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 323903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基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较高的科学素养将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要想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发现、掌握、运用知识。因此,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怎样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一位科学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纵观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验课上,学生看上去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则效率低下,学生做完实验后对自己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了什么问题全然不知,他们只是对材料感兴趣,只是觉得做实验很好玩、很有趣。
2.教师没有大胆放手,不仅自己做了演示实验,还对实验的细节做了过多强调,对实验的指导可谓面面俱到,生怕学生出错多,剩下学生实验的时间也减少了。另外,学生没有自己的支配权,按照老师的方案“依样画葫芦”,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探究的味道”。
3.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并未充分落实,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一个小组内只有个别动手能力好的在做实验,其他组员只是在一旁观赏甚至若无其事地干自己的事情。他们在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等到要交流汇报时,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就算回答了,也只是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整组成员意见,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倾向,缺乏讨论。
4.有些课实验内容太多,教师没有对实验进行整合,造成探究时间过长甚至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呈现的特点是:文字越来越少,图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推敲,这些图片往往取代了文字描述,要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照着图片的指引去进行科学探究,自己没有认真钻研、理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探究内涵,那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没有实质意义。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当堂课的教材,更要仔细通读整个单元甚至全册的教材,把握整个单元的逻辑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一节课都不是独立的课,而是有其内在的联系。
二、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以《溶解》这一单元为例,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作为溶剂,观察各种不同的固体(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建立“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且实验探究也是有层次的,食盐和沙子的观察活动让学生领会“物质在水中溶解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面粉介于食盐和沙子之间,从而引出过滤实验,领会“溶解的物质不能用过滤或沉降方法分离”;高锰酸钾,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到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过程,理解“溶解的物质是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接着引出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一步步向学生渗透“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也会有所思考,比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怎样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一杯水具体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这一科学概念,然后围绕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进行实验设计。这里的重难点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整的实验计划,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倘若没有实验计划,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学生也不会养成实验前设计实验计划的好习惯。但如果老师设计好了实验计划,让学生依照这个计划“按部就班”进行实验,也就谈不上探究了。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完整的实验计划设计活动在本册中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对实验计划的制定方法、步骤给予简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的实验计划固然不完美,但他们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反思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教师要理解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制定实验计划,而不是让学生得出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这个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制定实验计划将对后续的实验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分离实验和水的方法》,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食盐水溶液中的水分将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感知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这一科学内涵,并简单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论文作者:陈晶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学生论文; 食盐论文; 计划论文; 科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科学实验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