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芸 崔燕(通讯作者) 胡捷 华梅琴
(苏北人民医院儿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要】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在儿科护理体格检查的影响。方法:将住院400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228例和对照组172例,均于体格检查前后行常规健康教育、安慰、鼓励、规范护理及管理等措施,同时对干预组选择患儿喜欢、熟悉的个体化音乐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配合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儿比对照组配合程度大大提高(采用两本率比较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音乐干预能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及家长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 音乐干预;护理体格检查;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81-02
护理体检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手等)或借助简单的辅助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手电筒、血压计等,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借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发现机体某些部位病理形态等方面的改变[1]。儿科护理体检的目的是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需要由护士解决的护理问题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结合病史,作出护理诊断,年幼患儿表达能力差,所以护理体检相当重要,正确的护理体检结果能使病人得到行之有效的护理。住院患儿由于发热,咳嗽,身体不适常造成依赖性增强,表现为对就住院环境感觉陌生,婴幼儿认知能力差,对护理人员,检查仪器,各项检查,如测体温.血压,护理体格检查会感到紧张,恐惧,不耐烦,甚至对抗,从而影响了护理体检的顺利进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人类共有的语言,它既能影响人们的思维、身体和情感,又能提高多种病症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及病人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并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2]。患儿在舒缓、动听熟悉的乐曲中,通过听觉的信号刺激,调节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减轻外界压力,达到放松的效果[3] 为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我院儿科病房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及就诊时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采取音乐干预手法对住院患儿护理体格检查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共400例。年龄3-6岁,其中男:230例,女:170例。入选条件是神清、听力正常的患儿,将40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两组,见表1。干预组228例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如逗乐)外采用音乐疗法;对照组172例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在实施护理体格检查前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及喜好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和音乐故事,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稳定患儿情绪,从而起到缓解疼痛和紧张情绪的效果。我科准备了《唐僧骑马咚了个咚》、《两只老虎》、《卖报歌》、《拔萝卜》、《娃哈哈》、《喜羊羊和大灰狼》、《我的好妈妈》、《小兔子乖乖》、《白龙马》、《猪猪侠》、《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黑猫警长》、《葫芦娃》、《小毛驴》等30多首儿童乐曲及音乐故事。护理人员根据婴幼儿年龄及性格特点选择曲日,用手机或迷你音响播放,音量控制在40~50dB,待其情绪稳定后行护理体格检查,待体格检查结束后停止音乐播放。对照组则按常规进行护理体格检查。
1.3 评价依据
根据患儿配合情况分为3个等级:(1)配合良好,乐于接受治疗与护士配合良好;(2)较配合:开始时配合,检查过程中遇到疼痛会产生抵抗, 继续心理护理诱导下能完成体格检查;(3)拒绝:无论怎样诱导均拒绝体格检查,需采用强行固定的方式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 13.0软件 采用两样本率比较χ2检验。
2.结果
干预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配合程度比较见表2。采用两本率比较χ2检验,干预组患儿配合率与对照组比较,配合程度大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旋律优美轻松的音乐可以使患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并可通过影响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促使其情绪镇静、放松[4],在为婴幼儿进行护理体格检查时,通过音乐干预,能明显赢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从而减少家长的不满,和谐护患关系,增加他们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进而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利用家长与患儿亲密关系与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护理效果,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5]。
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中可以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融入交流,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来说是一种无伤害的人际信息,有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和不适,转移病儿对不熟悉环境和资料的注意力。患儿不配合是影响体格检查的重要因素,对操作护士的心理也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儿科病房护理体格检查中进行音乐干预能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士操作成功率。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大脑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减轻疼痛,缓解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医疗恐惧是住院儿童常见的心理反应,过多的医疗恐惧可增加患儿对医疗护理的抗拒心理。影响他们疾病的治疗和住院治疗的适应能力。使之不能有效地应对住院所导致的压力,妨碍疾病的恢复,在进行音乐干预后配合程度明显提高,使得护理体格检查能够顺利进行。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优质化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音乐作为“价廉物美”而且几乎不对患儿产生伤害的干预手段在临床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张淑彩,康云梅,范书欣等.167例住院患者护理体检模式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4,10(4):333-334.
[2]吴红艳.欢笑是最好的治疗.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71.
[3]徐伟.音乐治疗缓解病人术前焦虑[J].护理学杂志,2004;19(2):8-9.
[4]郭宏卿,宁采珍,吴奇霞.音乐护理在缓解早产儿疼痛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9(4):21.
[5]钟绍敏 余良英 陈昌华 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问题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18):38.
论文作者:华芸,崔燕(通讯作者),胡捷,华梅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患儿论文; 音乐论文; 体格检查论文; 儿科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人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