土地面积上太阳辐射量的比率。
2)光温利用率:一年内作物、植物、牧草生育期间所消耗积温占当地全年积温(大于0℃)的百分率。
3)水利用率:单位水量(降水+灌溉水+土壤水)生产的单位物质数,以kg/mm表示。
4)物质多次利用率:农副产品、林特产品、畜牧产品及有机废物多次利用率。
5)饲料转化率:消耗一定量的饲料与获得畜食产品、水产品、肉、奶、蛋等的数量比率。
6)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大气受污染程度。
7)病虫草鼠害防治:化学农药使用量,生物防治及综合防治、农、林、牧、副、渔产品残留情况。
2.2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可反映系统通过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作用对实现系统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系统与外部环境所实现的经济平衡状况以及经济再生产潜力。
1)国民生产总值: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2)国民收入: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净产值。
3)社会总产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五个物质部门总产值之和。
4)农村社会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农村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价值总量。
5)农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部产品总量。
6)农村工业总产值:以货币形成的乡办工业、村办工业和村以下办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
7)农业净产值: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8)农村经济收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当年经营生产性服务性活动所得到的可以用于抵偿当年开支,并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分配的全部收入。
9)森林面积:郁闭度在0.3以上的林地面积,即有林地面积。
10)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有土地面积之比例。
11)人均土地总面积:森林面积、草地面积、水域面积、耕地面积、可利用面积、已利用面积等与总人口之比。
12)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农、林、牧、副、渔产品或产值。
13)劳动生产率:单位活动消耗能量所创造的农产品的产值。
14)人均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与总人口之比。
15)人均纯收入:农业总收入与总人口之比。
16)成本:单位产品成本。
17)纯收益: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
18)成本收益率:总收入与总成本之比。
19)物质费用净产值:总收益扣除人工费用后与物质费用的比率。
20)劳动净产值:总收益扣除物质费用后与劳动费用比率。
21)劳动日净产值:总收益扣除物质费用后与劳动用工量的比率。
22)单位播种(耕地)面积收益率:总纯收益与播种(耕地)面积之比。
23)劳动强度:指每个农户全年作物生产总用工量与劳动力人数之比。
24)投资效果: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总效益。
2.3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反映系统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对社会提供服务状况。
1)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产品商品量与全年生产农产品总量的比率。
2)商品生产率:商品产值与总产值之比。
3)劳动就业率:劳动就业人口数与劳动总人口之比,
4)科技普及率:科技普及人数与应普及人数比。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适应我国资源大开发,经济大建设的需要,实现农业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依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增加投资、提高效益,以流通促高产、促高质、达高效,实现农业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思想,陕西可根据此指导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组织生产,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落实关键增产技术,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增值之目的。具体应采取以下之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搞活市场经济
进一步开拓市场经济,更新思想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在长期的产品经济支配下,我们习惯于就生产抓生产,只顾第一性生产,忽视加工增值,要坚持“三破三立”,即破除单纯的原粮生产观念,树立商品农业思想,破除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观念,树立“务农致富”的“效益农业”观念,破除依赖外部扶植发展“依赖农业”观念,树立依靠自我摸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自立农业”观念,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重视市场作用,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要打破陈旧的产品经济观念,教育引导农民克服满足于自吃自用,小富即安思想。在商品经济的大海洋中,学会用好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今后开发和建设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考虑市场需求,搞好国际、国内市场预测。根据市场,制订规划,把当年计划与近期需求结合起来,把中长期计划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市场,执行调整计划,充分利用市场,搞好主导产业开发,搞活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值效益,发展各类市场,允许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的导向与抽动作用,打破地区封锁,突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
2.改善农业环境,推广先进技术
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产业化必须立足于高产农田,在陕西省建设基本农田,改变生产条件,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丝毫不能放松。集中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继续大搞平整土地,新修“四田”等农田基本建设,引进先进的滴灌、渗灌、喷灌技术、保证灌溉用水,提高灌溉质量,还要加快搞好土壤肥力建设,不断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山旱地和旱滩地实行草粮轮作,低产水地着重采取绿肥压青、粮草间套、粮豆轮作等措施培肥土壤。努力增加化肥施用量,用无机代有机,发展畜牧业,实行过腹还田,搞好宜农荒地和闲散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用以弥补耗地的减少,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防止乱批滥占耕地的现象继续发生。
发展产业一体化农业、科技进步是关键。为此,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大力发展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泛和经济效益好的重要科技成果,认真组织推广,尤其是要把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好,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②继续开展大面积技术承包,采取这种形式有利于科技人员优化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群体优势,有利于多部门、多学科的科技人员形成新的集体,产生强大的攻坚能力,有利于转变工作职能,推动科技下乡。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各种技术承包,承包形式可采取联产技术承包、联质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等形式。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农村还不具备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条件时,要着重抓好技术教育,在普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的基础上,要争取在短期内使每个农户中有一个人能掌握一门农业致富技术。④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多次增值。
3.发展产业延伸,调整产业结构
1995年全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9%,江苏为28.4%,陕西仅为26.8%。国外发达国家为50%~70%,反映转化增值状况的重要指标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之比全国为1:0.44,江苏为1:0.50,浙江1:0.48,山东1:0.38,辽宁1:0.51,广东1:0.48,陕西为1:0.32,发达国家为1:1。因此,必须把转化增值加工增值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以实现多次增值。例如,高陵县的笼养鸡,1994年存栏283万只,生产鲜蛋7.5万吨,商品率达98%以上,养鸡收入1.25亿元,除了工业之外,每年转化15万吨玉米,占全县玉米转化量10万吨的150%,增值5200万元,肉鸡屠宰、变蛋加工、蛋品、白条鸡包装、包装箱厂、种鸡厂等行业每年产值1亿元,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县围绕养鸡业的行业服务网点达500多个,兽药、饲料经销点和鸡病诊治点达230个,常年从事畜品加工的经销人员1万人,年收入5000万元左右。
产品和产品结构对农业的效益关系最大,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现实效益的弹性结构,做到预测市场在前,组织生产在后,及时调整那些供过于求的产品的开发,开辟市场需求方向,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变化,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上,要提高林、牧、渔业和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大农业结构更加协调发展,粮食生产上,要运用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粮食生产进行技术改造,使有限的物质、技术集中依附于有限的粮田与耕地,走高投、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经营道路,农业多种经营上,以优质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走大规模、高效益的路子。农产品加工上,要以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依托产区的食品、果品、林特资源、肉、奶、蛋等农产品加工基地。
4.加强领导工作,搞好系统化服务
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必须强化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涉及到思想观念、体制政策,物质、技术、资源配置等,需要做大量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本着面向基层,方便群众,服务生产的要求,把精兵强将推向农村第一线。要重视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乡、镇二级干部不要频繁变动,至少保持五年不变,以利于干部下决心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领导重视,政策优惠,措施配套,技术先进,各方支持,尤其是全社会要全程为农民服务。一是产前抓好流通和市场预测,备足备好生产资料和确定种植计划,在目前流通渠道不顺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利用农业科技力量,兴办经济实体,把农业生产资料直接服务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二是产中抓好技术培训,根据农作物的技术要点,采取举办各类示范样板和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使群众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三是产后抓好销售加工,采取就地转化,多次加工,帮助农民搞好推销,走农、工、商一体的路子;四是搞好信息服务。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农村信息反馈,注意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效应。
致谢:本文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综考会和陕西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财政厅、乡镇企业局、商业厅。特此致谢!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三农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