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与教材的距离_小说论文

莫言小说与教材的距离_小说论文

莫言小说与教材的距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与论文,距离论文,教材论文,莫言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莫言,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文学奖项的最高殊荣,实际上也说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臻于完美,符合世界认同的审美价值。而当我们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时会发现,莫言的作品是缺失的。以小说类作品为例,人教版教材所选的现当代小说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八、九年级中是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主,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在高中五本必修教材中所选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也仅仅两篇,它们是鲁迅的《祝福》和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其实,纵观中学六年的语文教材选文,不仅是莫言的作品缺失,可以说新时期的当代作家韩少功、贾平凹、余华、苏童、池莉等人的小说几乎也是缺席。我们不禁要问,莫言等当代作家的小说与语文教材选文的距离还有多远?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制约莫言等当代作家的小说入选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组织编写出版了10余套全国通用教材。除开第三套教材,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版中学语文教材,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教材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把语文教材变成政治教材之外,其他几套教材虽然各自都烙有时代印痕,但在选文上基本遵循了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艺术厚重、文质兼美等原则,所以被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在严格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精挑细选,或是经过大幅度修改才符合这些标准的。

以1993年秋季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例,教材1至6册共172篇课文,其中有57篇作了改动。被改动的课文都以注释的形式在课本下方注明标识,以“有改动”“略有改动”“有改编”“有删改”“有删节”“略有删节”以及“标题是编者所加”等字眼加以说明。

编者对编入教材的文本进行改编大致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教材编写者必须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现改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文本进行改动,目的是使教材更适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语文的各项能力,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二是出于意识形态考虑,编者在处理选文时要根据教学设定的目标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进行修改。三是编者还必须考虑处于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能力,甄别和判断能力等因素,据此也会对文本进行删改。正是因为教材的这些编选原则,编选为教材的文本势必更注重文本的典范性、知识性和经久性。

基于上述教材编写原则,莫言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与教材的选文至少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陌生化。

一是莫言作品的题材内容。莫言等人的作品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以莫言的小说为例,他的作品具有深深的“故园情结”。莫言出生在高密,成长于高密,他的作品“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大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中,从而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的地域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杨守森《高密文化与莫言小说》)。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红蝗》《天堂蒜薹之歌》等作品都是高密这一“红高粱文化”的演绎。莫言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陌生化。

二是莫言作品的艺术形式。莫言等当代作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叙述方式天马行空,采用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纵观莫言的作品,人们发现莫言有着多副笔墨,有古朴原始的写实,也有魔幻与荒诞,独特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个万花筒般迷离的艺术世界”(管谟贤《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系列小说》)。莫言小说的这些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可能对仅仅还只是粗略了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中学生来说,会显得艰涩了些。

三是莫言作品的批判意识。莫言的小说“在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具有高屋建瓴的批判意识。莫言无情地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批判那种不知何年何月弱化成羔羊般的奴性人格……辛辣地批判现实中的假恶丑”(管谟贤《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系列小说》)。而处于身心成长期的中学生,无论在对生活的认知层面,还是在理性的思辨层面,都还尚未具备独立的辩证批判能力。所以,莫言作品的批判性意识,于中学生来说,解读未免过于困难。

四是对莫言作品改编的难度。教材的选文在考虑人文性、工具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原则的同时,更要考虑使用教材的学生特点,因此编者会对所选文本做适当的修改。莫言作品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意识形态等都极具个性特色,要进行修改或删减都有较大难度,尤其在意识形态上若要改动,更是难上加难。基于这些,莫言小说改编入选教材的难度可想而知。

一言以蔽之,教科书作为全国通用教材,它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的语文教材,它所承载的使命也是深远的。因此,入选语文教材的文本严格来说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要体现编者意,不篡改作者意,符合学者意。而莫言等当代作家的极具个性化的作品,要改编进入中规中矩的语文教材文本,恐怕于编者、于作者、于读者都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其作品的生命不仅仅带着“高密东北乡”的特色,也承载了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厚重,更是丰富世界文学经典的不朽画卷。在莫言小说即将进入中学课堂的当下,如何解读莫言,如何呈现莫言文本所呈现的经典,也应该是中学教师必行的思考。

标签:;  ;  ;  ;  ;  

莫言小说与教材的距离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