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物科学史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实论文,培养学生论文,素养论文,生物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5-2259(2010)1~2-0030-02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各种社会文化表现,包括人们的德行、审美、情趣、志向、爱好、习惯等,它是个人融入文化社会的一个通行证,也是学生隐性学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生物新课标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因子,特别是一些生物科学史实,这对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以下的探索:
1 找准知识的相关点,融入生物学史实让学生修德
德乃治学之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相关的知识点,精选材料,融入相关生物学史实,对学生施以人格或精神上的感化教育,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德行。例如,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不认真,我借用了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为科学献身的事迹来感化他们,建立对实验一丝不苟的态度:有一次,施密特先生在实验室观察一条美洲蛇时,不幸被蛇咬伤,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脱离死神的袭击。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以惊人的毅力记录下自己被毒蛇咬伤后的反应:“体温很快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开眼睛时,眼皮痛……”“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子、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日记的最后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软弱无力,我想脑开始出血了”。这些用血和生命写出的日记让学生为之感叹,无疑会对他们的心灵起到一次净化作用。再如,在教学“神经调节”中的条件反射时,可插入研究这一现象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巴普洛夫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组建了自己的生理研究所,当时深受政府的重视。由于正直国家困难时期,巴普洛夫生活很简朴。有一次,高尔基受政府的委托,专门登门拜访巴普洛夫,问他还需要什么帮助。他回答:“需要狗、狗、狗!”高尔基又问还需要什么。他说:“给三匹马吧!瘸腿的、有伤的都行,只要有马!”巴普洛夫闭口不谈家中的窘迫,想到的都是实验所需要的动物。
2 找准心灵的交流点,融入生物科学史实让学生立志
墨子说过:“志不强者,志不达。”立志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以,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寻求心灵的交流点,融入史实资料,创造一个情境,使学生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如在讲昆虫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立志生物学研究的情感,可谈一谈我国在桑蚕研究上所取得的最新成就。生物学家发现蚕的幼虫阶段越长,吐丝质量越高。为此,他们给4次蜕皮后的幼蚕喷施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使其再蜕一次皮,结果这种6龄幼虫蚕丝的质量深受国内外丝绸商的欢迎,为蚕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再如,当讲“人工诱变育种”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辉煌的发展前景,萌生报国之志,我融入了以下史实:我国用射线法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200多个,其总数占世界各国辐射诱变育种总数的1/3,居世界首位。仅在小麦、玉米、水稻三项生产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近20亿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多利羊问世、单克隆抗体的制成、转基因工程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的探寻、基因探针的价值等都可作为交流点融入教学,必将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 找准情感的激发点,融入生物科学史实让学生陶情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情感。生物学知识所揭示的生命现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极易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应挖掘各种激发点,融入相关的史实,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意识。例如,“内环境与稳态”一节教学刚开始,笔者用押韵的“诗”来进行导入:“酷暑严寒,我们如何从容面对?酸甜咸淡,我们如何泰然处之?这与我们身体内部的内环境有关,什么是‘内环境’?”以此来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再如,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时,我利用一组数据来反映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高尚的社会文明行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1.7×10[7]ha,自1950年以来,全球森林损失近一半,全世界每年有6.2×10[6]ha的土地沦为沙漠。每年有1500万~2000万人死于饥饿及营养不良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的饮用水被污染,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水污染,每年有8000万人因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而早亡。这些翔实的资料必然会使学生震惊,情感的驱使一定会造就他们良好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关爱自然、爱护环境,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 寻找背景的切入点,融入相关史实让学生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生物学知识都是从直观背景建立起来的,当然其中也就蕴含着美。这些“美”的元素对于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应努力探索相关的背景,融入史实材料,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其在美的愉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DNA结构及复制”一节时,向学生展示DNA结构的空间模型,并让学生拆卸组装,明确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且有一定的排列顺序,是按一定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组合。通过对美感的审视,锻炼学生视觉感受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空间的想象力。再如,在讲“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我们学校实验室陈列的多种鸟类标本,欣赏多年积累的各种鸟类摄影图片。学生看到了褐马鸡的美丽、欣赏了秃鹫的矫健、目睹了鸳鸯的俊俏、领略了鸵鸟的庞大……在真实的“标本”面前,学生充满惊叹并感受了发现的喜悦。他们被这缤纷的美丽所打动,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鞭策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这就告诉我们:“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为师者应以“育人”为先。在育人的过程中,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点散发着人文气息,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寓教于言、寓教于理、寓教于行,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生物学教育也会因此而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