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医院 赤峰 0240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法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在耳源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耳源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自拟定眩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随访3个月发现,对照组有3例患者复发,观察组无一例复发,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耳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降低耳眩晕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刺法;中医药;耳源性眩晕;临床疗效
耳眩晕主要是由于耳窍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且多数患者伴随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的症状,归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1]。中医理论认为因外邪入侵而引起耳窍功能失调,或腑脏虚弱引起耳窍失养,或痰瘀水湿引起的耳窍泛溢。中医学中多采用针刺法或中医汤药治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临床中对于针药合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主要针对针刺法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在耳源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耳源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3~61岁,平均为(52.3±4.6)岁;病程为6个月~2年,平均为(11.6±2.6)个月。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42~62岁,平均为(54.6±5.2)岁;病程为5个月~2年,平均为(12.3±2.2)个月。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符合《耳病咽喉科学》中关于耳眩晕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针刺法禁忌症、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针刺法治疗,取百会穴、神庭穴、太阳穴、内关穴、合谷穴、丰隆穴以及足三里穴,采用平补平泻针法,每次留针30min,1天1次.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自拟定眩汤,中药配方为:甘草6g,制半夏12g,白术、云苓、泽泻、竹茹、菊花、当归各15g,黄芪、天麻各20g,川芎30g。500mL水煎服,分2次服用。
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本次研究参照相关文献[3]制定疗效标准:显效:眩晕耳鸣等症状完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有效:眩晕耳鸣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听力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听力均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和82.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2.3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随访3个月发现,对照组有3例患者复发,观察组无一例复发,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635,P值为0.008),。
3.讨论
耳眩晕是中医病名,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梅尼埃病,主要是以特发性眩晕、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的耳性疾病,临床中尚未发现该病的病因,主要病理基础为膜迷路积水引起。西药治疗多采用镇静、脱水以及外科手术的方式治疗,但是疗效不佳。该病在中医中归属于眩晕的范畴,张仲景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4],而本人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疲劳、情志失调、着凉等因素引起,临床需要采取辨证治疗的方法。自拟汤药中的天麻具有化痰熄风之效,能改善眩晕症状;半夏祛湿化痰、解逆止呕,两者合用能够有效改善风痰眩晕。白术、云苓、泽泻具有健脾降噪、祛湿化痰之效,竹茹能够化痰解瘀,菊花清热泻火,能够改善眩晕之症。川芎具有通络活血之效,黄芪、当归具有益气活血的功能,能够有效改善腑脏虚弱引起的眩晕。甘草能够调和多药,文章自拟汤药能够起到化痰熄风、益气活血的功效,从而有效改善眩晕之症。针刺治疗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祛邪扶正的功效,而耳眩晕患者多由于疲劳、外邪入侵、情志失调等引起的,因此使用针刺能够起到缓解痰瘀阻滞、改善气血不足的效果。针药合用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而有效提升耳眩晕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随访3个月发现,对照组有3例患者复发,观察组无一例复发,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耳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降低耳眩晕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灿军,侯转转,陈华德等.陈华德教授对耳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6):987-988.
[2]李玉霞.自拟清晕汤治疗耳眩晕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45-46.
[3]何峰云.谈耳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4,34(17):37-38.
[4]曹建峰.针药并施治疗耳眩晕6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0(6):30-31.
论文作者:王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针刺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个月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9期论文;