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凤凰县中医院 416200
摘要:目的 探究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内镜下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止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 采用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能够有效的止血,提升患者康复效率,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内镜;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都由于患者的屈氏韧带部位以上的消化道部位出现了非静脉曲张类的病症,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患有这一病症的患者大都由于自身出现消化道溃疡的症状,或者患有某种恶性的肿瘤,也可能是患者消化道内存在息肉,还有可能是患者出现血管畸形的症状所导致的。在我国对这一病症进行治疗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手术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症,复发率却比较高,且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的方式对这一病症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1],下文就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展开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患者。在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9例,其中包含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5岁,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6.8±4.9)岁;在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其中包含年龄最小的患者2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4岁,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7.6±5.2)岁。经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以比较。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即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准备好患者的血液样本,对患者的血压值、体温值、心率状况和脉搏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建立相应的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抑酸治疗,若是患者失血量过大,则需要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2]。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内镜下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首先采用内镜对患者身体的出血部位进行确定,进而对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明确,对患者的出血点大小进行确定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止血方案。其次,根据止血方案,采用氩气刀对患者进行电凝止血,并应用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冲洗,在此过程中需要采用内镜对患者的出血部分进行辨别,禁止电凝设备与患者的皮肤组织接触,在距离患者出血部位2-3厘米的位置进行电凝止血,减少对患者皮肤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后,在患者手术完成之后采用相应药物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减少幽门螺旋杆菌对患者上消化道造成的感染情况的出现[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主要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凝血酶原的时间、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活酶的时间。
对两组患者止血的状况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所收集的临床指标数据和止血状况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值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卡方值进行比较。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如下表:
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数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容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经比较,实验组患者止血的总有效人数为37例,占总人数的97.37%,对照组患者止血的总人数为28例,占总人数的73.68%,组间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3 讨论
患者患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之后,若是上消化道的出血量达到1000毫升甚至超过1000毫升,那么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血液循环问题,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即使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时十分重要的。且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领域多件的一种急性病症,患者病情发生突然,若是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急性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采用内镜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进行确定,能够及时采取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4]。
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数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组间数值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可见,采用内镜下治疗方式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赖春进,李凤荷,等. 内镜下注射止血与金属钛夹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2016,27(14):2360-2362.
[2] 卜玲玲,吴菁. 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4):3512-3514.
[3] 韩登科,陈先社. 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385-387.
[4] 叶营,孙相钊,蔡春调,等.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消化内镜诊治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5(7):524-528.
论文作者:张建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